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有醫學專家認為:“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在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主任醫師房繄恭看來,足部尤其足底,是很多內臟器官的反射區,按照生物全息理論的觀點,腳同耳朵、第二掌骨側等部位一樣,成為人體的一個縮影,與全身臟腑器官有著緊密的聯系。
從中醫理論來說,足部也是人體經絡循行和穴位分布的重要部位,足太陽、足少陽、足陽明三條經脈走向止于腳部,足太陰、足厥陰、足少陰三條經脈走向起于足部,與頭面部和胸腹部相關內臟器官密切聯系。足部的傳統經穴有33個,占全身穴位的1/10,還有很多的經外奇穴,以及足部反射區。它們有一定的診斷查病、治病和保健效果。因此,結合日常生活,足部保健要做到以下三點:
常泡腳。俗話說:“天天泡腳,勝吃補藥。”常用熱水或者根據自身病情,采用中藥進行足浴,可加快血液循環,甚至能起到改善心臟供血的作用,有利于消除腿腳酸困麻木、脹痛不適等疲勞癥狀。尤其是老年人,建議養成每晚睡前熱水或者中藥泡腳的好習慣,用約40℃的熱水,泡20-30分鐘即可,以雙腳皮膚發紅、面部有微汗為宜。
常按腳底穴位。足底有與人體各個臟器相聯系的穴位和相對應的反射區,常按摩,能加強人體氣血流通,疏通經絡。比如,按摩足三里,可改善胃腸功能,促進血液循環,使腳變得暖和起來;按摩承山穴,可緩解腳酸、腳抽筋等癥狀;常按太溪穴可補養腎臟;常按涌泉穴,能改善心肺功能等。
堅持運動。運動能夠鍛煉腳部肌肉,是保護雙腳的好辦法。建議每天堅持小腿和足部運動30-60分鐘,提腳跟、伸膝勾腳、甩腿運動等都可以。
由于天氣炎熱,腳病也將進入高發期,建議大家注意腳部衛生,及時換洗襪子,穿柔軟、舒適、透氣性好的鞋襪。
運動如何預防腳腫?
1.要妥善安排運動的時間,制定循序漸進的行走計劃,避免因較大的運動量造成身體的勞累和足部的疼痛。不要太多運動,也不宜運動太長時間,運動一段時間后,要坐一會兒或平躺一會兒,并把兩腿翹起來休息一會兒,注意勞逸結合。把兩腿抬高,便于腿腳的靜脈血液回流。
2.若外出運動,需要長時間逛街或登山時,最好打上松緊合適的綁腿,或用寬布帶在小腿上纏幾圈,用別針固定住。
3.保持正確的行走姿勢,有意識地抬頭挺胸,放松肌肉,避免因肌肉緊張造成的頸部和背部的酸痛,預防腳腫。快步走時,配合緩而深的呼吸、雙臂擺動、大跨步快速前進等,更可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足部要特別注意保暖,睡覺時不要將雙腳正對空調或電扇。不要赤腳在潮濕的地方長期行走。
若發生腳泡,目前治療尚無良法,主要是將泡穿刺與引流。
首先用熱水燙腳5-10分鐘,然后用碘酒或酒精對腳泡局部消毒,再用消毒的針刺破腳泡,使泡內液體流出。另外切忌剪去泡皮,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