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雨輝
普通感冒、消化不良、精神緊張等因素均可能引起口腔潰瘍(俗稱口瘡),但因此也有不少人忽略藥物的影響。如果您服用了以下藥物后出現口腔潰瘍,最好根據情況及時處理。
潤喉片。很多人把華素片、銀黃含片等潤喉片當成緩解咽喉不適的常備藥,覺得含在嘴里清涼舒適。其實,這種“清涼”的感覺是潤喉片中薄荷、碘等成分的作用,它們在起效的同時,還可能影響口腔中的正常菌群,對口腔黏膜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如果在短時間內大量含服,可能引起口腔潰瘍。建議遵照說明書上建議的用量,若連用3-5天后癥狀未見緩解,應及時就診。
抗生素。抗生素常被用來治療細菌感染,但若使用不當,也可能引發真菌感染,引起口腔潰瘍。這種情況在廣譜抗生素中更為多見,如氨芐西林、頭孢氨芐等。它們雖然對細菌的殺傷力強,但缺乏針對性,大范圍地破壞正常菌群,真菌趁機大量繁殖,誘發各種口腔問題。因此,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選藥,盡量選擇有針對性的窄譜抗生素,并按療程服用。
解熱鎮痛藥。需要口服的藥物一般在口腔停留的時間不長,但如果本身有一定刺激性,也可能刺激黏膜。布洛芬、撲熱息痛等藥物多用于止痛、退燒,尤其是發熱時,黏膜比較脆弱,如果服用時在口腔停留過久,易引起黏膜損傷,帶來口腔潰瘍。建議服這類藥物時先喝點水,潤潤口腔,以免藥片粘在黏膜表面,難以下咽。
漱口水。出現某些口腔問題時,可能需要使用具有一定抑菌作用的藥用漱口水。如果相應的口腔疾病好轉或痊愈后,仍繼續擅自長期用,可能引起口腔內正常菌群失調,增大口腔潰瘍的風險。
激素。使用含有激素成分的哮喘噴劑后,如果沒有及時用清水漱口,可能造成激素在口腔長期停留。此外,滴完含激素的眼藥水后,如果沒有及時按壓內眼角1-2分鐘,藥物成分可能通過鼻淚管進入口腔。這兩種情況雖然不是直接口服藥物,但可能對口腔黏膜造成影響。長期頻繁的激素刺激也可能讓口腔黏膜受傷,增大口腔潰瘍的風險。
如果出現了上述情況,建議患者咨詢醫生或藥師后,調整用藥方案。口腔黏膜具有修復功能,即使是普通的復發性口腔潰瘍,也多在10天左右自愈,因此停藥或換藥后,一般可好轉。如果潰瘍疼痛難忍,或者經久不愈,不建議再自行用藥,應到醫院口腔科就診,對癥治療。此外,潰瘍期間應注意保持口腔的清潔衛生,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