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線 阮崇友
摘要:閩越王在漢初的寬松政策下,加強對外交流,利用別國的優勢以補充本國的不足之處;在經濟方面,結合本國特色,大力發展本國經濟;擴建城市,加強軍事防御措施。對閩越國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關鍵詞:西漢;閩越王;貢獻
閩越,戰國秦漢時代的民族。漢高祖五年,立無諸為閩越王,在漢初諸侯王國中,他的獨立性是最大的。西漢初年,實行無為而治的政策,閩越王帶領其士人在其國內對其國的各項事業進行了改革。無諸建立閩越國,是閩越文化發展極為重要的時期。加之閩越國屬于少數民族政權,因此除了享受和其他諸侯王國同樣的政策之外,還享有一些特殊的優惠待遇。閩越王象中原王朝那樣,在郡國并行制的政策下,帶領國人,結合本國的特點,在滿目瘡痍的閩越土地上,開始了披荊斬棘、效法中原的創業,閩越王進行的一系列的革新,使閩越國的經濟文化等在當時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一、加強對外交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西漢時,閩越國并不是一個固步自封,安于現狀的民族,在春秋時期的閩越王勾踐就非常注重引進人材,技術,加強對外交流的政策,因此國家得以富強。漢初無諸及其后代建立的閩越國也繼承了這一優勢,積極發展對外關系,吸收外來技術為己所用。無諸作為閩越國王,兼于連年作戰,國力不強,人口不多的弱點,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外,還繼續與長沙國、南越國保持良好的關系。在經濟上能得到其他王國的幫助,吳王劉濞的勢力大,經濟發達,閩越王對吳王很尊重,關系和睦,除此之外,還積極引進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當地技術緊密結合,以創造更加先進的生產工具。
閩越王及其士人善于借鑒其他先進國家的經驗,但是在某些重要方面卻能發揮自己的特色,建設有特色的閩越王國。閩越王位是由漢王朝冊封,王位采取世襲制。根據《漢書·諸侯王表》載,漢初諸侯王可以自己設置官吏,“宮室百官,周制爾師”,而且漢王朝給閩越國以免征賦稅的優待,武帝初年,仍然是“且以其故俗治,毋賦稅”[1]這就使閩越國自治的權力就更大了。
福建崇安漢城出土了大量的鐵制農具,這些器物與中原地區極為相似,可以肯定這是閩越國吸取了中原地區先進的制作和冶鐵技術而制造的,一些先進的農具和犁鏵、五齒耙等,不但在南方各越地未曾發現,甚至在中原地區也屬罕見之物,可見閩越族的工匠們模仿中原鐵器創造出了自己本地特有的先進農具。另外,閩越族的文化習俗也深受中原漢族的宗法與禮制的影響,崇安漢城的王宮布局就是模仿秦、漢王宮的建筑風格而建造的,強調中軸線和左右對稱,四周封閉的四合院式建筑,還大量運用了具有鮮明中原風格的瓦當,筒瓦之類的建筑材料,漢字、漢文化的傳入,也被吸收利用,在崇安漢城的建筑裝飾材料、封泥、陶器等器物中都發現有許多漢字,并且沿用了南方常用的干欄結構。還引進了中原漢文化的禮樂制度,如銅鐸、車馬器等漢式器具的出現。另外,閩越族的制陶業也廣泛吸收中原和其他諸侯國的特點。建造了一些在風格和樣式上與中原不同的陶器,這些陶器地方色彩十分濃厚,與南越國的陶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在器形、紋飾、作風等。但也有明顯的個性差別,有學者通過考證指出:“閩越的陶器中,部分器物的祖型淵源于吳越,與江浙東周墓陶瓷器具有一脈相承的演變關系。”[2]反映了吳越文化對閩越制陶業的深遠影響,還模仿中原的漢式陶器發展自己獨特的制陶業。閩越國制造的陶器比中原地區的“漢式”灰陶的胎質更堅密,硬度更高,燒造火侯也很高,閩越人在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同時,他們仍然保留了許多本民族獨特合理和具有生命力的東西。
二、結合本國特色,振興經濟
閩越國是以種植水稻為主的國家,早在春秋時期的于越,一次就還給句吳稻谷萬石。可見其水稻種植的普遍。到了漢代,閩越人在其封國內繼續種植水稻。閩越王及其大臣深知要想提高水稻的產量,使本國生產力水平提高,必須要有先進的生產工具—鐵農具。因此,在本國盡力來冶制鐵農具,使本國人在農業生產中使用鐵制工具。考古資料顯示,邵武、長汀、武平、崇安等地都發現西漢時鐵工具,邵武發現一件凹形鐵鍤,長門發現鐵鋤,武平亦有鐵鍤出土,鐵鍤是一種很重要的起土翻地的農具,同時也可用于開溝作渠,鐵鍤的出土,可證閩越此時在農田水渠的興建方面已經利用了先進的鐵工具,崇安漢城更是出土了大量的鐵器標本,數量有數百件之多,器形有鍤、鋤、犁、耙、钁、鏟、斧、鑿、鏃等各種各樣的鐵制工具,這些鐵制工具已廣泛應用于農業、手工業、軍事、建筑和日常生活等領域,成為閩越國時期社會經濟全面進步的主要基礎,閩越國出土的鐵農具有的還優于內地,“如耙,目前漢代內地僅見兩齒和三齒,而閩越國則發現了五齒,在農田的精耕細作主面,五齒耙要優于兩齒或三齒的。還有出土的鐵犁,其重量達十五公斤,是全國所發現的漢代鐵犁中最重、最大的一件,多數學者認為它是由數牛牽挽的開溝犁”[3]。這些鐵農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閩越國勞動生產率。以上說明,漢初閩越國的農業水平在閩越王及其士人的帶動下,已基本上趕上了內地,進入了發達的鋤耕和犁耕農業階段。在漢初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寬松政策之下,閩越國王致力于發展本國的人口。與漢王朝實行的人口政策保持一致。因此閩越人口有了很大的增長,軍事力量日益強盛,以至于西漢淮南王劉安在《漢書·嚴助傳》中說:“臣聞越甲卒不下數十萬”。可見,其人口數量相當可觀。
閩越之地多山澤森林,多溪河且靠海,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所以統治者對漁獵業也十分提倡,使這一產業成為稻作農業之外的一種重要的經濟補充。從而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同時,由于福建地區多崇山莽林,動植物資源也非常豐富,狩獵業也自然成為了統治者關注的產業,當時進行狩獵不僅可以得到大量的肉食作為食物補充,而且許多珍奇動物還可與內地進行交換活動,從而獲得其他商品。《漢書·景十三王傳》中,記載了繇王閩侯接受了江都易王建贈送的禮物后,也回贈了禮物,其中有“犀甲,翠羽,蝯熊奇獸”這些閩越國的特產。可見,閩越統治者除了發展稻作農業外,更多地利用了本地特有的豐富的自然物產,來提高其區域經濟的開發。
除此之外,還大力發展本國的手工業,盡力使其國經濟與中原王國保持平衡。閩越國的制陶業已分布于閩越國各個地區,而且閩越陶器是當時盛行于我國東南沿海的硬陶系統的一個分支。它比中原地區的“漢式”灰陶器的胎質更堅密,硬度更高,燒造火侯也很高。這些都反出了閩越制陶業水平很高。閩越國磚瓦制造業的手藝在漢初已經相當成熟。崇安漢城甲殂宮殿建筑基礎,出土的長方形土坯磚和青灰或橙黃色幾何形花紋磚,質地堅硬,寬大厚實,漢城出土的陶水管有直筒形和典尺形,有大有小,而大型的陶水管在我國南方地區極其少見,這些建筑材料的燒制需要較大的窯爐和較高的燒窯技術,還需要有一批技藝高超的手工業者,而這些都需要閩越統治者提倡才能達到這種技藝。閩越統治者很重視建筑業,他們把干欄式建筑用在了宮殿的建筑上,這在我國內考古發現中尚是首例,而且宮殿建筑模仿秦、漢建筑。這顯然是南方建筑特色在宮殿建筑上的體現,證明了漢時期閩越國的建筑技術達到了一定高度。閩越國的所有這些建筑在本民族的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反映了閩越人民在其國王的帶領下,善于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本國的發展盡力而為。
閩越國地處東南沿海,造船業在漢代非常發達。《漢書·嚴助傳》記載:“習于水斗,便于用舟……越人欲為變,必先田余干界中,積食糧,乃入伐材治船”。可見當時閩越已能制造大型的軍船,并且已有率眾航海的能力。
三、擴建城市,提高軍事能力
閩越自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立國,至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6年),共在世92年。無諸在漢五年被立為閩越王,都城在東冶。無諸在戰國末期就開始建造其都城,到了漢初,立為閩越王后,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這在考古中對新考古發掘中證實了這一點。無諸所建的都城位于重要之地,易守難攻,有護城河,寬約八米多,后其子孫后代開始在屏山修筑廟宮,還在浮倉山擴建了糧倉。越國曾參加反秦戰爭和楚漢戰爭,在無諸統治時代,國力并不強,人口也不多,但是他與漢中央保持一致,與民休息,到了閩越國后期,經過近百年的努力,經濟發展,軍力增強。余善被立為王后,實力強大,威行于國,大興土木,修建豪華宮殿,擴建都城,大力發展城內基礎設施,考古工作者發現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余善之都城,并且在城內發現了大型建筑基礎、城門、宮殿、祭祀遺址,冶鐵遺址,道路、水井、排水系統、烽火臺等,并有大量建筑材料,青銅與鐵制的兵器、生產工具等。這座都城規模宏大,面積在47.3萬平方米,還具備軍事防御功能。另外,余善又建立了其他五座城,有烏極、漢陽、臨江、臨浦、大潭,漢陽城面積最大,約有十萬平方米,這五城位置偏北、西北方面,處于閩趙御漢的前線,而崇安漢城位于城堡的中心,具有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特點。在福建境內覆蓋面極廣,說明當時居住地寬廣,人口稀少。這些經過修建和擴建的城市是人口居住稠密的地方,崇安漢城就發現了至少六處居住 遺跡,四處冶鐵作坊,發掘工具上百件,有陶、鐵、銅等器物,而且具有漢代器物的特征,這也說明了城市經濟發展的繁榮,而且城內建筑的布局、模仿中原都城這也說明了閩越國是善于學習他人長處的民族。
正是閩越百姓在其國王的帶領下,在比較寬松的社會環境下,勇于進取,思想開放,積極吸取中原和其他諸侯國的先進文化,所有這些先進的科學思想和技術的倡導、傳播對于提高閩越國的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西漢前期,一些反漢勢力紛紛拉擾之,討好閩越。也說明了閩越國軍力強盛,有雄厚的積聚,經濟發達。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食貨志[M].中華書局,1962.
[2]林忠千.從考古發現看吳越文化在閩地的傳播影響[J].東南文化,1990(03):98-103.
[3]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M].文物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