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讀書筆記的時候,我發現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大致圍繞兩大問題展開,簡言之,方法問題和態度問題。
下面我想就這兩方面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論文寫作的方法問題
(一)千里之行,始于選題
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論文寫作也是一樣,選一個恰當的題目是寫好論文的關鍵之一。萬事開頭難,就是在選題的時候,要考慮好多的因素,既要符合理論的發展趨勢,緊跟時代的步伐,有一定的新意,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又要符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自己有一定的專業知識的沉淀,或自己感興趣。在選題時一定要進行深入的論證,選題要適中,既不要太難,自己沒法寫下去,又不能過于膚淺,研究價值不大,這就是要結合自身情況,量體裁衣。
(二)做好開題,架好橋梁
開題是介于選題和寫作之間的中間環節。做好開題工作,就能架起課題與寫作之間的橋梁,將研究構思真正地開始付諸于實施。
在這個環節中,首先要查閱、消化和綜合文獻。題目確定后,要集中一段時間查閱文獻,科學研究必須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復或走彎路,并力求有所前進。在這個過程中要與老師多加溝通,根據老師提供的一些主要文獻擴大知識面和閱讀范圍,并根據已經掌握的文獻,從這些文獻所引證的參考文獻目錄中進一步去查找其他文獻。這種“順藤摸瓜”的方法,是一個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收集到較多資料的捷徑。另外還要查閱與自己的研究工作有關的學術期刊,特別是一些重要期刊,要盡量精查精讀,讀一些重點文章。這里,起碼要看完所有目錄。這樣,就可以了解本學科專業在這個問題上研究的歷史和現狀,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以便從中找準自己的主攻方向。還要重視報刊文摘中的“二次文獻”。
在研究文獻資料時,要注意判斷資料的價值。
(三)論文寫作,重中之重
論文寫作忌匆忙從事,且不要無綱而作或草綱而作,以免走彎路,做無效勞動。在寫作過程中,一定還會發現提綱中的問題,要注意及時加以修正。
在論文寫作中要注意幾個方面
1、研究思路要清晰。只有做到研究思路清晰,才能圍繞主體開展論述,不會讓論文寫作偏離主題,做到形散神聚。
2、觀點要鮮明。論文寫作過程中,要善于用簡明扼要的話總結自己的觀點,要敢于亮出自己的觀點,切忌人云亦云,泛泛而談,說了半天,不知道要表達什么意思。
3、論據要充分。論文論文,重在論證。論文不需要像教課書一樣面面俱到,可以不完整,但一定要亮出自己的觀點,把道理講明白,為什么是這樣的觀點,論據一定要充分,我們可以采取講道理,擺事實,舉例子進行論證,古今中外,歷史的,現在的,未來的,都可以用來論證,論據充分了,我們的論文才顯得豐滿,論點才能站得住腳。
4、找準自己論文的創新點。論文的創新點或進步點,就是你論文的閃光點,也是你論文中最核心的地方。這必須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深入的思考,要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舉措,創新點的優劣,從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你的學術研究水平和論文質量。
5、合理借鑒和引用他人的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就是在占有資料和文獻的同時,要借鑒他人的強處,進一步進行研究。牛頓說過,我之所以看的更遠,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我們在論證的時候,一般可以采用歸納、總結和演繹的方法。在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時,一般要遵循一個原則,引用了人家的論點,就不能引證人家的論據,引用了論據,就不能引用論點,這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6、詳略要恰當。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文章篇幅不在長短,有新意就行。在論文寫作中,不要以字數論英雄,字數只是個門面,關鍵是內容,在論文創新的地方,應該重點論述,論文中其它部分要恰如其分,詳略恰當。我認為真正一篇好的論文,就像你見到的一個美女一樣,添之一分太肥,減之一分太瘦,恰到好處。
7、文中腳注和參考文獻要全面。在論文寫作中,不可能不引用別人的觀點,不過論文寫作中標注出來了,這是研究的需要,不能算抄。但一定要有下注,要標明文獻的出處,具體到頁碼,不然很容易有抄襲的嫌疑。一般在引用中,不能出現大段的引用,最好是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把意思表達出來。
二、治學方法的態度問題
(一) 治學要有求真務實的精神
我認為這是學術研究的前提。當下社會抄襲之風似乎盛行得很。在這樣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所謂的“學術抄襲”好像四處都可以尋找到適合它滋生的環境。而我們呢,對這類現象自然是會嗤之以鼻,然而見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不過,當我們自己進行學術研究時,卻要時刻提醒自己,千萬不可以“犯規”。因為學術研究是多么神圣的事,怎容得隨意褻瀆?我記得有一個名人說過,學術本身是有尊嚴的,學術研究者要有良心。這話說得在理。治學要有求真務實的態度和精神,然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研究生,對論文寫作抱有畏難情緒,總覺得沒什么可寫,無從下手。其實,我個人覺得還是一個態度問題。一個心無旁騖,潛心研究學問的人,一個扎根下去,對一個問題窮追不舍,縱然衣帶漸寬也無悔的人,不可能找不到寫論文的突破口。務實的態度是可敬的,不僅做學問,做人亦然。
(二)親近學術
依然是個態度問題。如饑似渴地涉獵大量的書籍, “每有意會,便欣然忘食”,享受著補充精神食糧的快感。
有了研究的興趣,學術研究便不再是“苦差事”。十年冷板凳苦不苦,但想到終有一日會有新發現就覺得渾身是勁,勁頭十足。抱著這樣的想頭,踏實做功課,功夫到家了,突然有一天從某一傳統見解中解讀出新意,所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其實,我認為,學術也不是什么深奧莫測的東西,揭開學術神秘的面紗,發現原來結論是如此的清晰和明了。過去,我一直認為學術就是一些玄而又玄的東西,只有科學家才會懂。現在才明白過去的想法之幼稚。人總要鼓足勇氣去做一些事,做了之后才會發現其實有些事并沒有原先想的那么難。
總之,《治學方法與論文寫作》這本書給了我不少的幫助。通過學習與研究,我對于如何進行碩士論文寫作,怎樣遵守學術規范以及怎樣提高學術論文的質量和水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今后的學習和研究過程中,我會謹記老師的教導,刻苦鉆研、嚴謹治學、嚴格遵守學術規范,同時牢記作為研究者的社會責任和使命,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斷進步。
作者簡介:張林楠(1993.2—),女,漢族,河南許昌人,河南大學藝術學院,15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設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