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講話精神,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豐厚滋養,在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偉同志的重視、支持下,從2014年開始,我帶領課題組,歷時兩年,完成了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課題《中國故事——中華文明5000年》這部通俗讀物,同名電視片不久也將面世。
多年來,研究中華文明5000年歷史的成果豐碩,精品巨著星光璀璨,史學大家高山仰止。課題組是借鑒已有成果,擇其精要,用通俗的語言,在30多萬字的篇幅里,為讀者講述中華文明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故事。我們的目的,是使歷經5000年厚重積淀的優秀傳統文化,以正史通俗讀物的形式,走進尋常百姓家,進一步得到廣泛普及,讓廣大人民群眾牢牢把握住自己的“根”和“魂”。
如何既能“擇其精要”、又能“講好故事”,是寫好本書的核心問題。我們力求把“可讀”和“可靠”相結合,把“有肉”和“有核”相對接,把“有意思”和“有意義”相統一。以講故事為載體,以傳播中華文明精要為目的,小切口、大背景,小故事、大道理,小人物、大主題,小細節、大情感。
總顧問袁行霈先生、劉家和先生對課題給予精心指導。袁行霈先生親自審閱書稿,提出具體修改意見;劉家和先生以86歲的高齡,多次與課題組共同研討該書的框架結構和選材內容。首都史學界、特別是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楊共樂院長帶領的專家團隊給予學術支撐;以北京市社科理論單位、市屬媒體、市委宣傳部理論處為主體的寫作團隊付出了艱苦勞動。寫作團隊閱讀了大量史學專著、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經過深入研討、精心撰寫、反復修改,每章節推翻重寫或大的修改都在十多次,最后多次統稿審改后,才最終成書??梢哉f,這本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跨界跨學科合作的產物,是史學教育大眾化的創新探索。
為了講清楚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的歷程,本書的起止點為:從遠古先民的三次危機、三次應對一直到推翻封建帝制、中華民族最終選擇了走向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時間跨度約為13000年。
本書的基本特色,可以用5句話來概括:一是代表性:原則上從每個朝代的“代表性人物”(或有代表性的“小人物”)和代表性事件講起,通過“一滴水”來折射那個朝代經濟政治文化的底色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展示血肉豐滿的歷史人物的精神品格和命運歷程;二是可讀性:每章節基本都是從懸念開始,再展開具有矛盾沖突的故事,有沖突點、有思想點、有知識點、有思考點。為了增強可讀性,我們按照“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有適度地進行細節刻畫和情感描寫,但無傷史實;三是比較性:在同一歷史時空坐標上,既講述中華文明的發展走向,也介紹當時世界其他文明的發展狀態,展現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互動和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性與差異性;四是關照性:堅持“古為今用”,以歷史關照現實,選取了有現實意義的、甚至有驚人相似之處的中外歷史節點,以史為鑒知興替,并采用時空穿越的筆法,縮小了讀史的距離感;五是選擇性:根據“擇其精要”的原則,沒有將各朝代平分秋色,也沒有對每個朝代作面面俱到的交代,只是講述每個朝代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最突出的亮點抑或歷史轉折點。有的不惜筆墨,有的一筆帶過。
大家知道,中華文明與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文明都位于亞歐大陸北緯30度附近,都產生于大河流沖積平原上肥沃的半干旱地區,但在這條神秘的曲線上,其他三大古文明都先后中斷了,或在千年后才為新崛起的文明所承繼,唯有中華文明以強烈的學習動機和獨特性、原創性、包容性而綿延不絕、薪火相傳,這不能不為流淌著中華民族血液的后人引為自豪。當我們走近5000年文明的歷史長河時,會驀然發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其實早已成為生命的印章。
中華文明把“人”作為文明的核心,把“和”作為處理各種關系的理想狀態,把“大公無私”作為理想的人格,這些都是我們的文明特質,也是本書著力展示的文明精要。面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悠久而燦爛的文明,我們有理由充滿文化自信,我們有理由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乃是中華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每一位炎黃子孫都有責任把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發展、傳承下去!
(作者:崔耀中,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原巡視員,該書首席專家、總撰稿)
責任編輯: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