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水彩風景畫的特點分析,可以看出樹與石在作品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作用,而樹木與山石的表現技法之豐富在古今中外的風景畫和山水畫中可謂玲瑯滿目、蔚為大觀。本文試圖梳理出可供參考學習的風格與樣式,并結合作者自身多年的教學的經驗和創作實踐,總結出若干的技法和步驟,供學習風景水彩畫者參考研究。
關鍵詞:樹木;土石;風景;水彩畫;表現技法
水彩畫產生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畫家以水為媒介,用毛筆調和輕膠性透明顏料在紙上作畫,它最初是起源于“風土地形圖”,18世紀地志學和制圖術的發展對歐洲水彩畫的形成產生了積極作用,經過眾多畫家的努力,水彩畫的表現技法逐漸得以完善與成熟,發展為藝術的主流,提升到能夠同油畫相抗衡的地位。19世紀中葉以后,水彩畫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傳入我國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因其清新明快,靈動活潑,既具備寫實繪畫的應物像形,同時兼具暢神抒懷的寫意功能而深受國人喜愛,并應用到教學訓練之中。
水彩風景畫是水彩畫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同時也最能代表水彩畫的繪畫特點。水彩風景的重要特征就是注重寫生,畫家通過對光線、色彩、空氣、景色的主觀構造,從而構成新穎靈巧、色彩明亮、格調清新、用筆流暢的風景作品。風景水彩畫包括的題材內容一般有山川樹木、湖海泉溪、日月星云、建筑物和點景的人物、動物等元素,這其中以樹木和土石為主要內容。樹木山石的表現技法之豐富在古今中外的山水畫和風景畫中可謂玲瑯滿目、蔚為大觀。作者試圖梳理出可供參考學習的風格樣式,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創作實踐,總結出若干技法和步驟,供學習風景水彩畫者參考研究。
一、中國山水畫于風景畫中可供學習借鑒的技法
中國的山水畫之于水彩風景,可供借鑒處極多。尤其是山水畫中的樹、石題材,更是風格流派眾多,歷代名家輩出。從隋唐時期山水畫發軔始,各種科目樹的勾畫鋪陳,南、北方不同質地山石的皴擦點染,均有系統詳盡的表現技法。中國畫倡導的“計白當黑”、“水墨交融”、“一氣呵成”均與水彩畫的靈動鮮活的畫風有暗合之處;針對樹石,中國畫提出的“石分三面、樹分四枝”強調“陰陽相背”等正是暗指山石的黑白灰的構成關系和樹枝前后左右的穿插原理;而所謂“疏能跑馬、密不透風”則是強調樹干、樹葉和山石結體的繁簡關系。歷代畫論、畫譜和畫家題跋中總結的不同樹種樹葉的雙鉤法、點法、沒骨法;山石的皴法和設色法;乃至書法用筆中的中鋒、側鋒、逆鋒、散鋒等至今影響著現代的畫家。如宋代的李成和郭熙的傳神寫照、元代的趙孟頫、倪瓚、王蒙強調筆墨個性、明清時期的董其昌、四王、四僧等高度的符號化語言等等。西方自文藝復興時期,德國著名的版畫家、油畫家丟勒就開始嘗試創作水彩,之后的英國的康斯泰博,保羅·桑德比到美國的薩金特、懷斯均是一代大家。而油畫中的丹楓白露畫派、印象派、點彩派、巡回畫派等流派所倡導的理念和風格同樣給現代水彩風景畫家無盡的啟示。
二、水彩風景畫中樹的畫法
樹木花草在水彩風景畫中往往起到烘托氣氛、整合畫面、掩映虛實、彰顯主題的重要作用,甚至很多作品以樹木為主題進行創作,因此,熟練掌握樹木的畫法、是水彩風景畫畫好的前題和關鍵。學習之初要秉持著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原則,從一棵樹開始畫起。要觀察樹的生長形態,尤其是從主干生發的分枝的前后穿插關系。一般可用小號水彩筆或毛筆由下向上依前后主次順序描繪,畫的過程中要考慮到樹干樹皮的質感和體量感,還要兼顧到被樹葉花果遮擋的部分。樹葉的用筆和用色要與樹干有明顯區別,常用方法有點葉法、鉤葉法和鉤點結合的方法,要是根據主次、前后來選擇,樹冠受光部分用色要注意明度和純度,描繪的也要更精細,背光和后面的樹葉則需概括,降低色彩的純度,注意空間和色彩的科學有序。水份的運用同樣要適度,要樹根和枝干偏干畫法,樹葉則根據樹種和畫面需要選擇濕畫法或干濕結合法表現。用筆的過程中應根據樹的生長態勢和葉片的形態選擇平涂、積色、撞色或是用側鋒擦,用散鋒禿筆點出。
當一棵樹的畫法逐漸掌握后,則可練習兩棵樹、三棵樹和樹叢、樹林的畫法。這期間樹與樹的前后穿插、顧盼呼應、虛實冷暖可產生無窮的變化,要鍛煉大膽落墨、細心收拾的畫面掌控能力,尤其是在處理遠處樹林的時候,往往一筆下去一塊顏色就代表一顆甚至數棵遠樹。莊稼 、農田 、花圃和雜草的畫法同理,強調色彩的純凈和運筆的意趣,要精煉、概括、酣暢淋漓。
三、水彩風景畫中山石的畫法
在風景水彩畫中,山石的表現多選擇水份較少的干畫法,運用赭石、熟褐、土黃、土紅、棕色等礦物質顏料,表現出石塊的體量和空間,運筆則以勾勒皴擦為主,以求質感堅硬結體結實堅固。由于石塊這種不規則的多面體在光線的照射下會產生復雜而模糊的冷暖變化,所以天空,流水和樹木花草等復雜的環境色對它的影響均需兼顧。積土為丘、積石成山,在掌握一塊石頭畫法的基礎上,就需要面對更為復雜的山水風光。我國地大物博,各個地域山川地貌的變化極大。一般來說,南方山勢平緩,多土坡丘陵,植被豐富;北方多高山大壑,深谷幽澗,在畫家筆下,就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當地面貌的表現技法。水彩風景畫中,山石與樹木在用筆和著色上要注意對比和統一。一般說來,山石凝重而穩固,用筆用色宜大膽概括、沉著厚重;樹枝樹葉輕快活潑,往往用色鮮明用筆輕快;而四季的更替、陰晴雨雪的變換,均要求畫家隨時隨地調整顏色調子和水份變化。總之,山石樹木在水彩風景畫中是需要長期積累不斷總結的重要主題 。
四、現代水彩風景畫中樹石表現技法的創新
隨著科技進步,新繪畫材料的產生,20世紀的水彩畫已不再局限于透明水彩與不透明水彩兩大范疇,只要能用水稀釋作畫的材料都包含在水彩畫的領域之中,如壓克力、透明水彩液、水彩鉛筆等。針對樹石的表現如刀刮法,針對畫面中需要著意強調的細枝,如竹竿、柳條部分,可在畫面干后調整時用美工刀刮出;蠟筆法則是利用臘與水色不相容的原理,先用蠟筆對山石或樹的枝干進行描繪,然后在用水彩鋪;吸洗法、噴水法更多的是在處理樹葉與遠山是所選擇的常見方法;另外撒鹽法、拓印法、油漬法等均能在畫面中產生特殊的肌理。以上這些技法運用得當往往讓作畫的過程事半功倍、樂趣頻出,會使山石樹木產生獨特的韻味。現代的水彩畫藝術不但可以表現出具有清新、透明、濕潤、流暢、歡快的效果,還可以達到渾厚、粗獷、勁拔等扣人心弦的境界。它善于汲取其他畫種的有關技法和多種風格形式,不斷豐富和發展水彩畫藝術,保留并弘揚了水彩畫在物質材料、形式語言、精神意蘊諸方面特有的藝術風貌。
以上文字是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和寫生過程中積累的一些經驗總結而成,水彩風景畫是一門系統的藝術科目,有著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特殊的個性。在學習和創作階段,一方面不斷吸取傳統繪畫中優秀的理論和技法,同時要不斷實踐,勇于開拓創新,力爭創作出無愧時代的水彩風景畫作品。
【參考文獻】
[1]史密斯.水彩風景畫[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4
[2]潘非.色彩寫生基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3]葉維.山水畫技法舉要[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段志剛,河南開封人,河南大學中國畫教學與研究文學碩士,講師,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建筑學院公共藝術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