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凱
創業不息,學習不止
文 楊凱

“在創業這條路上,我還算是一個小學生。”盡管陳強很謙虛地說過這句話,但是不得不承認身為鴕鳥電臺創始人——憑借在上海新媒體創投圈的活躍度,在業內已經小有名氣。他說自己有將近一百個微信群,一部手機已經瀕臨癱瘓,所以又買了一部手機。他在這個圈里有一個江湖名稱“陳鄉長”,至于為什么叫鄉長,他說:“我本名陳強,這個名字太大眾,名字太‘土’,在新浪微博以‘陳鄉長’認證后就一直用這個江湖名稱了。”
鴕鳥電臺這個事業,對于陳強而言是順勢而為的。剛畢業之后,他就在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工作,陳強說這是他人生經歷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家專注于推動大學生進行科技創業的非營利性公募基金會給他帶來了很多的成長機會。在基金會任職的五年時間里,他每天與大學生創業者交流,經他手了解的創業項目超過1000個。“早年,我曾在那家基金會里負責新媒體和創業者俱樂部,所以對這個行業很熟悉,也積累了一些人脈資源。”很多早期創業投資的項目在其初期時,陳強就有接觸,比如餓了么、開心農場、59store從籍籍無名到大紅大紫,陳強就以大學生基金會的身份與之相伴成長了。
為什么做鴕鳥電臺?2014年的時候,陳強發現上海的早期創業團隊更加需要媒體曝光的,而很多科技創業媒體并沒有將關注度放在這些早期項目上,正因為上海當時還沒有一家專業的為創業者服務的媒體,所以陳強決定“下海”創辦一家。

鴕鳥電臺創始人 陳強
為什么叫鴕鳥電臺?很多人很奇怪,覺得鴕鳥把頭埋在土里,是一個躲避現實的動物。但陳強不這么認為,他說,有時候發覺有思想的人都很寂寞,他在做了一些調查之后發覺,鴕鳥根本不會把頭埋在土里,而鴕鳥是所有鳥類中少數不會飛的,但卻是所有鳥類中跑得最快的,因此陳強也希望鴕鳥電臺能做最腳踏實地,且跑得最快的機構。談及此處,陳強笑言:“我一直是這么謙虛的一個人。”

如今,陳強的鴕鳥電臺團隊仍在招人,“上海的創業者太多,我們報道不過來”。鴕鳥招聘的崗位也跟傳統媒體不一樣:新媒體運營、聽故事講故事專員、社群運營管理。招聘的要求同傳統媒體更是千差萬別,像新媒體運營就要求:“必須87后”以及“非知名高校”;而聽故事講故事專員的職責,則是“跟創業者聊,聽創業者聊,聊出花來”;對社群運營管理的要求更是:“每天刷微信超過3個小時”、“微信建群達人,超過100個微信群者優先”、“微信朋友圈超過1000好友及以上”……從崗位設置中可以看出鴕鳥電臺新媒體的“新”。
“我們跟傳統媒體的思路不一樣,我們的宣傳都是免費的,我們不在意有沒有廣告投放,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聚攏更多的創業者,然后把企業和資本對接,最終促成投資。而這塊,是有盈利空間的。”陳強說。
鴕鳥電臺現在做的怎么樣?陳強則是相信市場的眼光,而大眾的反饋是這樣的:好評如潮。他分享了一些數據,截止到2016年4月,鴕鳥電臺上線后傳播報道了國內500多家優秀的創業公司,編譯國外創業公司超過700家,獨家融資發布超過100家。自有自媒體粉絲數量超過20萬,并入駐國內一線新聞聚合平臺,覆蓋國內一線主流的創業投資人群,平臺獲得接力天使、起點創投、七海資本等機構的兩輪投資。
到目前為止,鴕鳥電臺已經積累了包括創業企業、園區孵化器、創業服務組織等在內的200多家合作機構,其中包括幾十家投資機構,未來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比如已經上線的鴕鳥數據,共收錄超過10000家國內優秀創業公司,陳強說,假設給他一年時間,這個數值能擴大10倍之多,幫助更多早期創業者和早期創業投資人從多維度地去分析行業、趨勢,并將這些數據免費提供出來。
談到上海的創業環境,陳強認為雖然上海拿到融資的企業數目沒有北京多。但上海的創業企業更加務實,也能夠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良性成長。同時,他建議創業者、投資人合力,更好地利用上海所有的人才和資金資源,創建創業集群。陳強也說出了他未來的目標:打造上海第一創業媒體,關注國內外早期創業投資,以“內容+數據+社群”的方式,全方位聚集國內外創業者,努力搭建創業生態圈。
那么在陳強的心目中創新又是什么模樣?他坦言,盡管接觸過無數的早期項目,各式各樣商業模式的創新創業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但是他仍舊堅持“硬”科技的創新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比如將人類從地球搬到火星,再比如在腦科學領域的突破等等。
在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作為媒體人該如何適應時代的變化?陳強認為,可能對于一個不熟悉的領域,媒體人無法具有面面俱到的知識儲備,但學習的能力、快速的反應將決定一個新媒體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