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凱
金融創新如何驅動創新創業?挑戰與變革,側看陸家嘴論壇
文 楊凱

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的作用如人體之血管。現如今我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正系統性地落到實處,“2016陸家嘴論壇”正是這樣的一次前行。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共同主辦的“2016陸家嘴論壇”于6月12日至13日在黃浦江畔舉行。
近年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陸家嘴論壇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對話平臺。每屆論壇的主題都緊扣當年經濟金融領域的熱點問題,例如本次論壇主題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挑戰與金融變革”,來自政府部門、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高校智庫等各方人士,在此增進了解、凝聚共識,并積極建言獻策,為促進中國金融改革和全球的金融發展,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以創新創業視角來看,論壇也帶來很多看法與聲音。
如何進一步推進創業創新創投,實現技術的創新與金融創新雙輪驅動?創新要作為第一動力,迫切需要金融的支持。所以,如何在當前中國政府推動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中激活多元的創新主體,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辜勝阻表示,當前的創業可以稱之為第四次創業浪潮,最大的特點是不僅有精英創業也有草根創業。要形成創業創新創投,也就是金融如何融進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問題。
辜勝阻指出,我們要培育資本市場來壯大創新創業型企業,通過資本市場,通過金融的創新來形成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和鋪天蓋地的中小微企業生態,創造間接融資的政策體系。在當前要降低“雙創”成本,營造寬松的創業環境。首先就是要構建多方參與的創業創新發展生態圈,發揮不同創新創業的協同作用,建立產學研有效對接的創新鏈。從創業創新生態來看,中間最重要的是科技型大企業,大學、大研究機構、金融機構、政府和中介機構。
所以,我們要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眾創空間,形成大手拉小手的“雙創”格局。要讓大的科技企業成為創新創業的黃埔軍校,還有在創業的道路上提出要進行二次創業,現在建立可以提供為百萬人服務的創業平臺。
辜勝阻認為,要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發揮好資本市場服務創業創新的功能。在這一方面,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是創新創業的當務之急。他特別講到,我們要規范資本市場的新五板,股權眾籌,實現眾創與眾籌的對接。在這方面他也建議,構建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市場主體自治以及社會監督的有機治理體系。我們應該建立一個治理體系,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另一點則要發揮國內孵化器眾創空間的培育作用,實現眾籌和眾創的有效對接。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時代,機遇在哪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劉俏提出,從人才結構的角度,“雙創”在中國有充分土壤。有人說中國的“人口紅利”在消失,但劉俏認為,從人口素質的變化看,有利于經濟轉型的利好變化正發生在中國的土地上。
以90后為例,劉俏說,現在離2030年還有15年左右時間,按照目前的人口比例,到2030年中國將會有4億90后人口,相當于年齡在30—40歲之間的中堅力量有4億人,近乎等于歐盟總人口的體量。而按照現在高校招生規模,到那個時候這4億里面有2億人受過高等教育——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見過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經濟體在任何一個歷史階段有過這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在勞動力里面出現,目前這個數字已經到1億。劉俏認為,這2億人將既是投資人也是消費者和創造者。他們的訴求、他們的偏好,這可能是未來金融競爭的一個制高點。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逐漸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雙引擎”之一,上海也正在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雙創”時代,對金融資本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也給金融資本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金融資本該如何抓住機遇,加快與“雙創”產業的雙贏發展?
上海是國內金融中心,金融發展水平高、國際化開放度高,以靜安區為代表的許多區縣聚集了大量創新創業企業,上海如何進一步凸顯科創產業和金融產業集聚優勢,實現聯動發展?
靜安區區委副書記、區長陸曉棟給出了這樣一份答卷,靜安區在金融服務創新創業、科創與金融融合、產業聯動發展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區域內現有各類金融機構近1000家,產業結構日趨完善,尤以券商總部、財務公司、資產管理、股權投資等行業為特色。上海首個大數據產業基地、唯一的云計算產業基地以及國家級科技孵化器聚能灣園區內大數據、云計算企業已超過150家。
未來,靜安區將大力實施“一軸三帶”發展戰略,全力建設“國際靜安、圓夢福地”。金融服務業作為主導產業之一,將不斷優化區域創新創業和金融資本發展生態環境,加速推進科創金融發展,積極參與金融改革創新試點;加快促進金融與科創、文創、大數據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加強服務,吸引更多具有優質發起人背景的國內外股權投資機構集聚到靜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