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繡是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討論漢繡的發展問題,取決于我們對漢繡的繼承與創新如何認識。
漢繡從哪里來?漢繡到底是什么?
一、漢繡溯源
通常的共識是,漢繡起源于楚繡。
在現代印染工藝和色織工藝發明之前的漫長歷史歲月中,人們對于服飾、織物圖案紋飾的美好追求,只能通過刺繡、織錦、染花等手工工藝來實現,目前最早的有考古依據支持的荊楚地域刺繡品,是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絲綢織物,當然,我們相信楚地刺繡的出現應該遠早于此,只是現代考古發掘還沒有實物證實。
楚國先民們曾經創造過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楚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起源和組成部分,楚文化的范疇非常博大,比如楚國哲學、文學、宗教、巫術、建筑、音樂、青銅器、漆器、書法、帛畫等等,楚繡是其中的一個支流,承載著楚文化的所有符號和基因。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刺繡,從圖案、紋飾、色彩、針法等藝術、工藝風格來看,與江陵楚墓出土繡品當屬一脈相承,也屬楚繡范疇。
應當承認,由于考古實物以及史料的缺失,楚繡的歷史傳承脈絡并不完整。眾所周知,因為秦楚戰爭、秦初人為毀滅六國文化典籍遺物、五胡亂華、元初蒙古人入侵中原以及歷次農民起義、戰亂,楚文化在秦朝以后歷經劫難,尤其東漢以降直至明代的上千年間,楚繡的傳承血脈已難覓蹤跡。
與中華民族其它的優秀傳統藝術一樣,大多數傳統刺繡藝術形式的清晰形象皆是從明清兩代延續而來,在中晚清時期發展到鼎盛階段。
現代漢繡因漢口碼頭的興盛和城市的擴張,隨著人口遷移由外地刺繡藝人帶入,肇始于清末民初漢口、武昌一帶的官、民織造館、繡坊,以及當時千家萬戶的民間日用刺繡,毀于抗日戰爭的連天烽火。解放后,漢繡日漸式微,僅存于公私合營后的武漢戲劇用品廠,以及逃難遷徙它地的舊時漢繡藝人中間,如洪湖吳氏家族。
二、漢繡的定義
那么,漢繡到底是什么?現代漢繡與古代楚繡到底是什么關系?
從漢繡的歷史溯源和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第一,漢繡雖然源自楚繡,但楚繡并非等于漢繡,現代漢繡與古代楚繡之間的傳承脈絡還有待考古發掘及史料研究的進一步論證;第二,漢繡從產生的第一天起就不是一個陽春白雪式的純藝術品,它的實用功能是第一位的,藝術屬性是從屬性的;第三,漢繡從來都是一個文化融合的產物,是歷史上眾多能人巧匠共同勞動智慧的結晶,它從來都不是哪一個門派、哪一個先賢的獨門絕技。
我們認為,現代漢繡應該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包容、開放的概念,它是湖北地區包括大武漢區域、洪湖、荊襄等地所有傳統手工刺繡藝術的統稱,它是屬于湖北人民的地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地域性既是地理概念,也是其藝術特征。
三、漢繡的典型藝術特質
毋庸諱言,漢繡與國內其它名繡相比,只是一個小繡種。它的小,有三方面體現,一是名氣小,沒有蘇粵湘蜀那樣名聞天下的顯赫名聲;二是繡眾群體小,目前經常從事漢繡研究和漢繡藝術實踐的人數依然很少,區區幾千人而已,遠沒有蘇州十萬繡娘的盛況;三是名師名作少,目前堪稱漢繡大師者,幾人而已。
漢繡雖小,我們卻不敢妄自菲薄,不敢忘記對漢繡獨特藝術特征的繼承、發掘和精益求精。
當代中國刺繡藝術發展到今天,無論蘇繡、湘繡,還是少數民族地區的苗繡、藏繡,從其所使用工具、材料,以及刺繡針法工藝、表現手法,早已互相借鑒融合,趨于大同,逐漸界限模糊,那么,各地刺繡藝術的特征又體現在哪里呢?
我們認為,漢繡最鮮明的藝術特質就在于其地域文化特征,即楚地文化屬性。工藝形式從屬于藝術內容,漢繡是湖北地區的刺繡藝術,它所表現的內容是本地風土人情、宗教戲曲、文化圖騰,它的題材、構圖、紋樣、符號、設色、表現手法、藝術格調處處體現著楚文化的浪漫、神秘、絢麗、夸張、包容,相比于蘇繡的“精、致、雅、潔”,漢繡更體現著一種民間藝術的拙樸、大膽、野俗、動人之美,它承載著幾千年來楚文化的精神內涵。
四、漢繡的傳承與創新
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
站在歷史與現代、傳統與創新之間,每一個古老藝術門類都充滿著內心的猶豫和糾結,到底應該不逾半步地退守傳統,還是應該守正出奇地傳承創新,嗤咬著每一顆追求藝術的心靈。京劇如此、書法如此、國畫如此,刺繡亦復如此。
面對如山如海的傳統文化,孔子曾說:“述而無作,信而好古”。許多人因為敬畏而盲從,因為仰慕而迷信,放棄了驚異與感動,放棄了自信與包容。
其實,每一項國粹,在其成長的歷史中,都曾經是那樣的謙恭與開放,今日的所謂經典,或許只是往日的他山之石。中國的青花瓷、琺瑯彩都曾經汲取過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的營養,乾隆粉彩也曾吸取外來文化,京劇之所以蔚為大觀,正是由于四大名旦等一批藝術家大膽吸取兄弟曲藝及西方戲劇表演藝術,國畫經過徐悲鴻等海歸畫家的改良才成就了后來的發展。中華文化從來都懷著寬闊、包容的胸懷擁抱每一次融合創新的歷史機遇,始為中華文明。
對待傳統,我們要敬畏,也要擇善而從、見賢思齊,取其精華。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所在,是國家民族的脊梁,是它具有生命力的重要體現。繼承和創新傳統文化不僅是對先賢的敬重和緬懷,更是指導國家和民族繼續發展而不失本色真我的重要保障。保證傳統文化的繼續發展,保證傳統文化不被侵蝕異化,是繼承與創新的目的所在。
繼承不是一味的照搬,創新也不是憑空的臆造。
傳承注重對傳統文化的深入解構,辨析傳統文化的優劣、差異,明確傳統文化各個方面的不同作用,這是對傳統文化本身的內拓,做好了是對傳統文化本色的保鮮,使其生命力加強,不被異化。而創新則是為傳統文化添磚加瓦,為原有的傳統文化添加新的元素。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外擴,做好了可以使傳統文化具有時代色彩,不致被時代淘汰。
歷史上,蘇繡也曾是一個不起眼的地域小繡種,正是由于沈壽等杰出繡娘的立志革新,吸取當時西洋素描、油畫、水彩畫元素,創新發明出仿真繡,才使蘇繡得以進京入貢,在巴拿馬國際展覽上獲獎,從而蘇繡一躍成為天下第一繡。后來,在沈壽傳承創新精神的啟迪下,蘇繡人才輩出,又經過任慧賢、李娥英、朱鳳、顧文霞等工藝大師的繼續銳意革新,創造出亂針繡、雙面繡,今日在國際上已然成為中國形象的代表。
蘇繡的這些有益經驗,值得每一位漢繡同仁深思和汲取。
漢繡藝術至今仍是一塊文化瑰寶,究其根源就是它作為地域傳統文化藝術載體的魅力。它的工藝、語言遵循著美學原則和精神內核,代表著楚文化的人文精神。但是傳統并非不創新,古典也并非不時尚, 時代在發展,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不僅要尊重傳統、研究傳統、繼承傳統,還應有關照現實和創新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社會創作出更好的藝術作品。
習近平主席在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大會講話中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愿漢繡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歷久彌新。
作者簡介:黃紅英(1969.06~),女,漢族,湖北省武漢市人,湖北省工藝美術學會刺繡專業委員會楊小婷大師工作室。研究方向:傳統刺繡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