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璐



在用自己特有的藝術審美影響了杰尼亞創意設計三年后,斯特凡諾·皮拉蒂把擔子移交給他的意大利同胞亞歷山德羅·薩托利。但大家更好奇的是,他下一步的計劃。
斯特凡諾·皮拉蒂說,“有時候時尚缺少一些完全的自發性”。這句話本身就帶著某種藝術哲思,并不好懂,卻像塊磁石一般,異常吸引人,也令人感覺他更像是個穿梭于時裝藝術領域里的游吟詩人,似乎只是以旁觀者的姿態在參與最核心的潮流引導,而詩人的浪漫情懷貫穿始終。無論是過去在圣羅蘭的八年,還是剛剛結束在杰尼亞的三年。
許多人都將斯特凡諾·皮拉蒂視為“偶像派”,他既有著藝術設計上的過人天分,也同時擁有一副讓人賞心悅目的好皮囊,并且是個盡職盡責的時裝人——“可以這么說,我無時無刻不是盛裝的。不管我是在用電腦,在畫草圖,還是怎樣。我一直覺得是時裝選擇了我:出生在米蘭,一個世界時裝中心,成長于 70、80 這兩個重大的時裝時代,不知怎么搞的,圍繞在我身邊的朋友總是把我引到時裝的世界里去,哪怕在入行前好長好長的一段時期里,時裝都是我生命的中心。”
人們總能從斯特凡諾·皮拉蒂的設計中品味出雋永,穩穩地細水長流。在設計師們常年只穿一身黑謝幕的傳統中,他是極少數會在每一次謝幕時,做自己設計精華最佳展示者的設計師。他一直很自豪自己的設計從不會過時。這樣的自信得益于其深厚的文化藝術底蘊。過去一年,他大部分時間在柏林,“身邊大部分的人并不知道我是做什么的,我覺得自己更自我了——不再因為自身的職業和所處的行業而被定義,而是我定義我自己。”他也喜歡當下最時髦的運動潮,能堅持每天早上健身一個半小時,原因很簡單——“我得保持身材穿我的衣服。”而對于時裝的設計創意,他同樣始終保持著一份學者式的清醒,“每個人都在打造自己的個性,但我不想為衣服本身宣傳,我不想衣服比穿著它的人還大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