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德國特約記者 李珍 青木 ●路鋒 陳一 ●本報記者 郭媛丹
日本2016版《防衛白皮書》“滿篇充斥著對中國軍隊的惡意,對中國與鄰國關系的挑撥,和對國際社會的欺騙”,中國國防部2日用措辭強硬的談話回擊日方,并表示已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該防衛白皮書當天在日本內閣會議上獲得通過,它的最大特點是“加大了對中國的批判調門”,指責中國“試圖憑借力量改變現狀,繼續采取堪稱高壓式的做法”。通過近幾年不斷加碼的批判調門,即使沒有明言中國是日本的敵人,但實際上日本的《防衛白皮書》已經通過各種方式論證了中國是日本最大的、也是必須要最慎重應對的威脅。與日方高層時不時變換的對華調門不同,《防衛白皮書》是正式出臺的文件,它代表著日本政府的立場。德國新聞電視臺2日評論說,《防衛白皮書》展示新的強硬態度,日本與中國的關系處于新的冷凍期。
對華“更強烈的公開批判”
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在2日上午的內閣會議上匯報了2016年版《防衛白皮書》,并獲得批準。據日本共同社報道,該白皮書對在東海和南海活動迅速擴大的中國軍事動向表示“強烈關切”,并強調朝鮮核與導彈開發是“對國際社會安全的重大且迫切威脅”。
新版白皮書的最大特點是,相比于2015年版對周邊安全威脅提高了批判的調門。關于中國的海洋活動,白皮書明確批評中國“憑借力量改變現狀,繼續采取高壓式的做法”,并明確指出中國“在南海推進軍事基地化”,是“切實推進既成事實化等,毫不妥協地單方面主張的姿態”。并列舉了中國海軍艦船在尖閣諸島(釣魚島)海域的航行行動,以及去年航空自衛隊軍機“創紀錄次數”地起飛攔截中國軍機(全年571次,為2001年以來最多)。而關于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安保相關法案,白皮書特別用一章進行詳細闡述,強調該法“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獲得國際上廣泛認可和積極評價”,具有高度的必要性和合憲性。
在越來越嚴峻的遠東安全環境下,“中國加強軍隊建設”成為日本年度《防衛白皮書》的一個主要關注點,美國《星條旗報》報道說,白皮書強調,來自中國的威脅越來越大。白皮書用于描述中國的文字比該地區的其他大國都多,比如朝鮮和俄羅斯。白皮書還指出中國的國防開支從1989年以來每年一直以創紀錄的兩位數字迅速增長,“中國當前正在進行軍隊改革,一些人認為這是該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最近軍隊改革正快速推進。”
《產經新聞》評論稱:由于中國和朝鮮軍事行動的活躍化,今年白皮書關于兩國的篇幅從去年的38頁增加到48頁。其中對于中國的動向尤其表示“高度關注和警惕”,表現出的危機感非常鮮明。白皮書特別強調中國在南海搞“軍事基地化”,列舉了各種細節,并對其方向性表示“嚴重擔憂”。而由于中國海洋活動的整體活躍化,在與中國持續對峙的東海方面,日本也表現出警戒等級上升的姿態。
中國、朝鮮是日本防衛白皮書中常見的主角,日本《每日新聞》2日報道說,白皮書對于中國和朝鮮還是采取了不同的定位。前者因為不斷強化海洋軍事力量,進出海洋,而被認為在未來方向上將成為緊張和威脅的來源;后者則因頻繁試射導彈而被認為是當前的迫切威脅。關于中國的行動,政府認識到應當加強(對中國的)批判,加強與國際社會合作,以法律支配的原則予以應對。
“今年的《防衛白皮書》對中國進行更強烈的公開批判,這表明政府已經更為明確地將中國作為安全上擔憂和戒備的對象”,日本TBS電視臺2日評論稱,對中國的批判力度增強,表明日中關系依然在安全上無法達成相互信任,目前尚處于平靜的兩國關系,將來或因安全上的突發事件而再生波瀾。
日本防備中國的動作不少。據《琉球新報》2日報道,為應對“海洋活動擴大的中國”,白皮書以專欄形式首次公開強調要“增強西南地區防御態勢”,處于“潛在沖突區域附近”的沖繩被賦予更高的意義,被認為具有“地理上的優勢”,將進一步加強軍事部署。新版白皮書明確表示,將以防衛釣魚島為目標在與那國島設置“沿岸警備隊”,以強化沖繩和東海海域空中防御為考慮,新編航空自衛隊第9航空團,乃至在沖繩先島群島部署陸上自衛隊等。
中國社科院日本所學者盧昊2日告訴《環球時報》,日本新的《防衛白皮書》有所“出新”,進一步增加涉華安全篇幅,加強對華批判公開化和針對性,在回避直接“指敵”的前提下實際上已將中國定位為安全威脅來源,而且在南海問題上擺出“視情況而隨時介入”的姿態。在以上“出新”的背后,則是日本近年來一以貫之地渲染擴散所謂“中國威脅論”的邏輯,即中國的軍事力量建設“不透明”,中國的海洋活動“富于進攻性而無視法制”,中國在對外安全戰略上“憑借力量與強權”“奉行強加于人的單邊主義”,這些邏輯日本已經來回說了很多年,既沒有根據也毫無新意。
日為何渲染“中國威脅”
從歷史上看,日本的《防衛白皮書》從來就不是客觀的國防形勢和政策分析,而是帶有明顯主觀性目標的政策工具。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從1970年開始,日本每年都出臺《防衛白皮書》。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白皮書主要將朝鮮作為“威脅日本安全的因素”,但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暗示中國是日本周邊“不透明和不穩定的因素”。從2011年開始,白皮書逐漸將中國作為主要批判對象,那年中日因釣魚島問題關系變得緊張對立。2012年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自此每年的《防衛白皮書》都會指責中國在東海的海洋活動;在2015年,日本的白皮書又開始增加對中國南海活動的指責。
日本一位資深媒體人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安倍上臺后,白皮書將日本的周邊安保環境說得十分嚴峻,好像眼看朝鮮和中國就要發動攻擊一樣。但事實上這么多年來真正威脅到日本國民生命安全的只有兩件事:IS綁架殺害2名日本公民,日本駐孟加拉國技術人員遇恐怖襲擊。但是這兩件事在白皮書中只是輕微帶過,重點卻放在中國南海、東海活動上。這就表明了安倍政府的想法,他們想遏制中國,才會努力強調和批判中國的海洋活動,并讓修憲解禁集體自衛權順理成章。
8月2日下午,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就日本發表2016年版《防衛白皮書》發表談話,吳謙稱,中國軍隊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并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
在談話中吳謙針對《防衛白皮書》中提及的南海,東海問題以及中國的國防和軍隊建設進行了針對性回應。
吳謙說,在南海問題上,日方極盡挑撥離間之能事,妄圖把南海的水攪渾,想渾水摸魚,從中漁利。“我們必須正告日方,南海的航行自由本來就沒有問題,要說問題,反倒是日本等域外國家插手南海問題,破壞了地區的和平和穩定。日方妄稱中方依靠實力改變現狀,我倒是想問,日本政府一意孤行非法‘購島叫不叫改變現狀?日本自衛隊加強西南方向軍力部署叫不叫改變現狀?日方通過新安保法案解禁集體自衛權叫不叫改變現狀?”
吳謙說,日方的所作所為,根本目的是為其大幅調整軍事安全政策、大力擴充軍備、甚至修改和平憲法制造借口,這種動向值得國際社會高度關注與警惕。
日本扭曲的對華安全觀
除了渲染中國和朝鮮的威脅,日本《防衛白皮書》還提到與俄羅斯和韓國的領土爭端,這樣一來,日本幾乎與所有鄰國都有麻煩。據韓聯社報道,韓國政府2日召見日本駐韓外交官,就日本政府連續12年在白皮書中宣稱對獨島擁有主權表示強烈抗議。
其實,通過新的《防衛白皮書》只是2日內閣會議的一項內容。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當天的內閣會議批準了一項28萬億日元(約合2740億美元)的刺激計劃,這項計劃是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日本規模最大的經濟刺激計劃之一,是安倍晉三為提振日本低迷經濟重新煥發生機再次做出的努力。不過,這則消息受到的關注度比不上《防衛白皮書》。“憲法修正案比安倍經濟學重要”,德國《商報》2日說,安倍晉三正走在憲法修正案的路上,憲法的修改花費日本政府大量的政治能量。
德國《時代周報》稱,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一直是一個非常和平的國家,但現在調整安全政策,讓許多人質疑。實際上,日本自1990年以來,一直在改變安全政策,比如對“反恐戰爭”的支持等。日本長期以來也一直是世界上軍費開支最高的國家之一。現在,安倍喜歡談論對世界和平的“積極貢獻”,但日本國內的大規模抗議活動表明,政府并沒有獲得國民的信任。
如果把日本的《防衛白皮書》放在安保政策變化這一背景下考察,我們就會看到日本選擇與中國對抗的邏輯。很多分析人士認為,在扭曲的對華安全觀影響下,現在的《防衛白皮書》已經脫離真實的安全形勢和理性的安全政策,其目的之一就是對內強化所謂“周邊威脅”認知,渲染危機感,為安全政策蛻變進行輿論鋪墊和思想“洗腦”。
盧昊表示,從日本《防衛白皮書》的內容和所反映的心態看,日本對華安全心態基本上是零和競爭性的。而從日本介入南海,利用“戰略外交”“安保外交”拉攏構造對華包圍網的角度看,日本并未打算與中國一起形成積極合力,穩定雙邊關系。現在困擾中日關系已經不是個別性的利益矛盾,而是整體的戰略心態問題。日本的戰略心態決定了其對華政策的關鍵詞將繼續是防范、針對與施壓,中日關系已經進入戰略博弈與競爭為主的基本軌道。▲
環球時報2016-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