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然
摘要: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以音樂烘托芭蕾舞劇主題,使《睡美人》(1890)和《天鵝湖》(1895)成為經久不衰的芭蕾劇目。在這些經典的舞蹈作品中,我們發現了交響芭蕾的萌芽,即音樂與舞蹈相輔相承,共同編織著鮮明的主題旋律和主題的動作,音樂與群舞交相輝映,形式“交響化式”的芭蕾。本文以《睡美人》和《天鵝湖》為例,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對芭蕾舞劇中音樂與舞臺的科學整合進行分析。
關鍵詞: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劇;音樂;創作;探析
一、舞劇《天鵝湖》中的音樂創作探析
舞劇音樂:柴科夫斯基
舞劇首演:1895年1月15日首演于俄國彼得堡瑪利亞劇院
舞劇《天鵝湖》取材于德國中世紀民間童話,自其誕生以來,《天鵝湖》幾乎成了古典芭蕾或整個芭蕾藝術的一個象征和代名詞。它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既有柴科夫斯基的傳世音樂,又有凄美的愛情故事;既有俄羅斯芭蕾大師彼季帕學院派的經典規范,也有伊凡諾夫傾向印象主義創作的新鮮血液。在經典型的基礎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序幕:森林湖畔。美麗的公主奧杰塔正在湖邊的山崗上采摘鮮花,驚動了魔王洛特巴爾特,他出現怪鳥本相,將公主變成了天鵝。
第一幕:皇宮花園。王子奇格弗里德成年之日,王子和他的密友還有一些村女正在跳舞作樂。突然母后駕到,要讓王子盡快選妃完婚。母后走后,王子看見一群天鵝從天空飛過,于是告別朋友向湖邊跑去。
第二幕:森林湖畔。美麗的天鵝在湖上飄落,受魔法禁錮的奧杰塔也在其中。王子舉弓欲射,奧杰塔卻走上岸來變成了漂亮少女,與王子一起墜入愛河,訂下愛的誓言。魔王突然出現拆散了他們。
第三幕:皇宮大廳。將要挑選新娘的王子拒絕了在場的候選少女們。魔王羅特巴爾特喬裝到來,他妖艷的女兒奧吉麗雅化身為奧杰塔,欺騙了王子背棄了愛的誓言。魔王得意的現出了原形,王子悔恨萬分,奔向湖邊。
第四幕:森林湖畔。王子趕來請求奧杰塔和他的女友們的寬恕。他不顧一切的向露出真相的魔王沖去,在奧杰塔和天鵝們的幫助下戰勝了魔王。純真的愛情終于戰勝了邪惡。
雖然今天《天鵝湖》成為古典芭蕾的同義語,伸手全世界芭蕾藝術愛好者的青睞,但最早的《天鵝湖》版本并不成功,編導列津格爾為演員雙臂裝上沉重僵硬的翅膀來機械的模仿天鵝,并圖解了柴氏的音樂,使首演慘遭失敗。這使柴科夫斯基一度傷心而欲放棄舞劇音樂的創作。
直到1984年,為了紀念作曲家逝世1周年,伊凡諾夫為瑪利亞劇院重新排演了第二幕,結果大獲成功。在此鼓勵下彼季帕和伊凡諾夫才合作創作了《天鵝湖》全劇,使柴氏的音樂重獲新生。
在新版本中,彼季帕負責第1、3幕,伊凡諾夫負責第2、4幕。伊凡諾夫在正確理解了柴氏音樂的實質后,以變幻無窮的芭蕾舞姿和一些主導動作動機,例如雙臂的揮拍,各種旋轉、跳躍等,創造性地變幻出天鵝的象征性動作,達到了神似而非準確的形似。他編導的《天鵝湖》的第二幕在交響化的探索上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因具有相當完整的結構和精品性質的舞段,而常常單獨的演出。
王子在湖畔與公主一見鐘情,難以割舍。此時的音樂充滿了詩意和激情,如歌如泣,具有二重唱的性質。奧杰塔的孤獨哀傷通過柔和彎曲的翅膀動作,安靜沉思的阿拉貝斯克來體現,腳尖輕觸地面則顯示了她敏感、豐富的內心。群鵝的舞蹈則像和聲一般與主人公同喜同悲,具有極強的伴奏性和合唱性,加強了人物悲劇命運的沖擊力量。音樂有時營造了舒緩、寧靜的環境氣氛,有時又戲劇性地外化了人物內心的沖突和情感波動。例如他們在湖畔變換各種隊形,為了主人公尋找到了真愛而表達著自己的情感。
音樂表達了心聲又充滿情趣,使“四小天鵝舞”成為二幕中膾炙人口的舞段。在不斷變幻的樂曲中,她們時而又焦慮地揮拍手臂,環繞包圍著主人公,預示著即將到來的悲劇命運。
可以說《天鵝湖》的雙人舞、群舞、插舞、獨舞都通過音樂體現了古典芭蕾的經典型,它完備了古典芭蕾的舞系構成,既舞徑、群舞、獨舞、雙人舞變奏,樹立了音樂與舞蹈科學整合的經典的規范性。
當無數的芭蕾舞迷癡狂于經典的《天鵝湖》夢中,卻不一定察覺那天鵝湖邊的陰云、沉靜和涼意帶著一絲俄羅斯大地的影子,因為這個夢開始的地方就在俄羅斯。從柴科夫斯基寫下《天鵝湖》音樂的第一個音符開始,《天鵝湖》就注定了和俄羅斯永恒的不解之緣。在柴氏的音樂構思中,白天鵝分明就是純潔美麗的俄羅斯少女的化身,他把俄羅斯民族美好堅強的性格都融入了音樂中。而已芭蕾大師彼季帕為首的一批人鑄就了俄羅斯芭蕾的輝煌,俄羅斯這一片豐沃的藝術土壤讓他們托起了芭蕾的另一片天空。《天鵝湖》、《睡美人》等不朽的傳世之作是源自意大利和法國的古典芭蕾最終在這里走向圓滿和完善。《天鵝湖》無疑是一道最耀眼的風景,音樂將西方古典芭蕾推向了巔峰。
作品在音樂的烘托之中,塑造了奧杰塔(純潔)王子(正義),奧吉莉婭(誘惑),魔王(邪惡)的四組象征性的形象,構成一個“超越情感”的時代悲劇。美丑善惡交戰的永恒主題讓《天鵝湖》的愛情故事少了一分輕盈,多了一分凝重。《吉賽爾》和《仙女》中男歡女愛的雙人舞多少有一些飄渺虛幻,而《天鵝湖》變如泣如訴的雙人舞卻讓人刻骨銘心。魔鬼變換各種面目企圖征服人間的真情,但最終惡魔的恐怖和魔女的誘惑都在愛情的堅強下崩潰。善于惡、美與丑的對決讓人間也有天國的溫暖,《天鵝湖》把纏綿悱惻的愛情,生死別離的瞬間濃縮為永恒的符號性形象,具有一種人性的悲劇力量。
二、舞劇《睡美人》中的音樂創作探析
舞劇音樂:柴可夫斯基
舞劇首演:1890年1月30日首演于彼得堡
《睡美人》是俄國著名的作曲柴科夫斯基和著名舞劇編導彼季帕《天鵝湖》之后合作的第二部舞劇。彼季帕非常珍惜與柴科夫斯基的合作,他積極發揮自己在音樂方面與戲劇方面的高度預見力,向作曲家認真說明自己構思的每一場舞蹈與音樂之間的細節與特征,并為柴科夫斯基制定了科學的計劃,為舞劇《睡美人》的創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柴科夫斯基也提出了“舞劇也是交響樂”的科學主張,他在此劇中科學的采用了交響樂原則,將舞劇中的古典舞和代表性的民間舞的音樂表現的豐富多彩,使人耳目一新。真摯而扣人心弦的音樂旋律,如泣如訴的歌唱性樂句等表現手法科學運用,使此劇音樂娓娓動聽,富裕詩情畫意。
在此劇中,彼季帕擅長的舞蹈設計與柴科夫斯基創作的音樂融為一體,達到了有機結合,散發出了古典芭蕾完美的色彩。正如音樂的主題和復調一樣,幾位主要人物的舞蹈都有著不同的主題動作,并在不同的舞段中發展著、變化著、在發展變化中與群舞形成了復調對比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