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麗/文
殷鑒不遠:古代富豪的成敗之謎
●張婉麗/文

當下,有的富豪成功后“華麗轉身”,有的富豪卻盛極而衰甚至鋃鐺入獄,偶翻歷史細究原委,發現古代富豪的命運,和當下有驚人的相似,其成敗密碼,確實值得當下富豪們殷鑒。
中國古代,富豪大多兩種出身:一是貪官;二是靠經營智慧而成巨富的商人。貪官成為富豪大都沒好下場,比如楊國忠、嚴嵩、王振、魏忠賢、和珅等,和現在并無二致,此類富豪不在本文探討之列。而那些一開始靠勤勞、智慧發家的巨賈們,最終結局卻各不相同:有的壽終正寢,美名千古,有的結局和貪官一樣,究竟是啥原因?造成這些富豪如此分野的結局呢?
被譽為“中國古代十大富豪”之首的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史記》中載“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巨萬”,為孔子弟子中首富。最后子貢死于齊國,享年64歲,在當時已算高壽。死后至唐開元二十七年(739)被追封為“黎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1530)改稱“先賢端木子”,美名千古傳。

子貢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但子貢卻成功地跳出了這個窠臼,其秘訣就是一個字——“謙”。
當時,子貢在學問、政績、理財經商等方面的表現有目共睹,甚至超過了他的老師孔子。一次,魯國大夫孫武公開在朝廷說:“子貢賢于仲尼。”但子貢說:“自己的那點學問本領,好比矮墻里面的房屋,誰都能看得見,而孔子的學問本領,好比宗廟景觀,不得其門而入不得見,何況能尋得其門的又很少。”
不僅如此,孔子病危時,子貢未趕回,覺得對不起老師,別人守墓三年離去,當時已成首富的子貢卻為老師守墓六年。
明初首富沈萬三靠勤勞致富發跡后,飄飄然了,常常在自家豪宅里宴請達官貴人,除了山珍海味和醇酒美人外,還擁有三班女樂,觀看的人們濟濟一堂。僅為華屋擔任守衛、打更巡邏的更夫等,就多達60余人,每晚還供應點心酒肴,一個晚上要吃掉10甕酒和30盤紅燒蹄膀。
沈萬三處于事業巔峰時,他的弟弟沈萬四看到了危機,曾寫詩勸哥哥說:“錦衣玉食非為福,檀板金樽亦可休,何事百年長久計,瓦罐載酒木綿花。”意思是勸哥哥要低調做人,但沈萬三沒有聽弟弟的話,終于招來了滅頂之災。
一次,朱元璋準備犒賞三軍,沈萬三聞訊后主動找到朱元璋,要求代出賞錢。朱元璋說:“朕有軍百萬,汝能遍及之乎?”哪知沈萬三竟豪氣沖天:“愿每軍犒金一兩!”
朱元璋聽后大吃一驚,怒曰:“匹夫犒天子軍,亂民也,宜誅!”后來幸虧馬皇后勸諫,沈萬三才撿回一條命,但財產全部充公,自己被發配云南并客死異鄉。
由此,“謙受益、滿招損。”在子貢和沈萬三這兩位超級富豪迥異的命運結局中得到完美印證。
然而,決定富豪不同命運的還不僅僅如此,從范蠡、伍秉鑒和呂不韋、胡雪巖等這些富可敵國的巨賈身上,我們還可以看到,是選擇“激流勇退”“遠離政治”?還是“既要錢財,還要紅頂”的“政治投機”,竟成了他們命運分野的密碼。

沈萬三

范蠡

伍秉鑒
范蠡,后人尊稱“商圣”。他出身貧寒,但博學多才,輔佐越國勾踐滅吳,功成名就之后,他毅然放棄高官厚祿,選擇了激流勇退成了一介平民,三次經商成巨富,從不染指政治,始終恪守“自古官商兩條道”的道理,盡量避免與政府官員打交道,最終贏得了自然終老,壽終正寢,成為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伍秉鑒是康熙年間世界首富,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了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國人入選,伍秉鑒就是其中之一。
伍家在珠江邊的豪宅,據說可與《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媲美。但伍秉鑒也遭遇了一生中最大的危機,從史料上看,伍家一直堅持與外國商人做茶葉等正經生意,盡管他以范蠡為榜樣,相信官商兩道的道理,力避卷入政治漩渦,但人算不如天算,由于一時疏忽大意讓自己無意卷入了一場政治危機。一些伍秉鑒擔保的外國商人為謀暴利,竟私自夾帶鴉片。朝廷查獲他和這些商人的關系后,準備拿他開刀,危機之際,冤屈不已的伍秉鑒沒有辯解,沒有對抗,他選擇了隱忍。《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政府下令行商償還300萬銀元的外商債務,伍秉鑒積極主動承擔了100萬銀元。據伍秉鑒估算,那場政治危機,伍家總共損失不下200萬兩白銀。但他的斷臂之舉,使他得以幸運地抽身政治漩渦,轉危為安,最后混了個自然死。
伍秉鑒小心翼翼遠離政治,卻僅僅因為不小心卷入一場政治危機而險象環生,那些主動投機政治的富豪,就相當于火中取栗,自然是死路一條。
比如,呂不韋靠勤奮經營成為巨富后,攀結權貴,癡迷于政治投機,結果害人害己,結局悲摧。胡雪巖“既要錢財,又要黃馬甲”,盡管聰明絕頂、財商過人,最終依然沒有逃脫“官商兩道”規律的懲罰,斷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不僅如此,兩位喜歡結交權貴、投機政治的富豪結局竟驚人相似,都是被當時最高統治者——嬴政和慈禧分別賜死。
殷鑒不遠,富豪們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