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人們逐漸開始關注影子銀行體系。影子銀行體系的運營方式更加靈活,更加注重金融創新,但與此相伴隨的是更高的風險,隨之對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通過介紹影子銀行體系的定義特征及產生原因,當前監管所面臨的問題,對我國未來監管路徑選擇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影子銀行體系;商業銀行;監管
一、影子銀行體系的定義及特征
1.影子銀行體系的定義
結合國內外關于影子銀行體系定義的文獻和經濟學家的觀點,基本觀點是認為影子銀行體系是從事銀行融資業務,并逃脫相關部門監管的企業,其所從事業務大多為強風險,流動性差和高杠桿率的。影子銀行體系在國內所經營業務按照經營主體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商業銀行內部的表外業務,有理財產品、委托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等;第二類與銀行相似的金融機構,如信托公司,互聯網金融,典當行,證券公司,財務公司等;第三類是由民間主體所從事的,包括民間借貸和私募基金。
2.影子銀行體系的特征
融資方式不同。商業銀行通過吸納存款作為資金來源,而影子銀行體系沒有存款業務,通過出售理財工具等方式進行期限交錯融資,資金來源隨市場流動性波動而波動。
利率偏高。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受管制維持在較低水平,影子銀行體系的利率是受市場供求調節的,由資金需求者和供給者共同決定,因此普遍高于銀行利率水平。
透明度低。與商業銀行相比,影子銀行體系融資雙方信息披露不足,缺乏信息的對稱性。影子銀行體系經營業務很多處于監管部門監管盲區,容易滋生高利貸、地下錢莊等非法融資行為。?
風險較高。商業銀行放貸時會進行詳備的風險評估以規避風險,放貸對象以信譽度高的大型企業為主,而難以向商業銀行融資的中小型企業轉而選擇向影子銀行體系貸款,相伴隨而來的是更高的風險,投資者和企業更易受到損失。
二、我國影子銀行體系產生的原因
1.融資方:融資需求強盛
影子銀行體系的融資方主要由于難以向商業銀行融資,進而轉向影子銀行體系的中小型企業、房地產開發商以及地方融資平臺。從2009年到2014年,房地產業每年向商業銀行貸款增速明顯放緩,未來向銀行融資的壓力越來越大,融資需求的旺盛和融資難度的加大形成矛盾,促進了我國影子銀行體系的快速發展。而地方融資平臺所投資項目大部分為中長期建設項目,需要資金的持續供給,它們向銀行融資難度的加大使它們轉向影子銀行體系融資。中小型企業由于自身規模、信用度不足以及相關制度的局限,往往被商業銀行拒之門外,面對融資難的問題只好以較高利息向影子銀行體系融資。?
2.投資方:投資需求旺盛
影子銀行體系的投資方主要由企業和個人構成。影子銀行體系提供了更多的理財工具,這些新的投資方式的收益率普遍高于銀行存款利率,這實際上是游離于監管之外的利率市場化活動,使投資者可以克服對于利率上限的金融管制,獲取更高的收益。影子銀行體系所提供的理財產品、信托業務等一般以合理的擔保、抵押、質押為基礎,風險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與以股票為代表的風險資產相比,安全性更高;與商業銀行所提供的定期存款、保本基金等投資業務相比,收益卻是更可觀的,因此很多投資者選擇向影子銀行體系投資。影子銀行體系有利于企業及個人投資的多元化,銀行以及非銀行機構的金融創新和良性競爭。
三、影子銀行體系監管存在的問題
1.跨業經營不易監管
我國當前采用分業監管方式,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引導下,由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形成“一行三會”的監管結構。不同的監管機構根據具體的情況制定了不同的監管規則,各自為政。隨著影子銀行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出來了越來越多的監管僵局,有的領域出現重復監管,如銀信合作,有的領域出現監管空白,如小額信貸公司等。分業監管適合過去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相互獨立,經營范圍有明確邊界的結構,而對于目前金融機構跨業監管實現高效率、高覆蓋率的監管難度較大。??
2.監管措施有待于完善
由于不同經濟學家對影子銀行體系的范疇有不同的看法,影子銀行體系的定義一直沒有獲得統一標準,因此,影子銀行體系作為監管對象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監管制度的建立和監管的具體實施存在缺陷。
3.監管缺乏主動性
人民銀行通過對商業銀行融資規模的控制調控經濟,為了擺脫人民銀行的控制,商業銀行通過銀信合作等方式進行金融創新,小額貸款公司,財務公司以及民間借貸都是金融創新在民間的延伸。影子銀行體系不僅使人民銀行對宏觀經濟的掌握力變弱,還使監管部門的監管難度加大。金融監管相對于金融創新具有時滯性,在新的金融產品出現甚至造成一定損失時監管當局才引起關注并制定措施進行監管,監管趨于被動。?
四、影子銀行體系監管路徑選擇
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使我國原本“一行三會”的監管模式陷入僵局,分業監管不再適用于金融體系的監管,如果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要發生變革,有三個方向可供選擇。第一種是激進式變革,從根本上改變“一行三會”的監管模式,不再根據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劃分監管部門,而是依據具體金融業務的性質進行劃分,制定相應的監管部門;第二種是穩健式變革,原先監管機構仍然保留,成立專門針對影子銀行體系的監管小組,從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選派部分監管人員組成獨立的機構,制定監管規則,風險水平,懲處措施等;第三種是保守式變革,仍舊采用“一行三會”的監管模式,關于影子銀行體系的監管由不同監管機構協作進行,其中人民銀行作為監管的主要機構,負責制定統一的標準。?
如果長期采用保守式監管,影子銀行體系與其它金融機構存在重疊業務。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監管部門對同一問題進行監管,有可能會出現監管混亂,職責不明的現象,“政出多門”卻“問責無門”,反而影響監管效率。如果采用激進式變革,從根本上改革我國分業監管的局面,取消“三會”對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的監管,根據業務性質執行職能監管,重新進行崗位匹配,風險監控等功能,對監管體系大動手術,這一過程在短期內難以完成,即使在完成之后還需要進行機構試運行,檢測監管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漏洞,同時激進式變革將會對整個金融體系造成很大影響,可能會造成整個金融系統的震蕩。采用穩健式變革方式對金融體系進行改革更加合理,成立專門監管影子銀行體系的工作小組,明確職責范圍,避免影子銀行體系利用監管空白從事套利投機活動。但在“影子金融監管委員會”的確立中,應注意以下這三方面:?
保證委員會的監管地位。為了使委員會對于影子銀行體系跨業經營實現有效監管,必須使委員會具有與其它“三會”相同的監管地位,不會使其權力虛設。設立相應法案,明確委員會與其它“三會”的職責,避免監管混亂等問題,實現協調分工,統籌監管。
明確宏觀審慎監管制度。宏觀審慎監管制度要求監管當局從宏觀上把握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水平,把逃脫監管的影子銀行體系納入監管體系,并要求影子銀行體系提供更加詳細的數據信息,在宏觀層面上將其與銀行、保險、證券相聯系,綜合考慮,判斷金融體系的穩定性水平。?
逐漸實現功能型監管。功能型監管是以金融產品類型或性質劃分,每種業務分別由一類監管機構進行監管,避免了跨業經營對監管造成的挑戰,同時可以實現影子銀行體系風險的內銷,不會隨著產品出現跨業的傳遞,可以避免影子銀行體系利用監管的盲區進行投機套利活動。功能型監管打破不同行業的局限,更符合宏觀審慎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監管當局對金融體系的把控。??
參考文獻:
[1]顏永嘉.影子銀行體系的微觀機理和宏觀效應--一個文獻綜述[J].國際金融研究,2014,07:46-53.
[2]朱孟楠,葉芳,趙茜,王宇光.影子銀行體系的監管問題--基于最優資本監管模型的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12,07:49-57.
[3]裘翔,周強龍.影子銀行與貨幣政策傳導[J].經濟研究,2014,05:91-105.
[4]尹繼志.影子銀行體系的業務運作、風險特征與金融監管[J].新金融,2013,02:43-49.
[5]龔明華,張曉樸,文竹.影子銀行的風險與監管[J].中國金融,2011,03:41-44.
[6]陳曉靜,董慧,吳比,林思閃.影子銀行對中國商業銀行體系穩定性影響的實證研究[J].國際商務研究,2016,03:77-86.
[7]耿亞儒.中國影子銀行監管問題研究[J].時代金融,2015,32:109-110.
作者簡介:張凱(1989.05- ),男,漢族,河北省邯鄲市人,學生,金融碩士,單位:河北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2015級金融專碩,研究方向:商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