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任喬
摘 要:張煒認為,文學應該成為商業擴張主義和物質主義的死敵。在這個物質主義腐蝕人心的世界里,城市面臨著環境污染和人心污染的雙重困境,因此他選擇逃離城市,擁抱土地,在廣袤的野地里尋找永恒——向善的力量,從而獲得生命的自由。他認為藝術家應該保持遺世獨立的姿態,張煒的逃離與堅守正出自于一個作家的責任感,他所做的只為提醒我們,正是因為人性中固有的弱點難以磨滅,我們更加需要一個遙遠的光點,使人心不至于太過墮落。
關鍵詞:張煒;你在高原;作家責任感
“文學”是一個極難定義的概念,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甚至是每一個人,對文學的認識都有可能不同。“90年代一切純文學多少都是‘尋根文學”[1]、“當代文學的實質便是尋根:……尋回人們既有的本心?!盵2]張煒的作品也突出地體現出這種尋根的時代特色。
在張煒的作品中,他總在堅守自己對文學的理解,散文《野地》提到他對文學作用的認識:“文學的確是商業擴張主義和物質主義的死敵。可見,文學家在今天不自覺地就成了浪漫的騎士。[3]”、“我不僅希望文學家,而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對這個瘋狂的物質世界有一種強烈的反應,都不要與之合作。[4]”可見他的創作觀指向對商業社會的反叛。所以在散文《自畫像》中他提到“城市是一片被肆意修飾過的野地,我最終將告別它。[5]”
張煒筆下的土地,有著精神的象征意義。土地像母親一樣,對待萬物生靈平等而博愛,土地也是至善至美的所在。所以作者一再強調他想要融入野地,回歸生命最本真的狀態。他苦苦尋找一種精神的永恒,這種永恒的精神是一種形而上的存在,這正是他要堅守的東西。
逃離城市——環境和人心的雙重污染
“游蕩”正源于作者從城市的出逃,出逃者必將經歷跋涉,而“游蕩”為何會是“無邊”的?這是因為記憶中的家園經過商業文明的重塑,也變得面目全非。被改變的,不只是附著在土地上的物質形態,更可怕的是人心的污染,這使張煒不得不在廣袤的土地上不停地尋找精神的純潔。尋找是艱難的,因為物質文明擴張的步伐是迅速的,也是無孔不入的。可怕的是人文環境的變化導致的人心的污染,人們在利益的誘惑下,嗅覺異常靈敏,不放過任何有利可圖的角落。
毛錛島和粟米島是張煒在《你在高原·無邊地游蕩》中著重描寫的兩個被城市文明入侵的小島。這兩個小島的共同點在于它們都隱藏在大海之中,如果不經過一番努力,很難被發現。“粟米島”一節中,開篇便寫到它在大海深處,只有空氣極為透明清新的日子里,從岸上才能看到影子。無獨有偶,毛錛島毛錛島上的居民,世世代代與自然相伴,和粟米島一樣隱秘:“它每年里有一多半時間隱在濃霧之中,平時相隔十里即不見蹤影。[6]”
物質欲望吞沒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粟米島是一個有傳說的島嶼,曾經人們不敢登島,大概對龜娟的傳說仍心存畏懼,實際上也是對自然的敬畏。而如今,自然的傳說的神秘感恰巧可以滿足人們獵奇的心理,當然也就能夠充當轉換成財富的賣點,“當有人將這般兇險告訴公司時,人家不僅毫無懼色,而且更加興奮了,拍著大腿說:‘咱買的就是這個兇險啊,想想看,一個地方連點刺激都沒有,那還值什么鳥錢!”[7]
物質欲望同樣吞沒了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愛。對愛和性的忠貞已經成為毛錛島原住民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而那些在城里站穩腳跟的掌握資本的人,隨著他們對利益追逐著,逐漸長成一顆顆樂于蹂躪同類的可怕人心。在“公司”占領的這座島后,為了攫取利益,強迫島上的年輕男女賣淫。這無疑是對同類的信仰隨意踐踏,可見他們的內心已經完全失去了對人的尊重和愛,更不用說對待其他生命態度了。
作者提出的是一種現象:即從前被珍視的東西,在物質利益面前,是可以隨意踐踏的,道德、親情、甚至一切往日里被堅守的人類情感都可以放棄,而屈服于利益。作者在“向故園”一節中借一個中年農村漢子的口發出人心墮落的控訴:“你們城里人心黑呀!”
回歸土地——堅守愛和平等
如今,人們對一個地區的看法,經濟的發展程度總在無意識中成為影響判斷的重要因素。例如,經濟發達地區往往能夠主導我們的審美。“土氣”和“洋氣”更多是人為的定義,“土”和“洋”僅僅作為一種符號,這兩個符號對應的概念是任意的,這正如語言學中的能指和所指間的關系。所以兩個詞中包含的輕視和羨慕的情感,實際是人們受到了物質社會的影響而做出的判斷。事實上經濟的發展程度對人的影響絕不僅僅限于審美領域,在人們的評判中,甚至存在著“好”與“不好”的簡單對應,所以在中國這樣一個城鄉對立的社會框架下,城市人的優越感是無法掩藏的。并且,這種簡單的對應關系,不僅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們認同,在經濟落后地區人的心中,也一樣是認同的。
張煒的《無邊地飄蕩》同樣關注到了地區經濟的不平等造成的人格不平等。小說中描寫了小華、荷荷、老紅軍的兒子和兒媳等一組被城市重塑的人物形象,大量的村民涌入城市,村子里的女孩子們不惜用肉體的交易換來金錢。如果說強迫他人賣淫、慫恿女兒進城是對“愛他人”的拋棄,那么像小華這樣對城市趨之若鶩的姑娘們,則是徹底拋棄了“自愛”。這種狀態下,施暴者和受暴者各取所需,越來越多的人把這種經濟的不平等造成的人格不平等當做一種常態,這讓人不寒而栗。
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也來自于是否擁有權力。權力的擁有者可以影響、控制、支配他人。權力可以來自于政治地位,相對于帆帆和田連連,岳貞黎政治地位高于他們的掌權者,所以他可以隨意地“挑選”某家的姑娘,使帆帆和奶奶骨肉分離、使田連連惟命是從,從而擺布他們的人生。掌權者認為他們對無權者的“看中”,實際上是一種施恩,被”看中“者應該對這樣的“挑選”感恩戴德。田連連在這種話語的包裹中,成為一個徹底被奴化的人,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工具?!皺嗔Φ淖飷罕荒切┱茩嗾叩男愿褡飷杭訌娏?,也被對那些無權的人易有的物質罪惡的恐懼加強了” [9],所以對于帆帆,岳貞黎的凌辱和對她夢想的資助,實際上使他施加在這個女孩身上的權力得到了雙重加強。當然,權力也可以來自于倫理綱常的界定。岳貞黎對于凱平來說是長輩,在中國這個注重倫理孝道的社會氛圍內,父母對子女情感自由的干涉被看做是常態,所以岳貞黎才可以借助父親的身份阻止帆帆和凱平的結合,達到掩蓋自己罪惡的目的。
“唯一有價值的人際關系是植根于相互尊重自由上的,那里沒有支配,沒有奴役,愛是唯一的紐帶?!盵8]要堅守的永恒的善念,正出自于對一切生命的尊重和愛。這種尊重和愛,帶來平等的意識,而后才能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土地是博愛的母親,平等對待一切生靈,所以張煒要回歸野地,他要尋找生命平等的所在。張煒理想中的平等不僅僅是人和人之間的,也是人和自然之間的,是一種理想化的更大的平等。他主張在文學創作時學會自然的語言,“你與莊稼稞子在一塊兒,才會說它們的話,與牲口在一起,也會學到它們的話”[10]真正的藝術家,在描寫自然時,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自然,而不是簡單地運用擬人的修辭技巧。城市的孤獨就在于人類自以為是“高級生命”,肆意地侵占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使城市成為一片被肆意修飾過的野地,人造的虛偽裝潢代替了生命的多樣性,使得一切源自自然的語言戛然而止,作者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寂寞。所以逃離城市、回歸野地,他并不孤獨,而是與更多友善的生命為伴。因此,張煒強調的回歸野地,正是對人類精神家園的守護。
心之向往——自由的生命
野地不僅是平等的所在,也是自由的所在。我們始終不能否人和人之間存在著不平等,也就始終不能擺脫強者對弱者的約束。然而,即便是人類社會中所謂的強者,也不能擺脫他所處的社會環境的約束??傊?,人們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中作繭自縛。野地給了生命馳騁的空間,生命在野地里才能真正擁有愛的自由、恨的自由、說話的自由、奔跑天地間的自由,那才是活的生命。
養蜂人老憨這個人物是作者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寄托,他的生活狀態也是作者向往的自由生命的表現形式。老憨因禍得福,走上了一條不同于普通人的生活軌跡,換來了后半生發自內心的快樂。老憨作為養蜂人,從來沒有把蜜蜂當做他的生財工具,而是當做平等的生命來看待,他和蜜蜂之間仿佛建立起了朋友的關系。當他走進自然,擺脫俗世的困擾,從此就獲得了自由。
老憨和他的同伴之間,不再受制于物質,從而實現了沒有支配、沒有奴役的關系,愛是他們關系的唯一紐帶。這種被愛牽起的關系里,排除了惡意,留下了平等。在一個歡聚的夜晚,參與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最小的只有五六歲,奇怪的是卻沒有大人牽拉,全由他們自己獨立行事,仿佛這兒的孩子奇怪地早熟”[11],從這所謂的“奇怪”透露出孩子的獨立和自尊,這是對人的尊重,誰也不受誰的擺布。這也正體現了這個聚會消解了人的年齡、身份、性別的分界,只留下獨立的、個體的人?!拔揖捉绖倓偨洑v的這個夜晚,發現好久以來都沒有這種無拘無束的敞懷大笑。這才是生活啊,這才是人的聚會和夜晚啊!“[12]人和人之間的情感是平等的、善意的、友愛的。所以所有參加這個聚會人,都能夠完全的打開自己,放下了忸怩和顧慮,才能忘情歡呼、忘情哭泣!也許這就是作者一再強調他所向往的融入“野地”的生活場景。
聚會過后,作者發出融入野地吶喊:“我不明白那些和我一樣的生命為什么要在那里留滯、滿足于一種煎熬?難道他們不是只有一個人生而是有兩個或更多的人生嗎?” [13]融入野地,也就獲得了自由的生命。雖然烏托邦、桃花源、天下大公的理想都懸于現實的空中,只能遙望,理想中也許有許多的不可能,但正如張煒所說:“人需要一個遙遠的光點,像渺渺星斗?!盵14]張煒通過老憨及其友人的人物塑造,營造了一個自由的世界。張煒筆下的野地就像沈從文筆下的純美湘西,都是一個光點,以純潔的姿態平行于現實世界,也反襯現實世界,在晦暗的現實中照亮人心。
雖然張煒不是完美的,但在異彩紛呈的當代文壇上,他一定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的清潔的思想、對真善美的追求、對永恒的堅守,都無疑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張煒的堅守正出自于一個作家的責任感,他所做的只為提醒我們,正是因為人性中固有的弱點難以克服,我們更加需要一個遙遠的光點,使人心不至于太過墮落?!拔蚁嘈抛罱K還有一種矯正人心的更為深遠的力量潛藏其中,那即是向善的力量。[15]”所以即使身處世俗的世界之中,也應該感覺、搜尋、依靠這種力量,這樣,我們才能更多地保存人性中的善,在一個充滿善意的世界里,人也就能實現盡可能多的自由。
參考文獻:
[1][2]鄧曉芒.靈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學的生存境界[M].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118 .
[3][4]張煒.野地與行吟·野地[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 142.
[5]張煒.野地與行吟·自畫像[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1.
[6][7][11][12][13]張煒.你在高原 · 無邊地游蕩[M].作家出版社,2013.
[8]伯特蘭 · 羅素 著, 李國山,等 譯.自由之路· 可望實現的理想世界[M].西苑出版社,2009:30.
[9]伯特蘭 · 羅素 著, 李國山,等 譯.自由之路 · 可望實現的理想世界[M].西苑出版社,2009 : 37 .
[10]張煒.野地與行吟·野地[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 131.
[11]張煒.野地與行吟·自畫像[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 22.
[12]張煒.野地與行吟·童年[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