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世紀,攝影工具的普及,致使人們對于照片的色彩有了更多的表現形式。全民攝影時代,彩色照片的泛濫,影像出現一種“回歸”黑白的趨勢。鄉村影像是鄉愁的再現,對于鄉愁的色彩表達,可以是有彩色或者無彩色,攝影者應根據拍攝題材,理性選擇有彩色或無彩色。
關鍵詞:鄉村影像;色彩;表現
一、鄉村影像的色彩概述
鄉村作為中國文化的根源,有必要對其加以形象化的紀錄。文字的紀錄顯得太過單薄,圖片的紀錄更加形象,但圖文并茂的紀錄則是對鄉村的完美再現。鄉村影像是用攝影工具,對鄉村的事物進行紀錄,是鄉愁的記憶。對于鄉村的色彩,觀者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大紅、大綠的色彩,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的典型的兩種顏色。紅色代表著熱血的革命和生活的激情,綠色代表著永恒的青春和生長的意向。概括來說,鄉村影像的顏色可以用“艷俗”一詞來表達。在照片的表現中,豐富的色彩信息會干擾影像的主題表現,攝影者通常會采用黑白照片的形式高度提煉作品的主旨。
二、鄉村影像的色彩特征
自攝影誕生以后,人們從對黑白攝影的成熟使用,到對彩色攝影的泛濫使用,攝影者開始根據不同攝影題材的需要,選擇合適的色彩來表現被攝主體。黑白攝影猶如思想的史詩,彩色攝影明快亮麗,總是用于表現生活情趣,傳達愉悅之情。
(一)視覺特征
鄉村影像改變了人們觀看鄉村的方式,為人們留住了鄉愁。因鄉村文化的差異,所以采用的色彩表現也是有差別的,有冷、暖色之分,有高、中、低調之分。暖調是以紅、橙、黃色為主的色彩,其鄉村影像在視覺上給人一種溫馨、舒適之感,讓人回想到家的溫暖。冷調是以藍色為主要色彩,其鄉村影像在視覺上給人一種陌生、凄涼之感,讓人和鄉村之間存在一種隔閡,是一種回不去的鄉愁。低調的色彩是指低明度的色彩,在視覺上給人一種沉重、悲痛、以及壓抑等之感,多用來反映鄉村灰色一面的事物,具有后退之勢,使人深陷其中,感覺黑夜即將到來。高調的色彩在視覺上多以給人一種歡快、敞亮之感,是一種具有前進之勢的色彩,讓人感覺到輕松和光明。高調與低調的照片,往往更具視覺沖擊力,更具有藝術的感染力。中間調是處于高調和低調之間的灰色調,視覺上具有柔和、穩定之感,是攝影者最長用的色調。
(二)心理特征
色彩的心理特征,是指人們通過生活經驗的累計,用不同色彩的色相感知不同的心理活動。鄉村影像的紅色在心理上會讓人產生一種激情,同時它也代表一種警告以及危險的信息。鄉村影像的橙色在心理上讓人具有一種溫暖的感覺,讓人聯想到家的溫情。黃色是色相中明度最高的顏色,在鄉村影像中的心理表示為一種光明之感。綠色在鄉村影像中的視覺心理代表一種健康和生長。藍色屬于冷調,在畫面中的心理表達一種冷靜、冷漠等。紫色是色彩中名度較低的顏色,在畫面中的運用,會產生一種神秘、高貴之感。白色在畫面中的大量運用,反映了一種天真、淳樸、明朗以及柔弱之感。灰色在鄉村影像中的運用,代表一種平凡、安靜、禮讓、消極的心理感受。黑色在照片中的大量運用,會產生一種崇高、嚴明、沉默、罪行、驚駭甚至是死亡的象征。不同的色彩表現不同的心理特征,這種心理的映射也和觀者的生活經驗有很大的關系。
三、鄉村影像的彩色表現
近年來,全民攝影時代,導致彩色照片的泛濫,攝影似乎出現了一種“回歸經典”的趨勢,黑白影像畫面純粹,便于聚攏視覺中心,但相比之下,彩色影像能容納更多的視覺信息,更加客觀的忠于鄉村影像的紀錄。鄉村影像的色彩種類豐富多彩,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有彩色和無彩色。
(一)有彩色的鄉村影像表現
有彩色即指色彩三要素中的色相,紅、橙、黃、綠、青、藍、紫等人眼可見的顏色。新事物的誕生總會受到舊事物的抑制,攝影先驅們在不斷的努力下,終于可以用彩色影像去表現客觀世界。但是,當人們第一眼看見彩色照片時,除了新鮮感并沒有對其加以充分的利用,認為全彩色照片是俗氣的表現。這是由于攝影在誕生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已經適應了用黑白照片的表示方法觀看世界。
鄉村彩色影像是真實的還原拍攝瞬間,被攝物的真實色彩,讓觀者一看便了然于心。鄉村的色彩主要是鮮艷的顏色,象征鄉村人對生活的赤熱的追求。鄉村的春季,是五彩繽紛的花色、是萬物復蘇的活力;鄉村的夏季,是綠蔭濃密的綠色、是驕陽似火的熱情;鄉村的秋季,是金燦燦的黃色、是碩果累累的喜悅;鄉村的冬季是銀裝素裹的白色、是寒風蕭瑟的凄涼。不同的季節對應不同的色彩,不同的人解讀出不同的情感,對于鄉村影像的色彩表達,攝影者應根據鄉村對應色彩的真實情況來表現。例如,姜健三部曲中的《主人》系列,表現了河南鄉村人家庭堂屋的特色和家里主人的合照。
彩色攝影容易產生視覺定勢。對生活中物體的顏色加以鞏固,看見百合花,第一影像就是白色的,其實不然,還有粉色的,為什么不能出現黃色的呢,彩色影像的色彩定勢導致人們缺乏創新和大膽的想象空間。在鄉村彩色影像的表現上,通過飽和度及色溫等因素選擇鄉村色彩的獨一無二之處,突出畫面的形式,增加鄉村影像的色彩美。
(二)無彩色的鄉村影像表現
無彩色是指黑色、白色以及由黑白色調以不同比例調和而成的不同深淺的灰色,即單色攝影。黑白影像的抽象性,和中國的繪畫具有共同之處,具有氣韻生動、應物象形的特征,追求神似而非形似的藝術特色。在影像史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攝影大師的經典之作多是黑白攝影的形式表現,如桑德的《年輕的莊稼漢》。當時是由于攝影設備的局限,銀版時代、火棉膠時代、明膠銀鹽時代等,在影像的表現上都是黑白色的,人們已經習慣了以單色的視角去觀察世界。在西方還出現了一套完整的和黑白攝影相關的理論,如亞當斯的區域曝光法,精確的把影調分為十個等級的曝光。
數碼攝影的進步,對黑白影像的制作變得簡單,免去了暗房的復雜沖洗技術。如今,不僅在數碼相機上可以直接拍攝單色照片,也可先拍彩色照片,其后再一些圖片軟件上調成黑白色。但是,部分攝影人仍然在堅持使用萊卡M型等單色相機,享受著暗房沖洗帶來的攝影樂趣。褪色的彩色照片是一種鄉愁的回憶,黑白照片本不會褪色,其單色調影像自帶鄉愁的味道,黑白影像具有復古風,受到了人們的喜愛。
四、結語
鄉村影像無論是用黑白還是彩色表現,在藝術語言中并沒有高低之分,都是為拍攝主題服務。有彩色的鄉村影像,可以通過色溫、飽和度、色相等去表現;無彩色的鄉村影像,可以通過細膩的影調去表現畫面豐富的層次。一幅經久不衰的影像作品更不是以照片的色彩來判斷的。無論是黑白還是彩色,都有其獨特的魅力,而攝影更要結合自己的題材、能力、表現手段來進行選擇。
【參考文獻】
[1]宋黎.黑白攝影與彩色攝影的比較[J].大眾文藝2010(08):116-116.
[2]楊小軍.彩色攝影的歷程[J].中國攝影家,2011(04):122-125.
[3]朱曉紅.色彩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J].南都學壇,2000,20(01):107-108.
作者簡介:郁從蕾(1990.02-),女,漢,江蘇淮安人,碩士,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研究方向: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