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利
摘要:新化山歌所屬古梅山地區,流行區域不僅局限在現在的湖南省新化縣,還包括了附近的安化縣全境、冷水江市全境和新邵、溆浦、武陵、寧鄉等部分地區。新化山歌作為梅山文化的一支奇葩,歷史悠久,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文化特性。經過長期的發展和變遷,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文主要論述新化山歌在當地作為教學資源的價值分析以及新化山歌的傳統傳承方式對教育的借鑒價值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化山歌;當代音樂教育;傳統傳承方式;價值研究
古梅山因千多年與外界隔絕,地處雪峰山脈,交通非常閉塞,整個被包圍在湘中的丘陵之中,風物獨特,景致優美,民風強悍。幾千年來,在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風物人情的孕育下,一個相對獨立風格獨特的文化系統得以形成,這就是梅山文化。它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內涵綻放于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之中。梅山“土著”素有“梅山蠻”之稱,有彪悍、勇猛、剛烈、頑蠻的性格,他們以其獨特的方言俚語,孕育了別具一格的梅山歌謠—新化山歌。新化山歌是古梅山地區的祖先們用他們特有的方式記錄了他們的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并以口口相傳的方式得以保留下來。將新化山歌有系統地改編成鄉土音樂教材并納入學校音樂教學中,不僅豐富了當代梅山地區的音樂教育資源,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
一、新化山歌作為教學資源的價值分析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音樂文化,在五千年歷史長河的洗涮下,豐富多彩,各自散發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和光輝,這也為我國當代的音樂教育埋下了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隨著現代音樂教育的不斷更新與發展,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被作為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已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教育界的關注。作為高等學校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努力去挖掘、保護、傳承和發展我們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是我們的職責所在。而如果把新化山歌作為音樂教學資源,不僅有利于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而且有利于學生民族意識的培養,以及學生民族音樂素養的提高。
(一)有利于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新化山歌在幾千年的傳承中,以口口相傳為主要的傳承方式,男教女,老教幼,父傳子來子傳孫,五湖四海皆歌聲。這樣的一種傳承方式缺乏計劃性和科學性,自生自滅。即便是一個出色的歌手,最后也只是通過一對一的方式口口相傳給自己的徒弟或者后代。對于個人來講,很難把這種教育進行大范圍的普及。到了近代或當代,主要靠政府部門的一些文化搶救措施,雖然各個政府部門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同樣缺乏系統性和發展力度。在商業化和信息化的今天,這兩種傳承方式都顯得薄弱無力。“對于本土社會而言,要想克服目前這種普遍的本土意識危機,如果沒有國家的參與,單靠幾個研究本土文化的知識分子是不可能的,甚至光靠本土的人民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教育就應該承擔起本土文化知識的保存、傳承與發展的大重任,同時,教育的目的、內容、方法以及教師的素質也都應該從本土知識的視角加以重新認識或闡釋。”[1]因此,筆者認為,只有將新化山歌納入本土的學校音樂教學中,在專業教師對新化山歌進行系統化、普遍化、規范化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讓新化山歌這一民族民間音樂形式得以很好的保存和發展,而且還能讓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對新化山歌進行學習和創新,讓新化山歌原本所具有的音樂藝術價值、審美價值、教育價值得到發揚、傳播和進一步的發展、創新。
(二)有利于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和民族民間音樂素養的提高
新化山歌全面而生動地描繪和記載了梅山地區的民風民俗與人文歷史,是研究梅山地區人民生活的前世今生的寶貴材料,也是遍布海內外九個國家的梅山山民后裔尋找精神家園的指南。循著新化山歌的指引,人們不僅可以看到一個古老而鮮活的地域文化的孑遺,一顆曾被忽視的中華文化星空中的璀璨明星,梅山地區的人民更是可以找到祖輩們披荊斬棘、篳路藍縷開拓生活與歷史的精神風貌,以及在艱苦歲月中激情豪邁、斗志昂揚、熱愛生活、永不言棄的精神遺產。如果將新化山歌納入本土的音樂教學,通過讓學生了解和學習新化山歌的同時了解古梅山文化,從而學習古梅山先民所特有的頑強意志和精神,不僅提高了學生們的民族民間音樂素養,更能激發起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新化山歌的傳統傳承方式對教育的借鑒價值
黑格爾曾說過,“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人能脫離直接性和本能性,這“脫離”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質就是使個體的人提升為社會的人。人類精神的提升離不開教育活動,人類通過教育把社會文化很好地傳承下去。”[2]新化山歌作為古梅山文化的主要載體,同時也起著重要的教育傳播的作用。新化山歌以口口相傳的方式留存下來,將梅山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民族特征也一代代流傳下來,對本土的人民起到積極的教育作用。但這種教育是綜合的、潛移默化的,因為它關聯著古梅山先民們每一個個體的生活細節。新化山歌的教育價值體現在山歌對人的發展方面。
(一)新化山歌生活化教育過程的價值分析
新化山歌就是梅山先民生活場景的生動描述,梅山先民們都是在其前輩的歌聲中長大,沒有經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在生活化和風俗化中,這樣的一種教育是完全無意識和潛移默化的。
古梅山的先民們把唱歌當成是一件能夠讓自己開心、快樂的事情,無事不歌,無時不歌,無物不歌。人們上山墾荒、砍柴;下田播種、插秧都離不開唱歌謠,梅山先民們在惡劣的地理環境下為了生存,創造了各式各樣的勞動歌曲,有多少種勞動就有多少種勞動歌曲,數量在新化山歌中是最多的,它主要包括:田歌、獵歌、樵歌、漁歌、采茶歌、伐木歌、灘歌、打夯歌、號子等。
如《毛板船工號子》:
嗚——羅羅羅羅 嗨——嗬
毛山毛樹鋸毛板,毛釘毛貨毛板船。
河水一發人上癮,四塊櫓橈闖江天。
酒酬惡浪吞山岳,紙燒煙雨逗龍旋。
篙點懸巖提命走,舵扳急灘祭神鞭。
艄公血肉喂魚肚,折落骨頭再撐船。
嗚羅羅——嗨羅羅,嗨——嗬——嗨
新化山歌在梅山人們自然的傳承方式下發展,形成了固定的調,歌詞是即興創作的。這種無意識的教育方式將大量教育內容間接滲透到受教育者的社會生活與閑暇生活中,使受教育者在滿足美的追求和興趣愛好的同時,起到心靈教化的作用。
(二)新化山歌作為一種“活”的教育形式的借鑒價值
新化山歌作為一種“活”的教育形式,它是不拘一格,自然發展出來的。勞動場所、宗教場所、集會場所等等都成了教育的場所,沒有固定的教室和教師,只是與生活習俗緊緊聯系在一起。杜威說,一個社會的文化遺產通過這一社會過程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這就是教育。新化山歌就是這樣,把原本嚴肅而又復雜的教育融入簡單生動的生活中,使人民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在無意識地歌唱中了解梅山人的生活習性、民俗、民情及歷史文化等,久而久之,將一個自然人塑造成了具有梅山文化特征的社會人。這種簡單原始的傳承方式拓展了教育空間,為教育提供了獨特的教育方式和途徑,對梅山地區學校音樂文化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借鑒作用。由此,我們不得不承認新化山歌這種“活”的教育形式所表現出的教育價值。
綜上所述,新化山歌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現在其對于人的發展、文化的傳承以及個體社會化等方面。以山歌為主線,以一定的行為規范、習俗為依托的梅山社會環境對成長、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每一代人起到了無意識的塑造和教育作用,而這種教育方式對梅山民間藝術及民歌教學具有很大的幫助和借鑒價值。將新化山歌納入本土學校音樂教學,不僅有利于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347—348.
[2]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上)[M].北京:商務印刷館,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