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亞會
俑,也叫偶人,是中國古代喪葬習俗中使用極普遍的一種隨葬明器。其最早來源于我國奴隸制時期的人殉制度,而到了封建社會,用人物俑隨葬逐漸代替了殘酷野蠻的殉人儀式,體現了社會正逐步進入文明時代,使用人偶陪葬也由貴族階層擴展到一般財力殷實的地主階層中。從現有資料看,幾乎每個朝代都有過關于俑的隨葬。俑按照制作材料可分為陶俑、木俑、石俑、銅俑等,其中以陶俑居多;按照用途可分為儀仗俑、兵馬俑、鎮墓俑、生肖俑、伎樂俑等。我國目前已知聞名全國的俑的出土有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徐州獅子山兵馬俑、成陽楊家灣兵馬俑等殉葬。而樂俑發現最早的當為成都天回山出土的東漢擊鼓說唱俑,該俑以灰陶作胎,手塑成型,左臂挾鼓,右手舉槌作擊鼓狀,正忘情地進行說唱表演,其手舞足蹈的形態,眉飛色舞的表情,反映了東漢時期高超的陶塑藝術水平(圖1)。
陜西省扶風縣博物館收藏有一組明代青銅伎樂俑,共10件。她們如一支古代女子樂隊,形態各異,生動自然,手執簫、笙、笛、鼓、琴等樂器,神態端莊安詳,衣著線條流暢,仿佛鼓瑟再起,笙簫裊裊,正在演奏美妙的音律,再現古樂之神韻,也使我們不覺陶醉于優美的旋律想要走進她們之中。
持盤獻桃俑(圖1) 高20.7厘米,重1.1千克。俑頭挽高發髻,髻上有簪,雙耳有墜飾。上身著云紋披肩,披肩下著緊身衣。下身著長裙,腰束帶,雙手向左持盛放壽桃的獻盤,作供奉狀,身體前傾,立于飾卷云紋、四面有鏤空束腰方座上。
持盤獻佛手俑(圖2) 高20.8厘米,重1.05千克。俑頭挽高發髻,髻上有簪,雙耳有墜飾。上身著云紋披肩,披肩下著緊身衣。下身著長裙,腰束帶,兩飄帶由雙肩自然飄垂于膝下,雙手向右持盛放佛手的獻盤,作供奉狀,身體前傾,立于飾卷云紋、四面鏤空的束腰方座上。
吹簫俑(圖3) 高20.7厘米,重1.1千克。俑頭挽高髻,髻上有簪花,雙耳有墜飾。上身著云紋披肩,披肩下著緊身衣。下身著長裙,腰束帶,兩飄帶由雙肩婉轉飄垂于足下,中間有飄帶系成蝴蝶形狀,雙手執簫怍吹奏狀,身體前傾,立于飾卷云紋、四面鏤空的束腰臺座上。
吹笙俑(圖4) 高20.8厘米,重1.05千克。俑頭挽高髻,髻上有簪花,雙耳有墜飾。上身著云紋披肩。下身著長裙,腰束帶,飄帶從肩部挽人臂間及腰間自然飄垂于腳下。兩手腕稍向左部、向上并列合捧笙于胸前作吹奏狀,上身前傾,立于飾卷云紋、四面鏤空的束腰臺座上。
吹笛俑(圖5) 高20.8厘米,重1.05千克。俑頭挽高髻,髻上有簪花,雙耳有墜飾。上身著云紋披肩。下身著長裙,腰束帶,飄帶自雙肩挽入臂間及腰間自然飄垂于腳下,雙臂彎曲,手上持笛子作吹奏狀,身體前傾,立于飾卷云紋、四面鏤空的束腰臺座上。
彈琴俑(圖6) 高20.8厘米,重1.05千克。俑頭挽高髻,髻上有簪,雙耳有墜飾。側身而立。上身著云紋披肩。下身著長裙,腰束帶,飄帶由雙肩繞于腦后自然飄于腳旁,并有飄帶系成蝴蝶結式垂于裙邊,雙手抱琴作彈奏狀,站立于飾卷云紋、四面鏤空的束腰臺座上。
琵琶俑(圖7) 高21厘米,重1.25千克。俑頭挽高髻,髻上插簪,雙耳有飾墜,面帶笑容。上身著云紋披肩。下身著長裙,腰束帶,兩飄帶從雙肩繞于臂間自然飄垂于足下。她的姿態充滿動感,懷抱琵琶,左手揚起扶著琵琶柄端,右手撫弦,好似有悠揚樂音正從手中流瀉而出。上身前傾,站立于飾卷云紋、四面鏤空束腰臺座上。
擊鼓俑(圖8) 高20.8厘米,重1.05千克。俑頭挽高髻,髻上有簪,雙耳有墜飾。上身著云紋披肩。下身著長裙,腰束帶,兩飄帶由雙肩自然飄垂于足下,腰間有飄帶系成蝴蝶形狀自然飄于裙上。左手持鼓,右手持槌,作敲擊狀,上身前傾,站于飾卷云紋、四面有鏤空束腰臺座上。
擊鈸俑(圖9) 通高20.5厘米,重1.05千克。俑頭挽高髻,髻上插有簪花,雙耳有墜飾。上身著云紋披肩。下身著長裙,腰束帶,兩飄帶由雙肩自然飄垂于足下,兩臂前屈等高,雙手持鈸,作合擊狀。上身前傾,站于飾卷云紋、四面鏤空的束腰臺座上。
敲鑼俑(圖10) 高20.8厘米,重1.1千克。俑頭挽高髻,髻上有簪花,雙耳有墜飾。上身著云紋披肩。下身著長裙,腰束帶,一細帶系成蝴蝶結式垂于膝前,兩飄帶由雙肩自然飄垂于足下。左手持鑼,右手執槌,作敲擊狀,上身前傾,站于飾卷云紋、四面鏤空的束腰臺座上。
這批伎樂俑造型生動,面容神態刻劃栩栩如生,服飾花紋都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讓人仿佛看到絲竹齊鳴、輕歌曼妙的快樂場景。結合俑所端獻的壽桃、佛手等暗示長壽寓意看,應該是表現墓主人在壽慶之日宴樂賓朋的場景。在同一時期全國各地的墓葬中也曾出土過此造型的伎樂俑,如在西安市南郊明代上洛縣主墓中就曾發現有彩繪木俑;上世紀60年代在河南洛陽老城北勞磚廠明代墓葬中,收集到的16件陶俑中就發現存在陶樂俑陪葬的情況;在江西南城明益莊王墓出土的人物俑中除了騎馬俑外還有吹號俑(嗩吶)、敲鑼俑、擊鼓俑、吹笛俑等,結合墓葬的形制和墓主的身份來看,這些陪葬伎樂俑的墓主大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而青銅質的明器,說明墓主的社會地位更高。陜西扶風縣博物館館藏的這批伎樂俑原出土地不詳,但可推測也應屬于墓葬出土,所表現的祝壽場面,展示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伎樂俑作為隨葬明器的一種,不僅充分顯示出墓主人生前奢華的生活場景,而且體現出當時社會中資財殷實的地主官僚階層使用樂伎的社會風氣。墓葬中使用陪葬樂人俑是對商周時期貴族鐘鳴鼎食生活的繼承和延續,同時從其衣紋簡潔、裙袂飄飄的動感效果上看,當時的工藝技術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為明代青銅人物造像中的上乘之作,對研究明代青銅鑄造工藝、服飾文化、音樂舞蹈及民俗風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及價值。
(責編: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