葛紅亮
導語:2015年爆發的東南亞海上難民危機——泰南和馬來西亞邊境地區的大量尸骨和在海上漫無邊際、無法停靠岸邊的“羅興亞人”難民船,則一再告訴外界及提醒世人,“羅興亞人”問題折射出的人權慘劇。
“羅興亞”近些日子漸成美緬關系的敏感詞。先是美國駐緬甸大使館在一則聲明中使用“羅興亞”一詞,引發緬甸僧侶和民間部分社團在美國駐緬甸大使館前舉行抗議;爾后,美國駐緬甸新任大使斯科特·馬歇爾針對昂山素季要求美國停止使用“羅興亞”的要求給予正式回應,他稱美國政府將繼續使用“羅興亞”一詞,因為這完全符合國際慣例,而羅興亞人也有權為自己的民族命名。圍繞“羅興亞人”議題,緬甸新政府的消極態度及緬甸僧侶、民間團隊的強烈抗議碰上了美國人的執著與堅持。而基于此,美國人對美緬關系的考量,特別是對“制裁”的再思考,而這顯然將給兩國關系帶來不利的影響因素。
“羅興亞人”問題的由來
何謂“羅興亞人”?雖然緬甸政府及民間忌諱這個詞匯,但它卻事實上存在著。理由主要有二,一是居住時間久,二是居住地相對集中。“羅興亞人” 自稱,他們是古代到孟加拉灣經商的阿拉伯人后代,早在公元7世紀就已在緬甸居住。盡管外界對這個時間點存疑,但大多數人對19世紀和第三次印巴戰爭這兩個時間點持有充分肯定態度。19世紀英國人控制緬甸后,跟隨英國殖民者來緬甸的南亞人與當地土著民族結合形成了混血民族,這是“羅興亞人”形成的最主要一波高潮。而在第三次印巴戰爭期間,大量來自孟加拉的難民涌入緬甸,這成為“羅興亞人”數量激增的第二波浪潮。從居住地來看,“羅興亞人”主體生活在緬甸若開邦地區,這里也臨近緬甸和孟加拉的邊境。這些人,在宗教上信仰伊斯蘭,在外觀、語言與文化上來看則與南亞孟加拉人相似。
“羅興亞”成為美緬關系的敏感詞主要是由于兩國在“羅興亞人”難民問題上的矛盾,而“羅興亞人”問題在根源于則是“羅興亞人”與緬甸若開族、緬族間的深刻矛盾與積怨造成的。矛盾最早在二戰期間形成,“羅興亞人”站在英國殖民者一邊,而緬族和若開當地其他少數民族則反對英國殖民統治,顯然“羅興亞人”這時依舊充當著英國殖民者的幫兇,是英國殖民者“以夷制夷”的工具,而資料顯示這一時期的“羅興亞人”武裝組織V支隊曾在英國殖民者的示意下殘殺超過10萬名若開地區佛教徒。
其次是宗教信仰差異與矛盾。“羅興亞人”全民信仰伊斯蘭教,與緬甸主體宗教——佛教截然不同,兩種宗教信仰之間存在著隔閡與矛盾。對此,甚而有緬甸問題專家認為,這是“緬孟邊境武裝沖突是延續千年的佛教與伊斯蘭教之戰的繼續”。近些年來,“羅興亞”的逃亡與海上難民危機的凸顯就與緬甸極端佛教徒和“羅興亞”穆斯林之間的矛盾激化及日漸升級的沖突有關。2012年6月,若開邦發生了“羅興亞”穆斯林與信奉佛教的若開族人的暴力沖突,并于同年10月再次爆發沖突,這一共造成了數百人死傷。2013年,緬甸中部的密鐵拉市,穆斯林與佛教徒的暴力事件再度上演, 40人在暴力事件中死亡。
再有就是暴力犯罪與存在的分裂圖謀。一方面,在緬甸的“羅興亞人”相比其他佛教群體是一個高犯罪率的群體;另一方面,自“羅興亞人”主張與英國殖民者單獨談判建立“伊斯蘭地方自治機構”開始,這個群體一直被緬甸主體民族視為一個有分裂圖謀、搞分裂的民族。顯然,因為這一點,緬甸任何一屆政府都有憎恨的理由,就連居住在緬甸大城市的少部分“羅興亞人”也都認為一些分裂與武裝團體的野心是導致緬甸政府一再壓制“羅興亞”穆斯林的根源。
為此,緬甸除了吳努政府外,其他歷屆政府均在“羅興亞”人上持有保守態度——在對待“羅興亞人”方面持有不承認和不接納政策,認定他們為外來人群,剝奪他們的緬甸公民身份。例如奈溫時期緬甸軍政府對“羅興亞人”發動的“龍王行動”。1978年4月,時任緬甸領導人奈溫發動代號為“龍王”的軍事行動,對若開邦的“羅興亞”人進行打擊和驅逐,迫使20多萬“羅興亞”人逃離家園,成為難民。此后,“羅興亞”人雖回到若開生活,但境遇并未獲明顯改善,仍舊不被承認。由于不被承認、接納,及不時遭到緬甸、孟加拉國的武裝驅逐及受民族矛盾、宗教紛爭的影響,大量“羅興亞人”生活處境艱難,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而外逃至就近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則成為他們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去追尋的目標。
這些羅興亞人一般先逃往孟加拉國,后經海路輾轉至東南亞國家,而泰國南部的穆斯林聚居區長期充當這些羅興亞人從海路至泰國,經泰國轉至馬來西亞的重要通道。2015年爆發的東南亞海上難民危機——泰南和馬來西亞邊境地區的大量尸骨和在海上漫無邊際、無法停靠岸邊的“羅興亞人”難民船,則一再告訴外界及提醒世人,“羅興亞人”問題折射出的人權慘劇。
美國人的期望與失望
自緬甸登盛政府持續推進內部改革與外部開放以來,美國對緬甸在處理“羅興亞人”難民問題上抱有期望。美國的期望主要體現兩個方面,一是他們希望緬甸登盛政府采取積極舉措;二是他們希望緬甸曾經的反對派領袖——即如今的緬甸國家顧問與外交部長昂山素季能夠在“羅興亞人”問題上持有積極和寬容態度。
在2015年難民危機最凸顯的時候,美國助理國務卿曾表示,緬甸政府承認“羅興亞人”為其公民是解決東南亞海上船民危機的根本,而實際上這些人也應該和緬甸公民一樣,持有公民身份證和護照。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接待東南亞青年訪問團時則強調,緬甸政治民主改革如若希望繼續推進,就必須消除對“羅興亞人”的歧視。當年,昂山素季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美國人自然是給予熱烈的掌聲;而今,在美國人看來,帶著“諾貝爾和平獎”光環的昂山素季則應該在人權議題上發出積極聲音,強調昂山素季等“必須意識到,他們有義務為羅興亞人提供幫助” 。
然而,美國人的期望并未贏得緬甸政府及昂山素季的積極回應,而獲得的是無比的失望。2014年3-4月,緬甸進行了自1983年之后的首次全國人口普查,緬甸登盛政府繼續將“羅興亞人”排除在135個民族之外,堅持不承認他們是“羅興亞族”,也不進行人口信息登記,繼續認定他們“是孟加拉國移民,不是緬甸公民”。就在美國總統及其他高官呼吁緬方善待“羅興亞人”海上難民時,緬甸的海軍冷淡回應,態度依舊,堅持拒絕載有數百人的難民船停靠,而使這些難民持續漂泊漫無邊際的印度洋安達曼海。
昂山素季在“羅興亞人”議題上的表現也遭到了美國方面的指責。就在緬甸登盛政府完成全國人口普查之后,美國的《紐約時報》2014年5月就“羅興亞人”議題發聲指責,稱她沒有在羅興亞人的問題上明確表過態,認為她“一直可恥地保持沉默,只愿意泛泛地譴責暴力活動”。隨著緬甸民盟新政府的建立,美國政府,特別是人權組織,對昂山素季作為執政黨領袖在這一議題上采取開明舉措持有很大期望,認為作為帶領緬甸從孤立走向融入國際社會的關鍵人物,昂山素季應該在“羅興亞人”問題上更明智一些。然而,在此次美緬外交風波發生后,《紐約時報》直言民盟政府及昂山素季關于停止使用“羅興亞”的要求是錯誤的,同時也是極度令人失望的。
“羅興亞人”難民問題依舊凸顯,昂山素季及民盟政府忌憚于國內強大的保守民族與宗教情緒在這一議題上恐難有大的突破,而美國人在“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心理作用下,在啟動此前一直作為一項外交政策選項的舉措——“制裁”顯然是持有越來越大的興趣。當然,在國際政治與美國人權組織壓力一番較量下,美國政府唯有在保持接觸與施加壓力之間保持平衡。
5月1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給國會的信中表示,雖然緬甸政府2011年以來在各個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緬甸政府的行為和政策仍舊給美國國家安全與外交政策帶來威脅,而這些就包括國內的沖突與人權狀況。因而,美國政府決定將此前針對緬甸的緊急狀態延長一年,而同時美國卻也解除了對緬甸部分企業的制裁及為美緬經貿關系的持續接洽打開了更多的窗口。盡管如此,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也即“羅興亞人”議題在美緬往來中無疑已成為各自的一張牌,而緬甸國內強大的消極民族與宗教情緒則使這張牌深刻地影響著兩國關系的未來。
(作者是察哈爾學會研究員,供職于廣西民族大學東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