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
摘要: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改革步入攻堅期,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一系列因國際國內環境深刻變化帶來的沖擊與影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便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舉措。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表現,關系著改革的根基是否穩固。因此,西部地區要在“十三五”規劃中走出一條集合新型結構化、城鎮化、工業化的現代特色產業發展之路。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西部地區;產業結構;供給側改革;一帶一路
一、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發展現狀
(一)區域內產業集群頗具規模,產業基礎格局較為穩固
西部地區主要包括12個省、市及自治區,區域內各地區產業發展條件、發展程度并不均衡,在西部地區經濟基礎相對雄厚的區域,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及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調整,已經出現了一大批初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以中小企業自然集聚形成的“成都—重慶—貴陽制藥業走廊”發展勢頭迅猛;川貴滇等省區依托自然和人文特色形成了旅游產品企業聚集;云南昆明及周邊所形成的花卉產業集群等逐步壯大,所構建的良好的產業基礎為西部地區經濟集群成長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和環境。
(二)產業配置競爭優勢弱,創新匱乏,對周邊地區帶動能力不足
從第一產業角度看,部分西部地區雖具備形成產業集群的客觀條件,但只是形成了在自然稟賦基礎上“靠天地吃飯”的相對集中的產業區,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產業集群尚未形成,也正是因為自然所限,現有條件下第一產業在西部地區難以真正實現跨越式發展。
從第二產業角度看,西部地區由于自身所處地理條件及歷史遺留原因,工業發展大多集中在重工業、采掘業和原材料進出口等產業鏈前端,自身加工衍生產品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低,在破壞當地自然環境的同時并沒有顯著提升競爭力。
(三)新常態背景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仍領先于其他地域
2015年1—11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為6.1%,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2.2個百分點。從全國四大地域板塊來看,2015年1—11月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7.9%,雖不及去年同期,但漲幅依然在全國各地域板塊中領先。
二、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影響因素分析
(一)產業結構調整受到“一帶一路”等全球化戰略影響日益加深
2015年1—11月全國進出口總額220703.3億元,同比下降7.8%。從四大板塊來看,西部地區外貿增速回落最為明顯。在國家“一帶一路”等利好政策不斷推出的大背景下,西部地區外貿增速回落意味著“走出去”來到了轉型期。
(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帶來的新技術、新經濟產業革命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浪潮對產業結構的沖擊不斷增強,知識與科技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十分明顯,國家經濟結構向知識(知本)密集型產業升級已是大勢所趨。目前,國家正大力度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新不僅是西部地區內生發展的動力之源,對于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力,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公平正義也起著積極作用。
(三)傳統行業面臨轉型,新的工業增長點尚未形成,工業企業壓力較大
從總體上講,中國正處在工業化中期的期中階段,一些工業領域或地區又達到了處于這一階段的其他發展中國家難以達到的發達水平,而西部則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西部地區一方面在自身環境、民生等壓力下迫切需要轉型,另一方面還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可謂夾縫中求生存。各地區內部需求的不斷下降已經導致全國總體經濟需求的不斷下行,高倍杠桿、過載庫存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大阻力,我國經濟已經逐漸轉為相對過剩經濟。
三、西部地區應對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對策與建議
(一)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要增強包容性與外放性
地區產業結構是長期以來依托本地區獨特條件逐漸形成的各細分區域間分工發展的結果,與全國產業結構的獨立性與完整性相比,地區產業結構應具有明顯的互補性和專業性特點。隨著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我國內陸地區經濟也將不可避免的進入到全球化進程中,全國產業結構的變動也越來越受到國際分工和交換的影響,這就要求西部地區將其產業置于全球大局著眼進行調整與改造,這種發展趨勢也必然影響到國內各區域產業分工,相應也要求地區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需要在找準本身定位的前提下考慮包容性和外放性的要求。
(二)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要注重整體規劃與個性發展相結合
西部大開發作為一項地區性發展戰略,應積極倡導一體化協同發展,這就要求西部地區各行政單位打破壁壘,站在全局的角度統一規劃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依托亞歐大陸橋、長江水道、西南出海信道等交通干線及中心城市,以線串點,以點帶面,實行重點開發,促進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呼(和浩特)包(頭)銀(川)經濟帶、長江上游經濟帶和南(寧)貴(陽)昆(明)經濟區的形成,提高城鎮化水平。這是在西部地區整體規劃方面國家做出的重要戰略決策,也是提升西部地區整體競爭力,引導協調西部地區整體發展的重要舉措。
(三)積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源頭調整倒逼改革轉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但這樣一味追求高速度的增長模式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也凸顯了一系列問題,中國市場供需關系正面臨著不可忽視的結構性失衡,如近來頻發的“棄風電”問題,已經凸顯出電力供給側結構性過剩問題。此外,在西部地區第二產業發展過程中,大型項目建設的依據往往是根據對過往幾年增長趨勢的判斷,從而預估出今后幾年的需求,但在經濟新常態下,需求逐步下調,一味根據過去的指標進行建設容易導致供給側資源的堆積浪費,這就要求西部地區在項目規劃與評估過程中建立一套相對客觀完整的需求評價體系,確保供需處在相對平衡的位置上。
【參考文獻】
[1]盧陽春.“十二五”時期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產業結構政策調整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1,10:30-36.
[2]宋周鶯,劉衛東.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優化路徑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10: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