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惠
小眾的游戲
胡中惠
詩首先是寫給自己的,但又期望更多的人看——詩人即寫詩的人就是這樣糾結(jié)。寫給自己,怎么都成,誰也管不了管不著;期望更多的人看,說道就多了,總不能用槍逼著人家。我以為,一個人的作品要想贏得更多的讀者,不管如何宣傳與炒作,首先要寫得好。《紅樓夢》說,大觀園里的作品常常流傳到民間,很多輕薄子弟互相傳抄。這固然是大院外邊的人對大院里邊的東西存在神秘感,主要還是院子里的人寫得好。林黛玉寫得好,薛寶釵寫得好,最不濟的賈寶玉,其作品拿到今天,也是超一流水準。
那時候的人對寫得好的人和作品還是推崇的,比如蘇東坡,皇太后不離兒就問:東坡最近可有新作?比如柳永,“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即便這樣推崇與傳播,他們作品的讀者也不是想象的那樣多。那時候認字的人少,讀書的人很少,能夠舞文弄墨的人也就更少了。更何況當時的傳播手段落后,讀者多也不會多到哪去。從另一個角度說,專業(yè)水準高的作品,恰恰不是讀者最多的作品,優(yōu)秀的詩不是誰都能讀懂的,不會是誰見誰愛。“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覺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類堪稱耳熟能詳,但絕不是詩人最好的作品,李白、孟浩然、杜牧僅僅靠這些,不但不會在文學(xué)史上有那么高的地位,即使在當時也不會有那么大的名聲。杜甫也是一樣,“兩個黃鸝”再怎么“鳴翠柳”也不行,真正讓杜甫名傳千古的還是《秋興八首》之類。人們都說,吟詩弄賦是雅事。何為雅?一是語言文字的深淺,二是讀者人數(shù)的多寡。想讓讀者多是一回事,能否讓讀者多又是一回事。白居易寫完詩讀給老太太聽,一方面說其作品通俗易懂,一方面也要看是讀給什么樣的老太太。我認為不是一般的老太太,不信你抓住五愛市場的老太太說給你朗誦一首詩,不罵你才怪呢。
因此說傳統(tǒng)詩詞的學(xué)習(xí)與寫作是小眾的游戲,一要守得住寂寞,不會像通俗歌曲那樣一夜紅遍全國;二要耐得了清貧,如黃埔軍校門口的那副對聯(lián)所說:“升官發(fā)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傳統(tǒng)詩詞寫作“貪生怕死”倒談不上,靠它賺錢基本不大可能。想傳播不是很難,報紙電視微信微博,噼里啪啦造去唄。可是真正在人們心上扎根不容易,除了毛澤東、魯迅幾個人,當代傳統(tǒng)詩詞有幾人的作品能家喻戶曉?聶紺弩的作品在當今的傳統(tǒng)詩詞當中算是比較好懂的,但作者仍然說:“舊詩終以難為通俗,通俗太過,不成其為舊詩”。這就是傳統(tǒng)詩詞寫作的宿命,善待它寫好它即可,至于其他則不要多求了。還有,辯證地看,在中國,小眾也是大眾。中國有13億人口,你的作品一萬人中有一人讀,就是13萬人;再狠點說,10萬人中有一個人讀,那就是1.3萬人。倘能達到這些,你的讀者還少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