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汪洋 侯彥全
京津冀流通業協同發展路徑淺析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汪洋 侯彥全
摘 要:本文通過對京津冀流通業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障礙進行剖析,從子系統內部、子系統之間和區域系統內外部來看京津冀的流通業協同發展模式不合理等原因,基于此找出協同發展的過程、組織和目標路徑,進而提出京津冀流通業協同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京津冀流通業 協同發展 路徑規劃
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歷史數據中可看出,京津冀流通業之間存在明顯的不平衡,京津冀區域內部,流通業發展并不存在明顯的協同,甚至出現反向發展的趨勢。京津冀流通業為什么沒有協同,產生這個問題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是本文需要分析的重點。而京津冀流通業不協同的原因可以從每個子系統內部、子系統之間和區域系統內外部三個角度來展開。
1.1 從子系統內部角度來看
由系統協同發展理論來看,子系統內部存在著無規則的運動,在外部環境和子系統的相互作用下,能夠達到一種有序的狀態,即被稱為子系統的初級協同狀態。京津冀流通業的三個子系統有序度并沒有表現為明顯的有序狀態。對其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北京市流通產業規模和流通產業結構與該城市地位存在明顯的不協調。根據區位商和區域配置系數顯示,北京市傳統批發零售業區位商仍處于高位,流通業從業人員占總從業人員比重較高,帶來的是流通效率的下降,批發零售對城市就業拉動和經濟效率的提升已經達到瓶頸階段。進入電子商務時代,線上線下資源的整合,已經對北京市傳統批發零售業產生了較大的沖擊。與之相對的,則是北京市的流通業規模相對天津市和河北省來說,還不是太發達。
天津市產業結構仍然以第二產業為主。對流通業發展來說,傳統批發零售行業規模較大,與北京存在較為明顯的競爭。作為北方航運中心,天津市物流業較為發達,各地區流通效率同北京相比則有差距。怎樣繼續發展傳統批發零售行業,推動批發零售業的承接轉移和轉型并發展物流業,是天津市在未來面臨的主要問題。
河北省流通產業相對不發達,省內各地區產業結構存在明顯的不同。從總體來看,傳統批發零售行業和住宿餐飲行業的區位商都不是太高,跟北京市和天津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作為北京市發展的支撐,河北省物流業也相對發展迅速,在京津冀內部存在明顯的區位優勢。一方面是交通網路網絡的不斷發展,為物流基地、港口建設提供了基礎;另一方面是物流基地的建立和快速發展,對本地區和京津冀物流產業提供了支撐。怎樣持續發揮河北交通、航運區位優勢,加快傳統批發零售行業的承接轉移,提升自身流通業效率,形成錯位發展,則是河北省面臨的主要難題。
1.2 從子系統之間的角度來看
從子系統之間看京津冀流通產業區域系統存在明顯的不協同,北京市與天津市之間的流通業協同度、北京市與河北省之間的流通業協同度呈現出一波三折的態勢,而天津市與河北省之間流通業保持穩定,但是整體協同度仍然較低。通過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也表明,各個指標對京津冀流通業的協同影響并不統一,有的指標影響較為顯著,有的則相對不顯著。
1.3 從區域系統內外部角度來看
根據系統協同理論來看,區域系統并不能在自身運動下,由無序狀態發展到有序狀態,協同發展的過程需要外部環境的影響,在內部結合的情況下,方能達到區域系統有序的發展狀態。因此,可以分析得出,京津冀流通業之所以沒有達到協同狀態,也有京津冀流通業內外部因素作用不合理、外部因素沒有把握好等原因。主要分析如下。
第一,缺少實際有效的頂層設計對京津冀流通產業協同發展進行指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提出主要經歷了從1980年開始的以環渤海區域合作為代表的萌芽階段,進入2000年提出的京津冀都市圈,到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三個階段。三個時期對京津冀協調發展都做了不同的研究,但是都缺少對京津冀流通產業的一項總體指導設計。《京津冀協同發展綱要》的出臺雖然從總體角度對京津冀協同發展做出頂層設計指導,但是如何在政府規劃引導和市場發展兩者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如何加快投資與提高效益,是我們主要面對的問題之一。
第二,京津冀區域要素同其他地區協同發展有待提高。京津冀流通業協同發展,不只是整個區域自身的協同發展,還需要京津冀流通業同區域外的系統要素形成良性互動。比如,山東省作為北京市的“菜籃子”,如何提高山東省進京的農產品的流通效率,也是困擾兩者的難題之一。
在結合京津冀流通業協同發展理論的基礎上,本文在這里給出了京津冀流通業協同路徑(見圖1),用于引導京津冀流通業的協同發展。綜合分析指出,京津冀流通業協同路徑主要包括過程路徑、組織路徑、目標路徑三個部分。
2.1 京津冀流通業協同的過程路徑
京津冀流通業協同發展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從初級協同發展到高級協同,再到新的初級協同到新的高級協同狀態。京津冀流通業初級協同指的是子系統序參量的協同,各子系統在流通業內部因素的作用下,不斷由原先的無序狀態發展到有序狀態。這種有序狀態發展到一定時期就會達到瓶頸狀態。
在京津冀流通業達到高級協同發展狀態后,即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京津冀流通業也步入一個新的初級協同狀態,怎樣實現由新的初級協同發展到新的高級協同,則需要京津冀流通業內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
①基金項目:北京市實屬高校創新能力提升項目——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研究(TJSH20161003801);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CBD發展研究基地資助。
作者簡介:汪洋(1982-),女,安徽人,博士學歷,副教授,主要從事現代服務業方面的研究。

圖1 京津冀流通業協同的過程路徑圖
2.2 京津冀流通業協同的組織路徑
組織協同是京津冀流通業協同發展路徑中,需要探明的主要路徑之一。這類組織畢竟包括流通業的組織形式,還包括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公益性組織。這些組織主要經歷了松散的、協同合作的、高級協同的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見圖2)。

圖2 京津冀流通業協同的組織路徑圖
首先是京津冀流通業組織,例如批發零售組織、住宿餐飲組織、物流業組織需要同自身組織規模、產業結構、資產平均周轉率、資產平均報酬率相協調。
其次是京津冀區域經濟其他組織,包括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公益性組織,這些組織應該在京津冀流通組織的協同發展過程中扮演一個輔助的角色。
最后,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傳統商貿流通業有著廣大的發展空間。京津冀區域可以結合互聯網技術,建立三地流通業協同發展平臺,將各個組織整合到平臺之上,做到信息共享、產業對接、政策及時到達。
2.3 京津冀流通業協同的目標路徑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目標是取得一定的利益,包括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兩部分。因此,在分析流通業協同發展路徑時,需要基于京津冀流通業協同發展背后的動力機制,來分析達到協同發展利益目標的路徑。
對于流通企業來說,其追求的是經濟利益最大化,那在流通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也應當以服務于公眾利益為己任。但是,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其對產業主要是引導服務、規范發展的作用。
通過以上分析表明,京津冀流通產業的協同發展需要包括流通企業、政府、社會組織在內的各組織相互配合與協作,需要市場環境、公共和服務政策的相互協調。在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過程、組織、目標路徑的基礎上,還需要相應的保障機制才能達到整個區域流通業的協同狀態。
3.1 加強頂層協同設計與規劃
京津冀流通業的協同發展離不開對流通一體化的頂層設計和規劃的引導。怎樣對京津冀流通業的協同一體化發展進行規劃引導,是未來一段時期京津冀流通業協同發展的主要問題。
3.2 注重政府引導與市場配置相協調
京津冀流通產業的協同發展離不開政府在產業轉移、承接和優化布局方面的引導,但是這種引導必須與市場的自主調節相協調。只靠傳統產業的轉移和承接,沒有同地域優勢資源相結合,并不能人為促成流通產業的協同。在北京市等傳統產業的轉移過程中和天津、河北的承接中,政府只是起到對產業轉移與承接的服務政策、優惠條件等的引導作用,具體轉移哪些產業、承接哪些產業、是否能形成產業集聚等,都需要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來調節。
3.3 推進三地商貿流通的互聯互通
流通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區域要素的交流與溝通。京津冀三地應該做到行業互動、產業互動、人力互動和企業互動。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搭建三地產業信息交流平臺,將各個組織整合到平臺之上,做到信息共享、產業對接、政策及時到達。基于云計算、大數據的優勢,使得三地流通業能夠快速反映市場供需動態,做到資源配置的高效率,從而達到京津冀組織的協同發展狀態。
3.4 破除區域內部流通壁壘等制度障礙
流通壁壘的存在是阻礙京津冀流通效率提高、流通健康發展和一體化的主要問題之一,在這些壁壘中最直接的就是三地之間的行政壁壘。京津冀三地之間應該建立協同一致的流通貿易體系,對不合理的稅收、收費等制度進行統一規劃。加快建立三地稅收、海關一體化,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推動三地交通一體化,解決流通壁壘等問題。
參考文獻
[1]黃國雄.論流通產業是基礎產業[J].財貿經濟,2005(04).
[2]鐘耕深,崔禎珍.商業生態系統理論及其發展方向[J].東岳論壇,2009(06).
[3]李飛.中國流通業變革關鍵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4]馬龍龍.流通產業經濟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5]丁俊發.構建現代流通體系面臨的形勢和任務[J].中國流通經濟,2007(02).
[6]洪濤.“十二五”中國特色流通體系及其戰略初探[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10(04).
[7]國務院.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wgk/2012-08/07/ content_2199496.htm,2012-08-07
中圖分類號:F7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6(b)-1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