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山漫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湖北武漢 430074
反饋與人際交流的可持續性
吳山漫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本文在前人提出的人類傳播模式基礎上,探討反饋在人際交流中的地位、作用、影響及對人際交流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分別探討在面對面的場景與虛擬場景中反饋效果與人際傳播可持續交流之間的互動關系。闡述反饋效果的高低對人際傳播交流過程的不可或缺,并提出幾種增進傳播效果,推動人際交流可持續發展的緩解性建議研究假設。
反饋;效果;互動;可持續性
拉斯韋爾在1948年首次提出傳播過程的5W基本要素之間的結構關系和運行過程。德弗勒模式突出傳播的雙向性。當我們在公眾場合從身邊迎面走來一個之前不認識的人,他(或她)在自言自語,我們要么各行其道,要么會把注意力集中到這個自言自語的陌生人身上。盡管沒有和陌生人進行直接的交流,但是這種各行其道的肢體行為所表現出的不關心的態度就是對陌生人的一種反饋,如果你當時的反應是把注意力聚焦到這個自言自語的人身上,你也可能有很多種不同的心情,驚訝、恐懼、鄙視、討厭、好奇、心動等,盡管不用和陌生人直接講話,這些非語言符號的透露也是對你見到的人、事物或現象的一種反饋。
陌生人發現你在關注他時,他也有意無意的跟你面面相覷,也有可能直接主動跟你搭訕或者說話,這是他對你的反饋所作出的反饋。當你接收到他的這些反應時,你又會因為他的這次反饋根據你自己理解的意義判斷出他所表達的態度和情感,再次作出反應、給出反饋,如此循環就形成了人際傳播中反饋的循環。這種循環的反饋會影響人際交流關系發展方向。
“在場”一定是有“場”的存在,這個“場”就是人際傳播中的面對面。傳播中那些屬于內容的訊息和屬于關系的訊息才能相互呼應而成為一個整體,進而這個面對面的關系傳播才名副其實[1]。交流的介質主要是聲波,聲波的語音大小、語速快慢、語調高低各有不同,傳播者的動作、姿態、眼神等非語言符號。
美國傳播學家艾特·梅拉比安提出公式:信息的全部表達=7%的語調+38%的聲音+55%的表情[5]。反饋的效果和質量也都是有聲音、語氣、語調、表情等元素共同組成的,而反饋效果就會直接影響到人際交流雙方能否進行可持續的發展。
當下聊天途徑QQ、微信、微博、人人、各種Email以及較早一點的網上聊天室都是互聯網爆炸時代的產兒。這些途徑的出現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創造了一個更加開放,更加活躍的環境場所。
當雙方接收到對方的符號,根據自己的個人認知來判定其傳達的意義和與傳播者較接近的心情或態度,進而用雙方都能夠接受或者更為相近似的表達方法反饋給傳播者時,二者所建立起來的關系有待發展。當二者在虛擬環境中能夠和諧的交流,了解到對方要表達的意義和情感傾與自己能夠產生共鳴時,二人甚至可能會將虛擬環境中的網絡關系發展成為現實中的人際關系并不斷得到良好的溝通和發展。相反,比較糟糕的情況就是二者對同樣的文字或表情符號在共通空間上有譯碼和解碼的偏差。在網絡聊天中,“擁抱”的表情符號可能表示對對方的愛慕之心,也可能表示對對方的友好,更可能單純的表示傳播者感覺天氣很冷需要對方給予溫暖,但不同的人就會對同一個“擁抱”表情有不同的個人解釋,當傳播者用習慣性的用“擁抱”表情表示對朋友一種友好的打招呼的方式,受傳者又根據自己生活把“擁抱”理解為愛慕意義的習慣理解時,這就造成了二人在符號意義上理解的誤差,而這種誤差則會導致二人之間關系的誤解和尷尬。
“刻板印象”“沉默的螺旋”等效應無意識的影響受傳者對傳播者二者在交流中作出主觀的反饋,甚至為了隨大眾而不敢發表自己的看法、不敢表達自己的情感,因而隨之對其也就會做出隨大流的反饋。
積極的反饋能發現越來越多的共同價值觀、興趣和情感偏好。消極的反饋會惡化二者交流,最終將導致人際交流中傳播終端理解意義和情感上越來越大的偏差,使得關系崩潰瓦解。這將導致雙方人際交流中理解意義和態度上的“剪刀差”,最終將會造成交流的停滯甚至最后互相反感。
由此,提出幾點建議假設來增進人際交流中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和諧程度:
1)換位思考。換位思考就是傳播雙方在準備或者開始進行交流時,需要根據對方的社會角色和個人人生經和情感性格來決定說什么內容。美國人的開會習慣都比較偏向于即興發揮;而日本人開會更偏向于根據會前了解到的與會人員的個人情況來斟酌開會的內容和傳達方式。如果把整個美利堅民族和大和民族比擬成兩個不同習慣的個體,美國人和日本人在共同參加某個會議時都應該互相先了解對方的大致個人習慣背景,并在會中對對方的不同意見和看法求同存異,調整自己的態度,
G2
A
1674-6708(2016)166-0007-02
吳山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