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碩
一、開封話形成的歷史背景
中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開封地處中原,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經有了人類活動。夏朝曾在開封一帶建都,史稱老丘。戰國時期,魏國遷都大梁,大力發展農業,為開封繁榮的農商文明打下了基礎。五代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都定都開封,這也是開封成為北宋首都的重要原因。北宋時期,開封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國各地的人們涌入開封,也使得開封話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宋朝以后,金也曾在開封定都,因此給開封留下了“八朝古都”的美名。由此可見,開封話的形成,與都市文明密不可分。由于歷史上幾經易都,開封話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吸收著外來語言的生命力。雖然建國后的行政區劃調整將河南省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但開封話至今仍然是河南方言的代表。至今,開封人仍然把“開封話”稱作“河南話”,這與開封方言在河南的發展歷史中的深遠影響是密不可分的。
二、開封話的語音特征
開封話與普通話同根于北方語系,通過變調即可實現二者之間的簡單轉換。普通話中的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在開封話中分別發陽平、去聲、陰平和上聲,而開封話的舌前音和舌后音與普通話基本一致。因此,無論是全國哪個地方的人,總是能聽懂大部分開封話的。究其原因,是由于開封古時長期作為都會城市,假如口音過于繁瑣生僻,難免會給外來人帶來許多麻煩,因此開封話在一代又一代的演變過程中,伴隨著眾多外來人的推動作用,發音模式也越來越具有親和力。
由于簡單易學的特點,現在的年輕人大多說的都是普通話化的開封話,即大部分詞語都是通過將普通話變調而來。但在很多長輩口中,仍然保留著傳統開封話自身的特點。開封話雖不像北京方言那樣充斥著兒化音,但兒化的音節仍然是開封話中不可缺少的成分,這也是開封話區別于其他中原官話的一個特點。兒化音的作用主要是縮短詞語的音節,比如將“孩子”讀作“hiao”,將筷子讀作“kuaio”等等。很多外地人都說開封話聽起來十分俏皮,應該主要就是指兒化音的使用了。這種幽默詼諧的口音與開封人安逸的生活環境是密不可分的。開封地處平原地帶,沒有天然的地理屏障,易攻難守,因此很少受到連綿不斷的戰爭的摧殘。加之北宋時期,開封的商業文明得到了蓬勃發展,為開封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因此,安居樂業的人們也就發明出了這些幽默風趣的發音方法。
開封話的另一個語音特點,是/e/音的大量使用來代替/?/,這一特點在其他方言中并不常見。比如車讀作/t:e/,“熱”讀作/re/等等。比較這兩種聲音的發音特點,/e/是張口音,而/?/是閉口音,這樣發音也許與開封人豪爽、奔放的性格有關吧。
三、開封話中的詞語精煉
北方方言相比南方方言,本身就相對簡潔,而開封話在北方方言中又是比較簡練的一種方言。侯寶林的相聲《戲劇與方言》中就有這樣的段子:“哥兒倆,住一個院里,一個在東房住,一個在西房住。夜間都睡覺啦,忽然間那屋房門一響,這屋發覺啦,兩個人一問一答”“河南人說話,說這點事情,四個字就解決?!薄啊l‘我‘咋‘尿”。短短四個字,便把整個對話中的兩位主人公說話的目的表現的淋漓盡致。開封話的詞匯中,縮讀的字無處不在,比如將“知道”讀作“著”,將“你們”讀作“恁”,將“沒有”讀作“某”(與“冇”相近)等等。不過要提到流傳最廣的簡練詞語,就非“中”字莫屬了?!爸小边@個字,囊括了開封人口中所有表達肯定的含義。“中”字的用法非常廣泛,根據其讀音輕重長短可以解讀出不同的含義。比如簡單的讀“中”即表示同意、贊成;重讀“中”表示非常贊同;連續說幾個“中”表示自己贊同,并且對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已經非常理解了,無需再提;如果用輕浮的語氣讀“中”就表示雖然可行,但同時帶有一些妥協的意味,表示自己并不是非常希望這樣,等等。這就像漢語“聽話人負責”的特點一樣,需要聽者自己解讀其中的含義。
開封話中詞語精煉的特點,與傳統的田間耕作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開封地區的主要農作物是小麥,所以在田間耕作時耕夫的距離相對較遠,不能像以水稻種植為主的南方人一樣低聲細語。同時,開封地區氣候炎熱干旱,迫于口渴之感,耕夫之間的交流就需要簡明扼要。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封話簡潔凝煉的特點就逐漸形成了。
四、開封話中的特殊詞匯
雖然開封話的發音規則較為簡單易懂,整體也沒有許多生僻的詞語,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具備開封當地特色的詞匯。比如將“尋找”讀作“學摸”,這是因為“學”在開封話中有“迂回”、“轉圈”的意思,加之“摸”與“找”的含義相似而產生。普通話中的“夾菜”在開封話中被譯作“叨菜”,是因為“叨”這個字在開封話中有用較為尖、細的物體夾取的意思,類似的表述還有“雞叨米”等等。普通話中的“摸索”在開封話中讀作“he撈”,(此處“e”的讀音為/e/),這是因為在開封話中,“he”表示把物品向外推,而“撈”表示把物品向內拉,這一推一拉將摸索的動作表現的淋漓盡致。
五、開封話的傳承和發展
和其他很多方言一樣,傳統的開封話所面臨的現狀與前景是不容樂觀的。由于如今開封城里的很多孩子們從小就用普通話和父母交流,缺乏了對傳統開封話的學習,因此在他們長大之后,即使學會了說開封話,也只是僅僅把聲調變一下而已,而那些經典的帶有開封話特色的詞匯在他們的口中早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如今,只要聽一個人說開封話的口音,就可以區分出他是新開封人還是老開封人。甚至就連筆者的父輩們,很多人雖然生長在農村,直到長大之后才進城工作,但由于在城市中生活時間過長,疏于對傳統開封話的使用,對很多詞匯也逐漸陌生了。有時候冷不丁冒出來一個詞,還會引得其他人哈哈大笑。這種方言“普”化現象不禁令人深思。
對于開封話未來的發展,許多媒體也逐漸開始關注起來。河南電視臺在幾年前就推出了一檔方言節目——《咱嘞河南話》來普及河南方言中的詞匯和語句。開封當地的報紙也推出了專門介紹開封話的欄目供讀者閱讀。但歸根到底,開封話的傳承還是需要每個開封人的共同努力。只有人人都把方言當做非物質文化遺產來看待,把說一口純正的開封話當做自己是正宗的開封人的象征,開封話才能夠得到較好的傳承。作為一名身在他鄉的游子,我更是對本地的方言情有獨鐘,真心希望那種簡潔凝煉、幽默詼諧的地道開封話能夠煥發出更多的光彩!
【參考文獻】
[1]申小龍.漢語與中國文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周昕.河南開封方言語音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3.
[3]李逢丹.新派開封方言單音節詞與古漢語的繼承關系[J].信陽農業高等??茖W校學報,2010(10).
[4]劉冬冰.開封方言記略[J].方言, 19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