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俞靈琦
締造法律新聞數據橋梁
文 俞靈琦

在依法治國理念被不斷強化的當下,委托人和律師之間的隔閡反而越來越大,對于委托人來說,法律界高高在上的門檻讓他們不知該如何挑選律師,心存疑慮的同時也變得寸步難行;而對于律師們來說,高額的推廣成本和不斷變化的市場讓他們感到十分下手,當委托人和律師都不愿意向前邁開腳步的時候,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矛盾就成為了彼此之間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針對這一現象,致力于締造法律新聞數據橋梁的“律新社”便應運而生了。
作為全國首家專業法律媒體人創立的法律服務業互聯網媒體,“律新社”將打造法律人的新聞數據庫作為第一使命,為了摒除法律界的“信息不對稱”這一問題,律新社從傳遞行業信息、互聯網法律服務探索、法律人的數據歸類梳理上展開了多個層面的工作。
在采訪中,律新社的CEO王鳳梅女士向記者介紹道:“行業觀察”是中國第一個法律觀察欄目,在律法被不斷完善的當下,“依法行政、依法治企”已成為一個逐步推進并且一定強化的趨勢,而當社會治理趨于法治化時,傳遞法律新聞的聲音卻鮮有耳聞,無論是律師、檢察官、委托人都處在這個信息、交錯無從篩選的時代,對于法制新聞的需求已經在潛移默化中快速增加,而行業觀察正是給予法律人和委托人最想要的資訊,為人們傳遞法律元素的新聞解讀,借此連接法律人和需要他們的人,將法律界的動態和變化清晰完整地呈現出來。
隨著這次互聯網+元素融合發展的浪潮,法律服務行業正以產業的方式在聚集,王鳳梅非常關注互聯網法律服務的進程,她認為互聯網對于法律業內所存在諸多問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面對法學教育的創新,法律服務業互聯網化,法律服務的標準化問題等等,律新社通過對法律服務機構和平臺記錄評價等方式,來為企業和平臺來搭建信息橋梁,讓許多業內人士能少走彎路,避免出現相同的錯誤,從而促進法律職業共同體建設,連接法律人和需要他們的人。用更便捷更靈活的方式來傳播法律資訊,真正構建法治信仰,推動中國法治文明建設,融入國際規則潮流。
關于數據的梳理和歸類,律新社會要求法律人提供更多信息,諸如提供照片和個人介紹等,以至于能在許多報道中,看到的不僅是律師在解答社會熱點,而是能看到更多關于這個律師的背景與特長,使律師體現得更為專業化。
目前律新社正通過微信號、公司主頁、微博、廣播平臺等多種方式,不斷激發行業內的活力,同時為法律人打造兼具專業化和全面化的新聞數據庫。
在市場上有許多提供法律服務的企業,但是這些企業的經營模式難以形成閉環,使得企業生存和發展變得極為困難,而律新社作為法制新聞的媒體方,目前的盈利方式主要還是源自廣告,不過律新社計劃著將來為法律人推出專業的品牌塑造中心,通過基礎數據建設和視頻名片等多種形式,為法律人建立良好的形象。同時也將每個律師的專業性,針對特色體現出來,讓委托人能夠更一目了然的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律師。
對于律新社而言,未來的藍圖是宏偉且包羅萬象的,但是目前最為重要的事就是專注于法律人的新聞數據庫建設,為法律人和機構設立新聞檔案,使它更為精確化,更為全面化,更便于用戶查詢和了解相關信息;此外,律新社還打算進一步降低法律服務的門檻,為家庭和機構訂制一份專屬的“法律服務包”,讓法律服務真正走進千家萬戶;配合一系列的法律公益活動,讓法律真正意義上的親民惠民。
其實與許多創業企業一樣,律新社在創立和建設運營的過程中,也布滿了荊棘和坎坷,技術上的短板導致在互聯網和移動端上受到重重阻礙;而在招賢納士方面,更陷入了符合需求的人才難找的境地,在當今社會,想要找到既擁有法律知識,又懂得媒體撰寫的人實在太少。基于此律,新社只能選擇自己慢慢培養員工,此外在公司的管理、融資、流程和優先級等等方面都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和難題。雖然接受到許多意見和方案,但是難以選出哪條意見和方案是真正適合律新社的,在采訪中,王鳳梅一直用“小馬過橋”來形容當時的處境,這實際上也是每個創客都會遇到最現實的問題。不過這些難題和挫折都沒有阻礙律新社想要為法律人打造最完善新聞數據庫的愿景——技術短板慢慢補足,人才慢慢培養,流程和管理依次磨合,忙中抽空參加一些講座……律新社正一步一個腳印前行著,在為更多的創業者和新媒體人樹立了務實創新姿態的同時,也為法制新聞界播下曙光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