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武漢市遭遇今年最強降雨,啟動排漬搶險三級預案。在視頻緊急調度會上,武漢市市長萬勇痛陳防汛排澇工作存在短板。(6月2日《楚天金報》)
此次江城“看海”,多在光谷、沌口等新城區,其設計在“面子“上的功夫很到位,而下水道的“里子“卻功夫欠佳。對此,您有何見解與建議?
武穴 方軍
建議多修些千年不澇的排水工程。 江城“看海”,讓我想起一則舊聞,2010年6月,江西贛州古城降水近百毫米,市區卻沒有出現內澇。贛州千年不澇歸功于宋代排水系統仍發揮作用,完全得益于知州劉彝主政時,規劃并修建了福壽溝排澇街道。古人在過去科學不發達,施工全靠人工修建,能建成先進而科學的城市排水系統,為什么現代人不能利用發達的科學技術去建流芳千古的利民工程?希望武漢市政府能亡羊補牢,借鑒贛州千年不澇的經驗,苦練市政工程建設內功,也修建一些千年不澇的利國利民的“永久牌”工程,讓市民不再望“洋”興嘆!
保康 黃吉東
在城鎮化建設突飛猛進中,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高樓大廈在陽光下輝映著靚麗的光環,然而,一場大雨卻將工程設計注重“面子”、忽略“里子”的“短板”暴露無遺——昔日光彩奪目的城區瞬間變成澤國,汽車在馬路上“乘風破浪”,行人蹚水“過河”,商鋪業主在“水漫金山”中 “搶險”自救……地下設計“先天不足”后患無窮,因作風漂浮,才引都市“看海”奇觀。對此,設計者須心懷“仁心”,只有以民為本,仁心回歸、責任到位,城市排水系統才會 “表里如一”,讓百姓不再每逢暴雨便出行困難,讓城市管理不再“危機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