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
前段時間,筆者駕車沿京港澳高速向南行駛,途經河北某服務區時,遇到了一件應該拿出來曬一曬的民生小事。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一輛河南牌照的私家車在該服務區停穩后,司機從車內抽出一副拐杖,而后又從副駕駛位置上攙扶下一位老者。老者看上去已年過花甲,依靠拐杖的支撐和司機的輔助,艱難地挪向服務區的衛生間。
天氣炎熱,當老者艱難地走到殘疾人專用衛生間門外時,汗水已經滲出額頭。在確保老者站穩后,司機手拉衛生間的門,門沒開。再用力,這扇本應為殘疾人開啟的方便之門,仍舊固若金湯,紋絲不動。
看著老者體力下降,司機臉色愈發難看。筆記見狀,找來了服務區的工作人員。可這名工作人員卻無可奈何地說:“沒辦法,壞了挺長時間了,我們就給鎖上了。”
聽罷,司機上前與工作人員理論:“壞了就修呀!擺在這里給誰看呢?僵尸呀?”工作人員欲言又止,聳了聳肩走開了。“去下一個服務區吧。”老者告訴司機,說他還能堅持。
老者和司機將之前的動作緩慢地倒轉,啟動車子,疾馳離開這個服務區,尋找下一個方便之門……
事實上,去年就有媒體針對群眾所反映的“便民設施成僵尸”的問題做過調查。結果發現,“公用電話機插卡不靈、移動衛生間被鎖住或被私人占用、飲料瓶回收機返利不靈敏、社區服務站長期閑置、自助快遞柜被雜物遮擋……”
筆者相信,面對司機的責問,工作人員的回答沒有水分。但筆者想問,為便民而設立的公共設施淪為無法發揮其本應有功能的“僵尸”設施,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筆者淺顯地認為原因至少有三點:
其一,在設立便民設施之初,設計者未能進行有效決策、科學設計,導致沒有很好地將便民設施的消耗、破損性添加在設計之前,進而沒有做替代設施的設立、啟用方案;其二,便民設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對后期維護的責任主體不明確,或明確了責任主體,但對責任主體的監管與考核制度缺失或失效,導致后期維護服務跟不上;其三,追究問責機制不健全,無論是政府自身還是由政府出資購買公共服務的服務供給方,對這種“便民設施成僵尸”的民生問題重視程度不夠,總覺得這是小事。于是,便進入了“無人反映天下大吉,有人反映能拖就拖,拖不下去層層報修,能修不修重新投入”的公共設施管護工作的怪圈。
筆者認為,無論是誰,主觀地讓便民設施淪為“僵尸”是不作為思想在民生工作中的具體表現,這種思想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而任其長期蔓延,群眾認為便民設施不便民、民心工程失民心,最終導致政府錢沒少花,卻得不到群眾真心實意的掌聲。
在筆者看來,一處看似沒什么大不了的“僵尸”便民設施,并非一件民生小事,它實際上是一道民生大考題,考驗著一方政府能否優化公共決策,能否用市場化方式運營公共設施的智慧和能力。
唯有讓“便民”設施真正地便民,群眾心中的最后一公里才能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