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汪洋 通訊員 李朝韻
“少而精”方能使果實“中看中吃”
——揭開植物生長調節劑和獼猴桃的秘密
□《中國農資》記者 汪洋 通訊員 李朝韻

在獼猴桃園里,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常務副會長查顯才(左一)在詳細了解情況。
8月18日—20日,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植物生長調節劑專業委員會聯合四川國光股份有限公司在四川省蒲江縣召開2016年全國獼猴桃品鑒會。會議邀請了近20位國內植物生長調節劑、獼猴桃產業專家,全國9個省市獼猴桃主產區的260位種植大戶以及相關農業部門領導,大家圍繞如何正確認識與運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進行了交流與探討。通過現場座談和實地參觀的方式,更全面地揭開獼猴桃種植和植物生長調節劑之間“不得不說的秘密”。
在蒲江縣大興鎮爐坪村盧定軍家的獼猴桃園里,樹上掛滿個大又勻稱的獼猴桃果和肥厚濃綠的葉片,讓前來參觀的100多位獼猴桃種植大戶頻頻稱贊:“這果子長得真是不錯,得有100克以上,這樣的果子能賣上價。”據了解,盧定軍家的獼猴桃園全程采用的是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水肥藥一體化解決方案,核心技術之一是用氯吡脲浸果膨大果實。“我種的獼猴桃品種是紅陽,一斤賣到了8.5元。”用氯吡脲處理過的獼猴桃不光價格好,還能至少增產三分之一,這讓種了幾十畝獼猴桃的盧定軍今年的收入非常可觀。
農民確實受益了,但有消費者難免會有這樣的疑慮:“用過膨大劑的獼猴桃是不是光有好賣相、中看不中吃啊?”現場評審專家通過品嘗對比發現,未浸果的獼猴桃略硬,甜中帶酸,浸果的獼猴桃更甜更軟一些,果香味十足。專家表示,用過膨大劑的獼猴桃比起沒用膨大劑的獼猴桃在口感上不僅毫不遜色,在可溶固形物方面還會更勝一籌。
除了口感,安全性也是消費者尤為關心的問題。紅陽獼猴桃品種的發明人、四川省自然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明忠介紹說:“用過氯吡脲處理的紅陽獼猴桃果子會增大,還有利于提高甜度和營養成分。氯吡脲的作用機制是非全身性的,用葡萄、蘋果與獼猴桃樹進行的代謝實驗顯示,活性成份在植物體內沒有明顯的轉運作用發生。”這種說法得到了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段留生的認同:“植物生長調節劑不是植物激素,它進入植物體內刺激或者抑制植物內源激素轉化的數量和速度,從空間和時間上調節植物的生長發育或改變某些局部組織的微觀結構,它只是起到協助植物激素發揮作用,類似于植物生長的指揮官。此外,植物生長調節劑用量非常微小,比如氯吡脲的用量通常為5-10毫克/公斤,相當于將一個小米粒放到兩三公斤水中,蘸1000個果子,每個果子蘸完藥液就跟人洗過澡一樣,很大一部分藥液沒有被果子吸收,而且藥后21天氯吡脲就能消解88.5%以上。氯吡脲即便進入人體后代謝也很快,14-16個小時絕大部分就會被排出體外。”
“要用好植物生長調節劑,關鍵是要精確把握好量。農民在使用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果大,要嚴格按照規定的劑量使用。”據王明忠介紹,多家科研院所都曾做過相關試驗,使用適宜的濃度,有利于提高果實的風味與品質,但用濃度為20mg/L及其以上高濃度氯吡脲處理后,反而使獼猴桃果實風味變酸,營養成分下降,果實品質下降,貯藏期受到影響。濃度過高還易產生畸形果、空心果。所以使用濃度要適宜,以紅陽獼猴桃為例,最佳使用濃度為5-20mg/L,最有效的使用時期是在花后10-30天,正值果實的快速生長時期使用。
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作物技術部技術經理張月霞表示,除了嚴格掌握好用藥時期和濃度,用膨大劑處理之后,肥水管理一定要跟上,不然果子只會虛胖,會出現空心的情況,所以技術服務很重要。四川國光通過這幾年大量的技術培訓和引導,種植戶基本上能正確使用產品,有效避免了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