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微
(成都師范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大學生人際信任危機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楊子微
(成都師范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在多元社會價值觀念下,復雜情境下的風險遍布整個社會、文化,人們對風險的逐步認識,使得信任逐漸成為學術界研究的重點。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大學生人際信任危機進行分析,能幫助大學生更好的處理人際關系,有利于大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
大學生;人機信任;危機;社會心理學
從費孝通的“差序格局”角度看,中國人會根據血緣關系,將人際關系分成“自己人”、“外人”,同時隨著血緣關系的減弱,信任也會隨之減弱。大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人際交往是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但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經常會出現人際信任危機,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加劇了社會交往成本,對社會道德風氣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從心理學的角度對大學生人際信任危機進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挫折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個體在進行有目的的活動時,在相應的環境中,受到相應的干擾、障礙,同時無法克服這些障礙,從而造成目的無法實現后,個體出現的情緒。從人的需求層次看,可以分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等幾個過程,大學生的生理、安全等需求已經得到滿足,所以會朝著更高層次的需求發展。在大學校園中,生活充滿了活動、競爭,這一方面能給大學生提供一個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另一方面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帶給大學生失敗。大學生在抱著很高期望建立人際關系時,突然受到現實或者個體的冷遇,就會跌落谷底,從而影響到與他人建立信任的過程,最終對整個社交過程造成影響。
(二)焦慮心理。
焦慮心理是人們經歷一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經常會伴隨著恐懼、緊張,在人際關系中,焦慮是分裂信任的一種表現,在新環境下,社會人際關系從互幫互助轉變成競爭型,人際組合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使得人際沖突也逐漸增多。作為人際關系的紐帶,人際情感逐漸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加而削減,在這種情況下,敏感的大學生逐漸感覺缺乏信任。
(三)冷漠心理。
冷漠心理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交往距離逐漸擴大,交往感情逐漸冷漠的一種病態心理,在新時期下,感情、誠信逐漸在人際交往中失落,而利益成為驅動人際交往的主要動力,等價交換原則逐漸滲透到各種人際交往關系中,使得大學生的人際關系開始變的更加復雜和遙遠。
(四)懷舊心理。
懷舊心理是指在現代校園中,大學生產生了對舊生活方式的依戀情緒,是不適應人際關系變化的一種情緒。隨著人際關系的疏離、冷漠,使得大學生產生“今不如昔”的情懷。懷舊是一種逆向的情緒,是在心理定勢作用和高期望、低承受共同作用下產生的主觀錯覺,也是在人際信任危機下的一種自我保護心理狀態。
在大學校園,匯集了各地的優秀學生,這些優秀學生都是從高考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因此,他們希望自己在進入新環境后,也能和從前一樣備受矚目,但是在整個優秀學生群體中,精英的數量是很少的,也就導致以一個班級、一個年級中存在很強的競爭,一些處于劣勢的成員難免會對一些優勢的成員產生敵意,特別是在涉及助學金、獎學金等稀缺資源爭奪時,大學生人際信任危機表現的更是明顯,鑒于此,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大學生人際信任危機成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自我意識發展的不平衡。
對大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青年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們一方面要建立自我統一,另一方面還需要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但是在多元的社會價值觀念下,大學生不管是生理上,還是在心理上,都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大學生經常會感受到一個和以往形象不同的自己,從而對自我形象產生懷疑,大學生的自我統一性處于分散、擴散的狀態,而大學生的自我統一會對其人際關系帶來直接的影響。當大學生實現自我統一后,會在社會聯系的基礎上,獲得社會自我,而自我意識也經歷了他人與自我、理想與現實、主觀與客觀等的對立、沖突從而穩定,這時他們就會掌握適應環境的手段,同時也會肯定與他人的人際關系。相反的如果大學生沒有實現自我統一,自我意識發展不平衡,就會擔心與他人建立關系時,喪失自我,從而出現人際信任危機。
(二)社會文化環境的變遷。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社會存在多種沖突的價值,就會對人價值的產生造成壓力,在缺乏穩定的參考結構下,會引起人的心理混亂與不確定。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社會發生了極大的變革,而對大學生影響最大的無疑是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大學生處于自我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而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大學生越來越依賴網絡這種遠距離溝通方式,導致大學生疏離了人與人的近距離溝通,可以說大學生人際信任危機的產生與時代特征有明顯的關聯,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消解了人的情感、多樣性,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逐漸冷漠、疏遠。
(三)單薄弱化的社會期待。
單薄弱化的社會期待是削弱大學生人際信任的關鍵因素,信任和未來的社會期待有很大的關鍵,信任的結果也取決于預期的未來實現程度,當人們相信自己的行為活動會得到預期的回報時,其信任程度也會隨之增強。從當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看,道德素養急需提高,在誠信方面更是需要提高,失信行為屢見不鮮,加上大學生缺乏良好的社會期待,使得他們對人際關系十分敏感,隨時都有可能產生人際信任危機。
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棟梁,大學生人際信任危機不僅是一種校園現象的體現,同時還是一種病態心理的展示,因此,要加強對大學生人際信任危機的疏通、引導,從而為當代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1]劉穎.心理健康教育的視角——淺談大學生人際信任危機[J].商品與質量·焦點關注,2012(10):123-124.
[2]陳劍梅.大學生人際信任危機的影響、成因與重構——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視角[J].社會科學家,2010(05):59-61.
[3]伍麟.“信任危機”的心理學解析[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04):50-57.
[4]劉自雄,王朱瑩.被信任的假新聞——虛假信息的受眾接受心理探討[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07):56-59.
G641
A
1671-864X(2016)07-0196-01
楊子微(1993.12-),女,漢,四川成都,成都師范學院,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