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施玉華
上海科技服務業推進舉措的研究
文 施玉華
科技服務業是在當今產業不斷細化分工和產業不斷融合生長的趨勢下所形成的新產業分類,是為科技創新提供服務的產業,通過各種方式貫穿于科技知識的創造、轉化、產業化的全過程,并以技術和知識向社會提供服務。在上海市政府的指導下,上海市已基本形成了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科技服務業體系。面對上海現代服務業發展需要,以及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需求,上海市科技服務業的發展在面臨機遇的同時,又表現出了緊迫性和形勢賦予的變革性和挑戰性。
學界和各地政府對于“科技服務業”有不同的認識,一般分為兩種維度:一是以科技為基礎和工具為經濟社會提供相應服務的服務業;二是為科技創新提供服務的服務業。本文所研究的科技服務業主要是指為企業從技術研發、專利服務、中試孵化、成果轉化、產業化過程中所需要的技術、資本、人才、政策等提供服務的相關機構。科技服務業具有高成長性、高附加值、知識密集等特點。科技服務業的相關機構主要包括:研究開發服務機構、科研設計服務機構、生產力促進服務機構、科技信息培訓服務機構、科技創業孵化服務機構、技術交易服務機構、科技投融資服務機構、科技咨詢服務機構、科技測試服務機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技術推廣服務機構等。
根據提供服務的機構性質不同,科技服務業可以分為三大類:政府平臺類,主要指政府投資成立或政府部分職能延伸的機構;專業化服務機構,在某行業領域開展縱深涉入和全方位服務的新型機構;市場化機構,指面對市場需求,運作機制和盈利模式都依靠市場的機構。
而根據功能不同,科技服務業也可分為以下幾類:企業孵化器類,包括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專業技術型孵化器、科技園等;技術研發類,包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開發與推廣中心等;信息咨詢類,包括信息與情報中心、咨詢評估與論證機構、技術論壇與交流等;交易市場類,包括技術市場平臺、產權代理機構、人才流動與科技條件市場等;科技支持類,包括知識產權保護等法律服務中心、項目融資服務機構、政策與管理機構等。
完善的法律法規促進科技服務業的健康發展
西方國家始終重視科技服務業法規建設,其中美國是法規建設最好的國家,1980年《貝爾-多爾法案》規定大學、非營利機構和小企業對在聯邦政府經費支持下進行的發明擁有所有權。1980年的《史蒂森-威德勒技術創新方法》明確了聯邦政府有關部門和機構及其下屬的聯邦實驗室技術轉讓職責。1982年的《小企業創新研究法》規定對所有R&D經費超過1 億美元的部門,要抽取1.25%的經費用于資助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1986年的《聯邦技術轉讓法》規定科研人員可以從職務發明專利的技術轉讓收入進行提成。1988年的《綜合貿易與競爭法》強調加強技術轉讓,并由此成立了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建立區域制造技術轉讓中心。1995年的《國家技術轉讓與促進法》,1997年的《聯邦技術轉讓商業化法》,2000年的《技術轉讓商業化法》成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法規。
完善的科技服務體系和良好的運作模式
日本主要是通過“產、官、學、研”緊密聯合方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日本政府通過立法和經濟援助等方式引導企業和大學開展合作,以“重點化”戰略有效推進,實施積極引導和重點扶植的典型發展模式,主要機構有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和中小企業事業團。
德國大力發展以行業協會和技術轉移中心為主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德國政府建立了遍布全國的370家史太白基金會技術轉讓中心,并要求德國高校和科研機構都建立技術轉讓辦公室,專門從事咨詢、開發,專職負責科研成果向工業界傳播。與此同時,通過設立技術轉移監管和促進機構,為科技中介機構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直接資助建立科技中介機構和網絡。此外,德國政府主動推進科技中介服務,搭建工作平臺,通過向符合科技創新條件的企業提供專項獎勵基金,使企業擁有充足的科研經費,從而促進企業科技人才的引進,促進企業與科技機構、科技中介服務的互利合作。
成熟的大學科技成果轉化運轉機構
美國是最早成立大學科技成果轉移機構的國家,美國以麻省理工大學(MIT)和斯坦福大學為代表的絕大多數大學都設立了技術許可辦公室(TTO)。這些機構通過高度專業化的人員結構與工作分工,獨立經營、自收自支和高度市場化地運作模式,合理的利益分配與激勵機制,成功地將大學科技成果轉移至企業,實現商業化。日本大學通過獨立和聯合的大學技術轉移機構(TLO)來發現有商業價值的科研成果;進行市場和商業評估,專利申請和向企業進行專利授權,向銀行貸款,或者尋求風險投資等活動,實現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


科技服務網絡化發展迅速
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政府積極推進科技中介服務的網絡化進程,包括城市網絡、區域性網絡和國際化網絡。科技中介服務的網絡化作為虛擬的科技中介服務形式,加強了虛擬空間中品牌、服務、管理等方面的標準化,高效地整合與對接不同的信息、資源,提升機構形象和影響,從而增強創新要素與運行主體的效益和竟爭水平。美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NTTC)、歐盟創新轉移中心(IRC)、美國俄亥俄州的“托馬斯·愛迪生”工程和德國的史太白技術轉移中心是科技服務網絡的典型代表。
上海科技服務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近些年在上海市政府和相關單位與企業的推動下,上海科技服務業總體發展勢頭良好,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并初步形成了較完善的科技服務框架體系,基本滿足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等為代表,整合相關科技服務機構,在空間上形成一定集聚,提高了服務效能,發揮了上海區位優勢,著力打造出了科技服務業的新增長點,大力推動科技會展業和專業中介服務業等新興科技服務業,發展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科技服務業發展格局。
上海科技服務業的機構分類及分布
上海科技服務機構日趨完善,并初步形成體系。上海市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總體發展勢頭良好,初步形成了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所需要的科技中介機構,基本滿足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其中在科技企業孵化器方面,截至2015年底,上海科技企業孵化器共計149家,孵化場地建筑總面積190萬平方米,工作人員4300人,創業導師219人,服務創業人員1100人。在生產力促進機構方面,上海市目前共有生產力促進中心7家,工程技術研發中心3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2個;市重點實驗室92個。而在技術交易機構方面,上海已形成了以上海科技開發交流中心、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上海盛知華有限公司、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為代表的技術交易機構。最后在行業協會方面,目前,在上海市社團管理局注冊登記的行業學會(協會)約500家。
科技服務相關法律法規和準入機制不完善
上海科技服務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影響了科技服務機構的發展。首先,對科技服務機構的范圍缺乏統一明確的規范;其次,法律規范有需要協調的地方,科技服務機構依據的規范不同,法律效力也不同;第三,缺乏對科技服務機構的監督和規范,導致科技中介市場的運行還不規范,存在無序競爭和不正當競爭。最后,缺乏科學的行業準入機制,需要建立一個既鼓勵各方積極性,又條件嚴格的準入機制。
科技基礎資源相對分散
從面上來看,上海擁有豐富的高校、科研單位等科研資源,也具有大量優秀的企業資源,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組織和整合,目前,這些資源的原始情況和轉移情況沒有通暢的信息溝通渠道。雖然各高校都有相關的成果轉移部門,但是由于認識不同和部門分割等原因,各個單位的科技資源信息沒有有效匯總溝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溝通成本,阻礙了科技服務效率的提高。
科技服務機構專業化程度較低、專業人才欠缺
目前,上海的科技服務體系由不同層次的科技服務機構所組成,大部分只能提供基礎服務,而專業化的服務機構卻非常少。上海雖然有非常豐富的高科技研發資源,但是由于缺少專業的服務機構,不但導致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低下,而且科技成果的價值也難以被正確體現。專業人才的匱乏是專業機構少的原因之一,隨著科技的發展,科技服務業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單要了解專業領域中的知識,還要熟悉法律、金融等知識。而復合型的專業人才已經成為上海科技服務業發展的瓶頸之一,需要大力推進專業服務機構和市場化運作機構的發展。
創新體系建設的內容
根據不同科技服務業的功能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價值鏈,結合上海現有科技服務業的現狀,上海科技服務業創新體系的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包括政策法規體系和各項公共服務體系);

上海科技服務業創新體系構成圖
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包括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和成果轉化體系);
人才保障體系建設;
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的建設;
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
政府層面
加強政策扶持:通過政府政策制定、財政投入、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和貸款優惠等方面予以支持。
打造綜合性服務平臺:聯合目前的綜合性服務機構和專業化科技服務機構來形成合力,并利用經濟杠桿和市場規則為科技服務機構聯合作戰設計合理的運作規則,在該平臺下建立信息服務子平臺,實現成果信息的集中發布,計劃成果的掛牌和企業需求信息的發布等功能。
加強科技服務理論研究:結合上海實際,探索促進上海科技服務業發展的理論研究,為上海科技服務的發展提供科學理論依據。
行業層面
建立上海科技服務業的行業協會:對上海科技服務業實行規范有效的行業管理,協調各界力量,共同謀劃上海科技服務業的發展,利用行業協會的優勢,加速科技服務業的規范、健康和有序發展。
加強人才培養:鼓勵高校設置科技服務相關專業,培養懂技術和交易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從現有高校、科研機構、科技園等抽調相關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服務的相關培訓,打造既懂技術,又懂經紀的復合型科技服務人才。
機構層面
培育一批龍頭科技服務機構:整合現有區域(行業)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經紀、成果轉讓、產權交易等類型的科技服務機構,做強一批技術轉移、技術經紀、產權交易等技術轉移機構,引進國際技術轉移機構或組織、建立國際技術的轉移機構。
培育專業化特色科技服務機構:建立服務于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先進重大裝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新材料、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智能電網、物聯網、云計算等重點領域的科技服務機構。
市場層面
上海致力于提高科技服務機構的市場化運作能力,扭轉以政府出資為主的發展模式,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資運作模式,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科技服務業,用市場的發展帶動科技服務業的全面發展。
針對上海國有大型企業為主導的經濟特征,探索服務于上海國有企業特征的科技服務發展模式,建立上海科研機構與上海國有企業之間成果轉化的銜接渠道。
加速科技與教育部門的聯動,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在成果立項、成果評價、成果轉化等方面進行改革,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中間環節的支持力度,激勵高校和科研機構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