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良


人們在練功實踐中傳下來一句“筋長(cháng)力長(zhǎng)”。這些年來,筆者也能感受到這種現象,經過長時間的思考之后,才覺得所謂的“筋長力長”不是因為把筋抻長了而不用做其他增長力量的練習力量就能增長,筋的增長和打擊力量的增加是有規律可循的。
筋的抻長是否代表力的增長,我認為不絕對是這樣。但是良好的柔韌訓練可以使我們加大關節、筋肉的活動范圍,這樣會體現出力量變大的一種情況。如下圖所示。
如果一個人的腿只能踢到A點,那么A點以上的部分不管是什么物體,依這種姿勢這個人的腿都無法對其施加力量。當然這是普通人都可踢到的高度。進行過柔韌訓練的人不見得比沒進行過柔韌訓練的人的力量更大,但當通過一定的柔韌訓練你可以達到踢至B點位置時,你一腳踢出去,處于B點的物體就會受到你的力。而沒有良好柔韌性的人即使勉強踢到這個高度,也可能不會有力量的體現,這是因為他自身的柔韌性不好,韌帶長度不夠,關節活動范圍受限。如果通過進一步訓練,你可以踢到C點位置,此時你對于處于C點的物體仍可用踢來施加打擊力量。而柔韌性不好的人此時根本踢不到這個位置,更別提對處在這個位置的物體用踢來施加力量了。
再論筋長力量是否增長了。這里我認為練習柔韌的人與練習力量的人相比是不會有力量上的優勢的。但較于自身而言,筋長會體現出力量的變大。這里變大的力量不是絕對力量,而是一種相對力量。這個力量來源于哪里呢?如上幅圖示中的轉圈箭頭線,這就如我們手中提著一個系著球的線繩在面前掄著讓其畫立圓。球如果這時打到物體上,由于離心力的作用,會體現出小球比沿直線打出同樣速度和距離時力量要大得多。從下面圖示可以看出弓步直拳或其他直拳打法就是一種直線運動,如同a點到b點的運動一樣。
而踢腿圖示相當于以股骨大轉子處為中心點,在體側畫半個立圓。如果我們做里合腿、外擺腿這種動作,那就可近似認為腿踢出一周,而這種圓周動作就可體現出離心力,即人體質量和腳的力量不變,但運動路線和范圍增加了,體現出力量變大了。這里的力量變大實質是一種物理學中“功”的增加。做功的大小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距離的乘積。所以有人在提到某某打拳時,常常形容是“拳頭掄圓了”。這拳頭為什么要掄圓了?掄圓了為什么值得炫耀?因為做功增加,有離心力的作用,體現出力量大了,讓人以為更有勁兒了。
但可能有人會想,有些發力方法并沒有讓拳腳通過很長距離,力量是怎么體現出來的呢?如寸拳有力,距離雖短,但是在終端爆發力大。這有許多其他的發力技巧在里面,如開始是放松的,在要接觸到目標之前突然收緊,從腳的蹬地、腰的扭轉,肩催肘,肘催手,許多肌肉纖維同時作用,發出一個整勁兒。這里有很多講究,并不違反物理定律。
至于“筋長壽命會延長”的說法,筆者不能下定論,但是有許多醫學研究都認為這二者有些關聯。一個人天生筋長是否就會長壽,這非短時間數據所能體現,但如果說一個人通過后天的柔韌訓練使自己的壽命延長了,這倒是有一定科學性的。首先,一般而言,運動有益健康。而柔韌訓練只要按循序漸進的方法去訓練,對人就不會造成傷害。其次,在訓練過程中如果能按時、能堅持、能吃苦耐勞,這對培養良好的生活規律及人的意志品質極有助益。而良好的意志品質能讓人有內在的自信和平和心態,這種自信和平和心態有利于人的長壽。人在完成一些普通人做不到的動作時,自然會令其自豪和喜悅,這種心情一樣有利于長壽。再次,柔韌訓練是與其他健身方法相輔相成的。比如瑜伽,既練柔韌,又配合調息和冥想,可增進人的健康、延長人的壽命。比如武術,如果有良好的柔韌素質為你完成高難度動作做好了的準備,那就為達到更高的武功境界打下了基礎。而且人體是一個復雜縝密的整體,各系統間的良性作用在無形中就已相互影響。最后,筋長可有效地抵抗拘攣疾病。人到年老身高會變矮,有些人不光是直立上的縮短,還體現為水平方向的彎曲,如駝背、弓腰及其他體征。如果有良好的柔韌性,同等條件下人的筋就不會縮得那么嚴重。
通過以上論述,筆者的結論是筋長不一定就表示力量大、壽命長。但通過良好的柔韌訓練,抻長了韌帶,活展了關節,會表現出力量的相對增大,也一樣會表現出壽命的相對延長。
(編輯/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