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青 何芹
摘要:進行環境陶藝創作時必須依據環境陶藝所處的空間環境,來因勢隨形地“量體裁衣”。這是一個制約與互動的矛盾調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協調公眾、建筑、自然地理等多方面的因素。綜合協調這些因素從而從本質上把握到環境陶藝創作的根本規律是本文研究之所在。
關鍵詞:環境陶藝;制約與互動;公共空間環境
環境陶藝是整體環境中的藝術作品。環境陶藝放置的周圍,有相應的景觀建筑因素、人文因素、歷史文化風俗、地理位置因素,也有無形的聲音、溫度等因素,這一切構成了環境因素。因此, 環境陶藝設計必須從整體出發,研究各方面的背景關系,通過運用形式美的法則統一調和,表達特定的空間環境的氣氛和意境,形成環境陶藝與空間環境的和諧互動關系。
一、環境中人的因素對環境陶藝的要求
城市環境空間中的公共藝術實質上是城市精神生活的焦點,可以緩解人們的精神壓力,滿足人們對自然的渴望,更是一個城市時代精神特征的物化表現和文化體現。同時,人們會對其產生有意識性的認同感和精神上的歸屬感。因此,公共空間的藝術研究之根本,是對居住其中的人與城市建筑環境之間關系的研究。對人精神情感方面的關注有其重要性。由于環境陶藝也是公共環境空間中的藝術,因此,建構一種與欣賞者產生情感交流的互動關系,是其在公共環境中發生作用的直接體現。欣賞者是公共環境空間的參與者和使用者,欣賞這不應該是公共環境和環境陶藝的“消極旁觀者”,而應是“積極參與者”。只有通過參與,欣賞者才能實現與環境陶藝之間的互動,由被動的接受轉換為主動的參與,這種參與使這個空間環境充滿活力,使周圍靜止的環境空間活躍起來,同時為欣賞者提供了一個與公共空間中的藝術產生交流感悟的場所。
二、環境中建筑對環境陶藝的限定
建筑藝術被稱為是“凝固了的音樂”,乃是強調建筑物在線與面的運用,不同材質的組合,構成了強烈的音樂節奏感。環境陶藝與建筑主體的關系可以比喻為樂曲與樂章的關系,樂曲要有個性,但必須服從樂章的主旋律。因此,環境陶藝既要具有鮮明的個性,又要服從于建筑主體,所以,環境陶藝設計者須具備建筑藝術的審美能力,在設計環境陶藝時,要根據建筑物的結構、體積、形態、等特征以及環境空間、自然景色、建筑群體的影響去考慮采用相適應的題材內容、藝術形式、表現手法、色調處理,以達到環境陶藝與建筑物的和諧統一,使之加強建筑主體的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
三、空間環境中自然地理因素對環境陶藝的影響
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大為提高的今天,城市的形態仍受到自然環境的強烈影響,它的空間形態的形成及發展,依賴于籍以存在的自然環境、地形地貌和景觀基礎。同時也影響著城市公共空間中的環境陶藝。環境陶藝對周邊地理環境的客觀因素進行分析是環境陶藝設計所必須的。
(一)地形地貌的影響
在環境陶藝的安置中受的地形限制不外乎陡坡地和平地兩種。陡坡地是地勢不斷升高的地形,具有非常引人的動態景觀特征,空間感比較開闊。一般情況下,我們采取依勢而建的方式,在坡地上進行設計時,人們對作品是一個仰視的角度,很容易欣賞到作品的全部,因此陡坡地本身給陶藝一個很好的展現空間。平地上規劃的限制性小,場地景觀趣味性也較小。平地無焦點,場地上最顯眼的要素將決定該地的景致。因此,在進行環境陶藝設計時,水平場地是所有場地類型中最利于形成單元狀,晶體狀或幾何狀規劃格局的。
(二)水環境的利用
水環境在城市公共環境陶藝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城市中江、河、湖、泊、等大小水體,在城市景觀組織中也是最具有生氣的元素之一。水的光、影、聲、色、味是城市中最動人的景觀素材。城市會“因水而得佳景”。 環境陶藝也因水環境而富有生氣。陶藝家會田雄亮在日本神戶人工島港的紀念建筑《陶與水》是景觀陶藝和流水環境的完美結合,水與陶土的天然質樸的特性給現代化都市帶來了溫情,也使作品本身更富有生命力。
(三)氣候因素的影響
氣候因素也是影響環境陶藝創作的一個重要方面。例如北方常年下雪、氣候干燥,除了考慮環境陶藝受熱漲冷縮的干擾,易有損壞現象外,還要考慮,一年中有很長時間的灰白背景對色彩醒目度的影響,宜選用偏暖色或較醒目的釉色;南方多雨且氣候濕熱,色彩上以表現生命生機或冷色調為主,使人們在陰霉的環境中有種清爽的感覺。由于環境陶藝要常年放置于街道之中受光照輻射,表面最好采用絨面釉料,一定程度上能減弱作品受太陽的反光,從而不影響司機和行人的正常出行。
(四)城市歷史文化因素與環境陶藝的互動
環境陶藝作為公共環境空間中的藝術,要與城市環境建構一種文化互動的關系,這就要求作品必須要突出該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個性,注重宣揚民族特色,升華城市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把握好整體環境的協調美,滿足人們對自身環境藝術質量提升的心理要求。同時,對該城市文化的定性須從它的歷史傳統因素和地域因素以及人們的生活習慣等因素來加以把握和分析,這樣才能把握好創作方向,從而尋求一個好的結合點,使作品展現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并起到活躍、豐富城市環境的作用,從而使介入到環境空間中的環境陶藝特色和人文精神,同時也實現了環境陶藝與境空間產生一種文化互動的關系。
我們在進行環境陶藝創作時必須依據環境陶藝所處的具體位置和其環境狀況,來因勢隨形地“量體裁衣”才能使環境陶藝真正融入環境,展現其作為空間藝術的特殊美感;也唯其如此我們才不致忽略環境陶藝賴以存在的生態基礎,從而從本質上把握到環境陶藝創作的根本規律。
【參考文獻】
[1]施慧.公共藝術設計[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
[2]翁劍青.城市公共藝術[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3]張玉山.世界當代公共環境藝術·陶藝[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10.
作者簡介:李新青(1981.4~),男,山東日照人,碩士,景德鎮陶瓷大學科技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陶藝。
何芹(1977.10~),女,江西宜春人,碩士,景德鎮陶瓷大學陶瓷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陶瓷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