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在水土流失最嚴重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每年每平方公里侵蝕模數超過萬噸,每年沖走氮磷鉀肥2800萬噸。在每年流入黃河的16億噸泥沙中,80%來自這一區域。
時隔38年,曾經那條西起新疆東到黑龍江的萬里風沙線,已被億萬株林草阻斷了擴張的腳步,成為抵御風沙南侵的綠色長城。這是中國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的階段性成果。目前,這一總周期73年的國家級工程已經工期過半,距離14.95%的森林覆蓋率目標只有咫尺之遙。
7月8日,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期間,在國家林業局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共同主辦的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系統治理論壇上,作為中國生態修復的標志性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成為各方熱議焦點。
三北即西北、華北、東北,1978年,為根本解決三北干旱半干旱區的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問題,我國啟動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這一工程后來被譽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與美國的羅斯福大草原林業工程、前蘇聯的斯大林改善大自然計劃、北非的綠色壩工程等并列為世界干旱半干旱區生態治理的典范。
地球的綠飄帶
中國是世界上干旱半干旱區分布最廣的國家之一,旱地占到國土陸地面積的一半,主要位于三北地區。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三北地區風蝕沙埋嚴重,667萬公頃土地沙漠化,1300多萬公頃農田遭受風沙危害,1000多萬公頃草場嚴重退化,沙漠化土地面積以每年15.6萬公頃的速度擴展。
在水土流失最嚴重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每年每平方公里侵蝕模數超過萬噸,每年沖走氮磷鉀肥2800萬噸。在每年流入黃河的16億噸泥沙中,80%來自這一區域。
1978年11月,三北工程正式啟動,這一涉及13省市、551個縣區,總面積406.9萬平方公里的工程,規劃周期73年,分3個階段、8期工程建設,規劃總造林3508萬公頃,目標是到2050年工程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4.95%。
目前,三北工程已進入五期工程(2011—2020年)階段,截至2015年,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2918.5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02%,森林蓄積量由7.2億立方米增加到14.4億立方米。
“如果把這些樹木折算成5公里寬的防護林帶,可繞赤道一圈半,如同一條地球的綠飄帶。”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說。
內蒙古是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為集中的省份之一,通過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全區森林覆蓋率目前達到了21.03%,草原植被蓋度提高了14%,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分別減少了4400多萬畝和1800多萬畝。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王玉明表示:“一系列生態建設工程涵養了東部嫩江流域水源,減少了西部入黃河泥沙,大大降低了華北特別是京津地區沙塵暴次數,為維護三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生態減貧
干旱與貧困往往相伴而生。有統計顯示,全球最不發達國家幾乎都在干旱半干旱區,我國三北地區集中了46%的國家級貧困縣。
“內蒙古的貧困旗縣、貧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化沙化嚴重地區。”王玉明說,對“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內蒙古果斷實施了扶貧移民搬遷,同時,大力發展沙產業、草產業,把防沙治沙、生態治理恢復與發展沙草產業、促進農牧民脫貧致富結合起來。
治沙與扶貧相結合,“十二五”期間,內蒙古減少貧困人口178萬人,沙區減貧82萬人,幾乎占了一半。
據國家林業局三北局局長張煒介紹,三北工程區目前已經具備年產2000萬立方米木材的生產能力,建成了以蘋果、紅棗、板栗、核桃為主的特色經濟林基地432萬公頃,年產干鮮果品3600多萬噸,年產值537億元。
“工程區林產品加工業、沙產業、森林旅游業等蓬勃發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林業產業。”
地處干旱地區的寧夏,則在生態治理的同時大力培育特色產業。“我們通過發展林業改善生態,培育增收產業。寧夏這幾年著力發展枸杞產業、葡萄產業,這兩個產業既是農民增收產業,也是寧夏叫得響的產業。”寧夏回族自治區林業局副局長平學智介紹,寧夏枸杞種植面積已達85萬畝,產值將近100億元,至于葡萄和葡萄酒產業,賀蘭山已經成為中國的波爾多。
全球關注旱區生態治理
干旱半干旱區約占全球陸地表面積的34.9%,居住著約15億人口。在這一區域,以荒漠化和沙漠化為主要特征的土壤、植被、水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退化仍呈加劇趨勢。
張建龍表示:“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系統治理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全世界2/3的國家和地區受到干旱半干旱的危害,且這一趨勢還在不斷加劇,加快干旱半干旱區生態治理與修復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
作為中國生態修復的標志性工程,三北工程無疑為全球旱區生態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
張煒用三個“第一次”總結了中國的三北工程:第一次提出了建立以木本植物為主體,多林種、多樹種、帶片網、喬灌草、造封管、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的思想;第一次提出了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的思想,統籌生態治理與民生改善協調發展;第一次將生態建設以國家重點工程形式組織實施,創造了“大工程帶動大發展”的生態治理模式。
出席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系統治理論壇的多位嘉賓對三北工程給予了高度評價。“全球都可以學習中國的經驗,學習中國所選擇的未來發展路徑,也就是生態文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理事會主席章新勝說。
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庫拉拉伊·卡利巴耶娃則表示:“中國的三北工程不僅是中國自身的一個項目,而且是關系到世界利益的項目。”
論壇最后,國家林業局造林司司長王祝雄代表與會嘉賓發布了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系統治理主題論壇宣言,宣言表示,將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等多邊合作機制,互助合作開展造林綠化,共同改善環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生態挑戰,推動形成合作共贏的全球生態治理體系,不斷提升全球干旱半干旱區生態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