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時秀,吳永勝,李 娟,孫越鴻(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1130)
種養結合高效利用發展循環農業
——崇州都市型現代循環農業探索與實踐
邱時秀,吳永勝,李娟,孫越鴻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1130)

近年來,四川省崇州市積極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建立以“專家大院”為平臺的科技服務體系,引進先進循環農業科研成果,按照循環農業的要求,積極發展種養結合的都市循環農業,初步形成了農業種養結合、立體復合型發展、農業副產物再利用等一大批循環型農業模式和技術體系,發展了一系列高端農業品牌,為崇州市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和推進農村資源的循環利用與現代農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1農業種養結合模式該模式是以沼氣為紐帶,利用食物鏈加環技術,將種植業、養殖業以及加工業聯系在一起,通過增加畜禽飼養、沼氣池厭氧發酵或生物處理廢棄物,將傳統的單一種植和高效飼養以及廢棄物綜合利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農業系統內做到能量多級利用,物質良性循環,達到高產、優質、高效、低耗的目的。主要有“種-養-沼-電-肥”“豬-沼-菜”“牛-沼-草-蚯蚓-肥”“雞-沼-肥-菜(果)”等模式。
崇州市某公司基地實行“種-養-沼-電-肥”模式,已建成生豬標準化養殖單元,修建沼氣發酵罐,配套沼氣儲存罐、沼渣及沼液沉淀池、調配池等存貯設施,安裝50千瓦沼氣發電機。整個基地的豬糞進入沼氣發酵罐,沼氣用于發電,沼液用于有機蔬菜種植,從而建立起畜禽養殖與有機蔬菜種植相結合的高效循環模式。現該公司已獲得有機農產品認證47個,向市場成功推出有機蔬菜產品100余個,填補了崇州市高端農產品空白。
1.2立體復合型發展模式該模式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單元上,把栽培作物和養殖動物在空間上進行合理組合,實現生產與布局的空間集聚和結構整合效應,是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耕地資源的有效途徑。
1.2.1以間作套種為內容的精細農業模式該模式根據稻田、旱地及田埂土壤、地貌特點,實行不同作物間作、混作和套作,形成農田、旱地復合種植或作物與水產、畜禽復合種養。在崇州十萬畝(1畝=667平方米,下同)稻香旅游環線上,集賢鄉采取“稻魚結合”綜合種養方式,所種植的水稻可不施或少施用化肥,不使用農藥,提升了稻米品質,而魚苗在田里自由生長,也不需要投放飼料。目前崇州市稻田養魚面積已經超過1萬畝。此外還有“稻蝦結合”、“稻蟹結合”、“稻鱉結合”和“稻鴨結合”模式。崇州市已將稻田綜合種養產品注冊成商標,并通過線上線下積極營銷,這種生態種養模式對農產品品牌建設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1.2.2立體互補型設施農業模式該模式是指充分利用溫室、大棚等設施的光溫優勢,采用一定工程技術措施,按照空間梯次分布進行立體布局,形成有效組合的優勢互補和資源高效利用的立體栽培農業模式。
1.3農業副產物再利用型發展模式該模式是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副產物通過加工處理變為可用資源加以利用,實現農業副產物資源化,從而消解其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破壞,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崇州市依托區內食用菌種植場(戶),收集秸稈作為栽培基質原料,降解、轉化、充分利用秸稈。將牛糞、秸稈等副產物作為生產食用菌的基質材料,廢棄菌包與稻殼、鋸木、生物菌組成肉鴨養殖的微生物墊料,鴨糞在微生物墊料中得到有效分解處理,從而有效地解決了肉鴨養殖最為頭疼的糞污難題,墊料在經長期利用后可作為肥料施用于大田作物種植,從而延伸了農業生態產業鏈,實現了“農業副產物-食用菌-菌糠-微生物墊料-動物養殖-肥料-大田作物”的多級利用和良性循環。
1.4休閑觀光型發展模式該模式注重根據不同物種的特點,布局結構合理、內涵豐富、環境優美的立體結構。拓展了農業功能,使其進一步向低碳、生態保障、觀光旅游和文化傳承的功能延伸。
崇州市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展“雞-蚓-果-草”模式,基地實行果樹(蘋果柚)下種草和放養蛋雞,雞糞用于養殖蚯蚓、蚯蚓用于養雞、蚓糞用于種植水果(蔬菜),建立起“雞-蚓-果-草”循環模式,有力地促進了種植養殖的良性循環,帶動了品牌農業的發展。隨著低碳技術的發展,休閑觀光型循環農業模式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推進種養互動,促進農牧結合,是當今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崇州市種養結合循環建設的主要經驗是堅持四個“緊密結合”。
2.1堅持與種植業緊密結合,構建種養相互依存的產業循環鏈種植業和養殖業在生態上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兩大產業,因此在農業生產上,尤其是在農業生產規劃布局設計上,必須考慮兩個產業的合理搭配和緊密結合,才能促進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在種植業和養殖業結合方式上可采取企業園區內部封閉運行的“點循環”,或采取種植業主與養殖業主合作,實現區域配套、循環共生的“面循環”,也可面對市場將畜禽糞便生產為有機肥進行銷售,實現生態“大循環”。
2.2堅持與科技緊密結合,實現種養良性高效循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種植業和養殖業基地建設工作中,崇州市高度重視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緊緊依靠崇州市農業專家大院,實施干濕、雨污“兩分離”,建設干糞堆積池、沼氣池和沼液儲存池“三配套”設施,集成引進川內科研院校的先進技術推進種養結合循環工作的進行,實現了種植業和養殖業的良性高效循環。
2.3堅持與發展品牌緊密結合,提高種養結合循環效益在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建設工作中,崇州市高度重視品牌建設,把品牌建設與種養循環有機結合起來,認真開展三品認證、認養農業、生態農業等品牌農業發展工作,在富民蔬菜合作社實現有機認證11個,無公害認證3個。
2.4堅持與土地股份合作社緊密結合,推進種養規范發展在種養循環基地建設工作中,崇州市堅持把種養結合循環基地與土地股份合作社緊密結合,按照“土地股份合作社+養殖合作社+生態種植基地”發展模式,把養殖場建設選址與土地合作社的組建緊密結合起來,嚴格與土地合作社的種植業相配套,實現了種養結合循環利用,推進了種養規范發展。■
中圖分類號:S811.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8964(2016)06-0016-02
收稿日期:2016-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