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
摘要:“詩圣”杜甫是我國詩歌文化的集大成者,“杜詩”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本文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為標桿,結合杜甫的經歷和杜詩的內涵,闡述杜甫的愛國主義精神、憂民憫民情懷、精益求精意識對現代文藝工作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杜甫;文藝工作座談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縱觀中國歷史長河,能被稱為“圣人”者少之又少,何謂圣人?一是指“道德修養最為高尚的人”,如孔子;二是指“在某項學問或技藝方面的集大成者”,如“書圣”王羲之、“藥圣”孫思邈[1]。而“詩圣”的美名則給了杜甫,這也是他的專稱。
杜甫是河南鞏義人,中國詩歌史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集大成者,一直都以正直、正義的形象對后人起著人格典范的作用”[2]。 杜甫的詩歌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當時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并深刻地反映出“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沉重災難,他的詩歌因此而被后人稱為“詩史”。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列舉了23位我國的文藝大師代表,杜甫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出現了兩處。[3]通過筆者梳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工作者主要有三點希望:一是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二要以人民為中心進行創作;三要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
杜甫用一只筆將自己的思想與精神內容都寫到了詩歌之中,他一生都在用詩歌抒發著自己的思想和情懷。馮至先生在《杜甫傳》中這樣寫到:“由于個人的貧困,他逐漸接近貧困的人民,深切地體會到人民的哀樂和愿望,同時他念念不忘國家的危機和民族的命運,因此他寫的詩便成為這個錯綜復雜、變化多端的時代的一面鏡子。”[4]通覽杜甫的詩篇,能夠感受到詩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對人民疾苦的切身體會,對社稷的深刻認識以及一生對詩歌藝術創作的不懈追求,這些構成的“杜甫精神”,完全符合總書記對文藝工作者的希望和要求。
因此,“詩圣”杜甫的成就不僅僅局限于他的詩歌創作,他的精神更是在貫徹文藝工作座談會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從他詩歌中所反映出的精神及思想也值得我們現代人去思考和學習。
一、愛國主義是杜甫精神的主旋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5]杜甫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愛國思想是杜詩的靈魂。他的作品根植于現實的愛國主義,洋溢著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
杜甫的愛國思想與他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杜甫出生在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6]從小受這樣的環境熏陶,他的詩歌中無不體現出對這種“仁愛”思想的繼承,“儒學以關懷人為核心的仁學,杜甫可謂深得其髓,并自然與自覺地實踐終生。”[7]輔佐君主、報效國家是他的畢生心愿,“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他的政治抱負。盡管政治上不得志,但他始終“每飯不忘君”(袁枚 《隨園詩話》)“窮年憂黎元”(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安史之亂”后的困頓生活,使他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國家興亡對百姓的重大影響,感受到來自社會底層百姓的情感和生活,歷經亂世、飽受饑寒的人生經歷也成就了杜甫偉大的詩歌創作。他用詩歌表達自己對人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朝廷腐敗、國難當頭的痛心,以及愿為解救人民苦難而自我犧牲的理想。就像他在《鳳凰臺》一詩中寫到的:“我能剖心血,飲啄慰孤愁”,表達了愿意用自己的心血來喂養象征國家民族“中興”的鳳凰。
二、以人民為中心是杜詩的創作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以杜詩“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為例來強調,“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8]
杜甫生于開元盛世,23歲應試落第,又以山東為中心,漫游齊、趙、梁、宋,過著“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生活。35歲赴長安應試落第,又向當權者投詩自薦未果。直到四十歲才得到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職務,可謂仕途失意,生活貧困,過著“賣藥都市、寄食友明”(《三大禮賦表》)、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的辛酸生活。其名篇《麗人行》《兵車行》《至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都作于這一時期。 安史之亂爆發后,杜甫目睹戰亂慘景,親嘗國破家亡的苦難,加上屢受貶斥的屈辱,使他與社會、人民生活的關系更加緊密,寫下了《悲陳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別》等不朽詩篇。
三、杜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凡是傳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篤定恒心、傾注心血的作品”,并強調要“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9]
“杜甫愛國愛民的政治熱情是始終不渝的,他忠于藝術的創作熱情是一生不懈的。”[10]他的詩歌被稱為“詩史”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藝術創作上的追求與創新。杜甫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離不開他對藝術創作有著“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的不懈追求和“新詩改罷自長吟”(杜甫《解悶十二首》)的嚴格態度,為了達到這樣嚴格的要求,他字斟句酌、反復推敲,可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每一首詩都沁入了詩人的心血,成就了 “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沉郁”二字指杜詩內容悲壯而深厚,正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道出的國仇家恨;“頓挫”指杜詩的修辭手法與音律,凝練而不失美感,比如“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韻律順暢,一氣呵成。“杜詩‘體勢確屬集中國古代詩歌之大成,但凡中國漢字詩中所有的句型與音頓,杜詩中全有,而且精妙絕倫”[11],“頓挫”的修辭手法受到后來許多文人墨客的推崇,杜甫的律詩也成為后人學習律詩的典范。清代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也表達了自己對杜律的推崇,在第四十八回中寫到香菱向林黛玉討教學詩時,黛玉說道:“然后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此外,杜甫還將書法藝術與詩歌藝術完美結合,為后代書法繪畫藝術提供了靈感源泉。現藏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的杜詩書法作品就有來自董其昌、鄭燮、康有為、張大千等名家之手。由此可見, 杜甫詩歌影響力的深度之深,廣度之廣。
當前的文藝市場,崇洋媚外、快餐文化、美丑不分、搜奇獵艷、抄襲模仿等問題較為突出,而杜甫在詩歌創作上的愛國主義精神、憂民憫民情懷、精益求精意識,正是現代文藝工作者應該學習和借鑒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認真學習和深入挖掘杜甫精神,努力發揚光大,使其在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弘揚社會正氣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康震.康震評說詩圣杜甫[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莫礪峰.論杜甫的文化意義[J].杜甫研究學刊,2000(04).
[3][5][8][9]新華社.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4][10]馮至.杜甫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
[6]劉海燕.論杜甫精神對中國文化精神的傳承與影響[J].中州學刊,2009(04):211-213.
[7][11]祁和暉.杜甫人本境界論(下)——杜甫圣于關懷人與生命[J].杜甫研究學刊,2002(0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