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桂平
?
RFID技術在我國圖書館應用的文獻計量分析
尹桂平
吉林醫藥學院圖書館

本文針對RFID應用于我國圖書館的情況,提出RFID作為一種新型的升級換代技術,技術問題、安全標準和隱私保護等是急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它將推進圖書館完成智能化的轉型的觀點。在圖情行業起到一定的研究參考作用。
以中國知網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收錄的RFID應用于我國圖書館的研究論文為依據,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論文的年代、期刊、著者、著者機構、基金支持、主題和被引頻次進行統計和分析,反映我國圖書館RFID研究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無線射頻識別,常稱電子標簽,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RFID技術引入圖書館始于2002年的新加坡國家圖書館,隨后美國、澳大利亞、荷蘭等國家相繼使用。我國起步較晚,2006年由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圖書館和深圳圖書館率先開始使用。RFID在圖書館的應用實現了圖書的準確定位、精確盤點、自助借還等,提高了圖書館的服務效率,RFID智能圖書館已經成為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對2004年—2015年發表的關于RFID技術在國內圖書館應用的研究論文運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進行統計與分析,力求客觀反映RFID技術在國內圖書館的研究現狀,為今后該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以中國知網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作為數據源進行高級檢索。時間限定為2004年—2015年,學科范圍限定在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檢索策略為(主題:RFID 并含 圖書館)或者(主題:無線射頻識別 并含 圖書館)或者(主題:射頻識別 并含 圖書館)或者(主題:電子標簽 并含 圖書館),得到檢索結果為859篇(檢索時間為2016年4月23日)。經過查重和不相關處理后,得到有效論文854篇。以NoteExpress作為數據處理軟件,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有效論文進行分析。
論文年代分析
RFID 在圖書館應用的研究論文2004年為5篇,之后逐年增加,2005年為14篇,2006年25篇,2007年、2008年各40篇,2009年30篇,2010年54篇,2011年突增至94篇,2012年達到峰值為146篇,2013年略有減少為135篇,2014年134篇,2015年138篇。說明近10多年該領域學術研究發展總體呈上升趨勢,特別是近5年,可以視為為高峰期。反映隨著RFID在圖書館的逐步推廣應用,引起了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其成為了目前圖情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
論文期刊分析
統計表明,859篇研究論文分別發表在240種期刊上,刊均載文3.6篇,說明期刊分布相對集中。其中載文11篇以上的期刊有:《科技情報》56篇、《農業圖書情報學刊》40篇、《圖書館學刊》39篇、《河南圖書館學刊》27篇、《圖書館論壇》25篇、《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4篇、《圖書情報工作》24篇、《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1篇、《情報探索》21篇、《圖書館建設》20篇、《農業網絡信息》19篇、《蘭臺世界》18篇、《現代情報》18篇、《圖書館雜志》15篇、《圖書館學研究》14篇、《科技視界》13篇、《圖書館理論與實踐》11篇。以上17種期刊占總研究論文量的47%,接近 1/2,為該領域的主要情報源。又統計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的發文量,總計233篇,占總研究論文的27%,說明相當一部分的研究論文有一定的學術水平和學術價值。
論文著者分析
統計表明,859篇研究論文著者共有1009人,其中發文1 篇的有900人,占總人數的89% ;發文2 篇的有89人,3篇的有20人,4篇的2人,5篇3人,6篇0人,7篇為發文量最多數,僅金志敏1人。根據普賴斯定律,核心著者發文數m=0.749*nmax,nmax表示發文量最多的著者的論文總數。根據計算公式得到核心著者的發文數為m≈5.24,因此發文在6篇以上的著者為核心著者,而僅有金志敏1人,說明該領域的研究者分布離散,并未形成核心著者群,大部分著者沒有持續關注和連續性研究。雖然沒有形成核心著者群,但發文4篇以上可以視為高產著者,深圳圖書館的馬瑞、北京農學院圖書館的高飛各4篇,中國國家圖書館的董曦京、中山大學的蔡孟欣和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陳佳懿各5篇,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圖書館的金志敏7篇,他們主要集中發表在核心期刊上,反映他們在該領域研究較為專深,觀點較為新穎,發文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是該領域的專家。
論文著者機構分析
統計表明,發文量在9篇以上的機構有深圳圖書館23篇、中國國家圖書館16篇、山東農業大學14篇、天津圖書館、集美大學和武漢大學各9篇,這些機構是較早運用RFID技術的機構,他們在該領域研究中處于主導領先地位,在應用實踐方面有更多更深地見解,可以視為該研究領域的核心機構。
論文基金支持分析
統計顯示,獲得國家級基金支持的有6篇,省級支持的19篇。2007年以前未有基金支持發文,2007年和2008年各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1篇,這與全國第一批圖書館RFID建設帶動研究有一定關系。2012年以后,每年都有各級基金支持發文,說明國內越來越多的圖書館運用RFID技術,并且受到了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部門的關注與重視,給予了一定的扶持。
論文主題分析及代表性文獻
對859篇論文的關鍵詞進行統計,刪除如“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當代圖書館”等不能準確反映研究主題趨勢的詞匯以及合并“RFID標準化”、“標準”、“標準化”等雷同詞匯,關鍵詞頻次在8以上者有:應用79次、自助借還71次、智能(智慧)圖書館44次、標準21次、安全(防盜)13次、超高頻11次、清點(盤點)11次、角色定位10次、成本(績效)9次、問題9次、定位9次等。這正反映了近10多年RFID在圖書館應用的研究熱點。
2004年張厚生的《圖書館服務的無線技術—— RFID的應用》首次將RFID技術引入國內圖書館界,拉開了圖情領域研究RFID的序幕。李欣榮意識到RFID是一種市場前景和應用規模巨大的高新技術,它的應用將給現代圖書館管理系統帶來革命性變化。
2005年張謙提出與當時學術主流不一致的觀點,認為RFID在技術上雖然已經非常成熟,但標準、集成商、用戶以及市場不成熟,圖書館若盲目上馬,容易一哄而起,相互攀比。還提出設備的亮點不等于服務的亮點,圖書館在設備上高消費,反而為境外代理商追求高額利潤提供巨大空間。
2006年,RFID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從理論走向實踐。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圖書館建成了國內第一家具有完善功能模塊并進入實用階段的RFID智能館藏管理系統。深圳市圖書館也成功引進RFID技術用于館藏文獻的智能化管理。廣州圖書館王永東認識到了RFID在實際應用中會遇到缺乏統一標準、價格昂貴、標識太大、容易被讀者發現以及安全性等問題。國家圖書館專設“圖書館RFID技術標準化問題研究”科研項目進行研究,并與國家相關標準化組織建立聯系。
2007年,胡明玲基于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是否引進RFID要理性思考,謹慎選擇。蔡孟欣從圖書館運營成本的影響和圖書館服務質量的變化兩個方面對圖書館引進RFID的投資回報進行研究,并提出了投資回報測算模型。
2008年,趙靜對RFID在圖書館流通服務中的影響給予了肯定。汪曉惠則提出RFID技術在給流通工作帶來便利和效率的同時將會出現威脅到讀者隱私與安全的問題。王巧珍提出新環境下圖書館員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2009年,深圳圖書館創造了世界上第一臺圖書館RFID智能書車,還依托RFID技術對音像資料采用“開架、自助、免費”的服務模式進行外借。王曉華對從RFID圖書館防盜問題進行專題研究。
2010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圖書館采用RFID,相關實踐應用的研究論文也增多。中國傳媒大學圖書館、陜西省圖書館、湖北省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汕頭大學圖書館等都有報道。另外李俊基于RFID設計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座位管理系統,有效提高了閱覽室的管理效率。
2011年,張輝程對正常開館狀態下如何運用RFID智能管理系統開展圖書清查工作進行研究,許萍華對在RFID環境下如何實現手機圖書館圖書定位功能進行探討,趙曉芳闡釋RFID對圖書館編目業務的影響。
2012年,金志敏提出第三代圖書館為RFID智能圖書館。湖南理工學院圖書館開發出了基于RFID技術的圖書館存包管理系統。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利用開放的Google MapsAPI V3、RFID以及JAVA MVC架構設計基于這三種技術的網絡書架導航系統,為實現圖書館導航系統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2013年,詹玉蘭提出在GIS和RFID技術支持下建立圖書館空間信息管理系統,可以實現圖書館館藏資源屬性信息和空間位置信息的一體化管理。
2014年,鄭巧英提出建立一個規范的數據交換機制,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可遷移性,以實現不同廠商RFID系統平臺與前端接入設備的通用性、互換性。張肖指出圖書館應用RFID技術對讀者隱私的潛在威脅主要表現在對讀者敏感信息的收集和存儲、對讀者數據進行人格分析、潛在的商業化利用以及對讀者的非法跟蹤和定位,并提出了保護讀者隱私的建議。
2015年,趙偉娜構建RFID自助借還系統用戶滿意度模型,并進行了實證研究。申曉靜將排隊論模型應用于引進了RFID技術的現代化圖書館,可使設備的利用率最大化,更科學。應賢軍對圖書館RFID門禁系統的誤報現象進行專題研究。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應用RFID對縮微文獻進行全自動信息化管理。
論文被引頻次分析
統計表明,被引頻次30次以上的論文有30篇。其中被引頻次最多的為華僑大學廈門校區圖書館嚴棟在2010年7月發表在《圖書館學刊》的《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圖書館》,共被引183次;其次為深圳圖書館吳晞 2005年1月發表在《圖書館論壇》的《RFID系統及其在圖書館中的應用》,被引用109次;東南大學圖書館張厚生在2004年1月發表在《大學圖書館學報》的《圖書館服務的無線技術——RFID 的應用》,被引用106次;等等。這些被引用高的論文或者引領學術前沿,或者學術水平高,所以受到了學者的廣泛關注。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到, RFID技術在我國圖情領域的研究時間并不長, 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截至2015年6月,全國400多家圖書館引進RFID技術,因此預計未來幾年,RFID實踐應用類研究會持續增多,RFID技術實施的技術問題、安全標準和隱私保護等是急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RFID作為一種新型的升級換代技術,它將使圖書館的管理更趨科學化,將推進圖書館從數字化向智能化發展。圖書館當順應時代潮流,完成第三代圖書館——RFID智能圖書館的成功轉型。
DOI:10.3969/j.issn.1001- 8972.2016.1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