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蘭蘭(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 100029)
中國網劇的未來發展方向
—— 以《太子妃升職記》為例
蔡蘭蘭
(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 100029)
2015年12月13日,由樂視自制網劇《太子妃升職記》一播而紅,隨著網友一邊吐槽該劇“有毒”,其播放量也與日俱增,居高不下。本文以《太子妃升職記》為例,通過劇中的相關信息,分析中國網劇的未來發展方向。
中國網劇;太子妃升職記;發展方向
在短短15年的時間里,中國網劇以《錢多多要嫁人》、《靈魂擺渡》、《報告老板》、《太子妃升職記》等為代表,已經從“戲仿劇”(以《萬萬沒想到》為例)逐步發展為具有品牌性和競爭力的原創劇。其中《太子妃升職記》的播出,使得中國網民的觀劇熱潮達到一個頂峰。那么,在眾多網劇圍攻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這部“神劇”殺出重圍,引發全民(特指80、90后)看劇熱潮的呢?
(一)選題的大膽與原創。
這部劇從題材上就十分大膽,滿足受眾“獵奇”心里。 《太子妃升職記》改編自鮮橙同名小說,該劇講述了都市花心男不慎落水,進而穿越到古代,搖身一變成為太子妃張芃芃,張芃芃一方面貪戀太子齊晟身邊眾多美色,另一方面又被身邊男子以及齊晟熱烈追去,張芃芃以一個男人心態、女人的外貌的身份熱血闖蕩皇宮的故事。以古裝、穿越為拍攝題材,在網絡劇,影視劇中已屢見不鮮,然而以男兒心女兒身的人物塑造可謂是首創。中國是影視劇生產大國,據有關數據統計,2004年——2014年,中國影視劇產量每年不低于400部,總集數不低于12000集。如此高產的的影視劇制作,加之意識形態的原因,勢必帶來拍攝題材重復率高,表達主旨單一等一系列問題。受眾的審美已經在一個疲勞的狀態,極度需要新鮮的血液注入。而此時出現的《太子妃升職記》,其與眾不同的主人公身份設定,在樣板式的題材中,如一股渾濁的“清流”,讓人眼前一亮,極大地滿足了受眾的需求。
(二)小鮮肉集中營。
在《太子妃升職記》中,幾乎所有的演員都是低年齡、高顏值。《太子妃升職記》作為一部網絡劇,網絡用戶是其直接的受眾。據相關數據統計,截止2014年,我國網民已達到6億多,而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長。在這部分人群中,80、90后作為“后起之秀”,其對網絡大數據的貢獻可謂“青出于藍”。《太子妃升職記》受眾定位準確,直擊80、90后,在青春、大長腿、高顏值等詞幾乎可以與80、90后劃等號的情況下,大膽啟用青春靚麗、顏值新高的新人。劇中女主張天愛,2013年才正式出道,在主演《太子妃升職記》之前,不溫不火地拍攝過一些微電影,參演過一些影視劇,直到《太子妃升職記》的播出,張天愛聲名大噪,更有網友直呼張天愛為”芃芃哥”。飾演劇中男主角的盛一倫,在拍攝《太子妃升職記》之前,僅僅參演過一部微電影——《鏡像效應》,擔任過一些雜志的平面模特。飾演九王的于朦朧早年因參加過一些選秀節目和微電影的演出,相比其他幾位演員,資格稍為成熟。劇中最鮮的要數97年出生的郭俊辰,2015年因參加“最美”校服比賽,成為網紅,隨后被《太子妃升職記》導演侶皓吉吉選中出演楊嚴一角。縱觀《太子妃升職記》,其整部劇就是被一群90后撐起的神劇,這群90后顏值爆表,演技出色,與當下受眾追捧的“小鮮肉”不謀而合。觀眾在觀劇的過程中,將在現實中不得實現的強烈渴望寄情于劇中人物,得到自我本體的一個釋放。
(三)精心設計的服飾、舞美與臺詞。
根據微博話題數據的統計,關于《太子妃升職記》的討論中,其有關服飾方面的話題量占據了一個重要的位置。無論是極具現代感的羅馬鞋,還是衣袂飄飄的蓬蓬裙,亦或是寧采臣似的后背“書架”,都是“吸睛”的亮點。“其實這些衣服都是導演和服裝設計師借鑒2014—2015秀場大牌親自設計的,為的就是打造一部“時尚古裝劇”......而那些面料都是有講究的,盡管服裝造型師曾提建議用仿真絲代替真絲,但導演為了效果堅持使用真絲制作。”①細心的網友甚至將主演人員的服飾在某大牌秀場上一一找出了對應款,在此,我們暫不考慮服飾方面是否會存在法律方面的糾葛,但其確實是導演精心設計的“大牌”款。
(四)自嘲式的營銷模式。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不論是電影、電視劇還是網絡劇,其營銷模式都越來越多樣化,發布會、話題炒作、門戶網站推介、影評人批評等。《太子妃升職記》也不例外,這部由樂視自制的網劇,自2015年12月13日開播之日起,作為樂視年度首推大戲,就占據樂視門戶網站首頁。在該劇播出過程中,不斷有人爆料該劇組由于經費緊張,演員的服裝是導演從市場上一尺一尺買的,演員所穿的羅馬鞋,是導演在淘寶上幾個通宵淘來的,演出現場只有一臺鼓風機,甚至還漏電,劇中“金戈”廣告植入太硬等,這一系列在以往看來是“黑水軍”所為,為的是抹黑、打壓對方的作為,在《太子妃升職記》中完全不受用,反而是批判的聲音越大,《太子妃升職記》越火。甚至于連導演自己也曬出了兩張工作人員站在一輛土氣十足的貨車上進行拍攝的圖片,配字為:《太子妃升職記》第一集開場的車戲,馬戲,摩托車戲,就是這么拍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成為社會共識,《太子妃升職記》可以說是一部完全以市場為導向的產物,探索受眾的心里,滿足受眾的需求。然而,“2016 年1 月20 日,《太子妃升職記》在樂視網正式下架,原因是該劇內容“有傷風化”,該劇必須接受整改,對“部分內容優化處理”后才能重新上線。”②此外,包括《盜墓筆記》、《無心法師》等集部作品也被要求整改和永久停播。這正暴露出了網劇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這一系列的整改,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網劇的未來發展之路在何方?我認為未來網劇的發展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
(一)短期“幽默化”,長期多元化的道路。
隨著近年來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低投資,高回報的網劇成為各大利益體競相爭奪的寶地,尤以各大門戶網站最為明顯,代表性的如:搜狐推出自制劇《屌絲男士》,愛奇藝推出的自制劇《盜墓筆記》,優酷推出的自制劇《萬萬沒想到》等,各個門戶網站為了利益的瓜分,迎合市場成為其主要的理念,再這樣的理念下,所制作的作品經常會表現出媚俗性,粗俗的臺詞,大尺度的展露,毫無現實教育意義成為網劇代名詞。有人說,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與網劇的搞笑路線有關,是否可以發展別的形式?我認為多元化的發展方向才是網劇的長久之道。近期,愛奇藝自制青春校園網劇《最好的我們》、《余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論是演員的顏值,演技還是作品的題材,二者都大相近庭,但卻同時掀起了觀劇熱潮,引發了全民論劇。當然,我們也需要時刻謹防網絡所具有的不確定性的特點。網劇市場的不確定性近似于藝術品市場,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藝術價值并不是正相關的曲線運動。良心之作的網劇與無心插柳的網劇,在收視率中可能難分伯仲。
(二)堅持原創性,大膽起用新人。
在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已經提到《太子妃升職記》之所以成為網劇“爆款”,其原創性功不可沒。縱然其透露出很多不合時宜的現象,但其原創性確實是不可否認的。深挖網劇的原創性,其一可以體現在劇本的原創性上,“網絡文學”目前是網劇劇本的主要來源,但這塊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隨著網絡的普及,寫作變得越來越“草根性”,網絡文學不需用出版社,文學經紀人,甚至可以說幾乎是零成本的,作者只需用將作品投放到文學作品連載網站,靜候佳音即可,人人都有成為作家的可能性,正是因為其準入性低,所以造成了網絡文學的汪洋恣肆。因此也給網劇劇本提供了一個無線的空間,這需要導演,編劇具有深度的文學素養以及市場眼光,甄別劇本的能力;其二也可以體現在演職人員的任用上,在互聯網的時代,80后,90后幾乎是主力軍,這部分人群掌握最新娛樂資訊,跟隨最新潮流,擁有犀利的眼光,深諳年青一代受眾的心理,極具有創意性。
(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太子妃升職記》在上映一個多月后,就被叫停。這讓業界的很多人都在猜想,政府部門是否會在近期制定頒布專門針對網絡、微電影、微視頻的法規?近年來,互聯網的發展速度讓人始料未及,在互聯網發展上取得的進步的同時是法律、法規的滯后。從《太子妃升職記》被叫停中,我們很清楚的看到政府有關部門的態度。一方面從法律上來說,為了制作方自己的利益,目前可參照現有的電視、電影方面的相關法規,堅持以法律為準繩,以免遭受被下架的可能。另一方面從道德上來說,網劇與電視劇、電影一樣,同樣具有引導、教化的作用,應堅持社會效應與經濟效應并重的態度。《太子妃升職記》縱然在經濟效應上取得的成績,可圈可點,但就其現實意義來說,卻是不應被提倡的。“在‘喜劇當道,正劇難行’成為這一年網劇“野蠻生長”的特點的時候,流行網劇的劇情整體上呈現出情色化、暴力化、低幼化等趨勢......這些網劇博得高點播率的同時,卻忽略了對青少年身心成長的負面影響。”③作為能對社會帶來影響的影業人,應擔負起自己的責任,自覺、自律的嚴格要求自己,目前,影業人的良心可能是起關鍵作用的。
隨著2015年樂視自制劇《太子妃升職記》的火爆上線以及匆匆下線整改,無疑是給業界的驚喜又是當頭棒喝,在制作網劇時,我們必須謹慎思考,如何讓網劇同時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和市場經濟效應,而不是一味的迎合“非理性”的受眾,同時,自嘲式的營銷模式可能在一時適應了市場的需求,然而并非長久之道,影業人應該時刻謹記,以真誠的業界良心,“真材實料”的優秀作品面對受眾,而不是將“投機取巧”進行到底。
注釋:
①馮夕桐 《太子妃升職記怎么就火成了爆款網劇》
②李茜 《網劇的發展及其背后的冷思考——以太子妃升職記為例》
③焦家奇·《淺析后現代語境下的“網劇文化”》
G206
A
1671-864X(2016)07-0199-02
蔡蘭蘭(1992.04-),女,漢,四川,在讀研究生,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系藝術經濟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