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巴西特派記者 王海林 本報記者 白云怡 ●丁雨晴

編者按:4年一度的奧運大Party兩天后在巴西拉開帷幕,這是奧運會第一次在南美舉辦。但本應激情澎湃的盛會,一段時間以來卻伴隨著各種“壞消息”——外界吐槽各種治安問題,吐槽“一國兩總統”(一位等候彈劾審判,一位代理執政)……《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甚至打出標題“巴西的奧運問候:歡迎來到地獄”,有人則調侃“里約大冒險即將開始”。是國際奧委會選錯了托付對象嗎?2009年奧運主辦權花落里約時,巴西不是這個樣子,相反,經濟繁榮的它意氣風發,打算好7年后向世界展示“巴西也可以成為一流大國”。無論從哪方面看,巴西都是一個大國,由于潛力太突出,它甚至被稱作“未來之國”。但7年時間過去,巴西的“大國夢”好像偏離了軌道。還是成長的煩惱這是巴西的宿命,?
I 輝煌與混亂,在2016看2009
“今天,我比其他任何一天都更自豪我是一名巴西人。今天是擺脫過去附在我們身上最后一絲偏見的一天:巴西已經走出二流國家隊伍,步入一流國家行列?!?年前,里約熱內盧拿下2016年奧運會主辦權,時任巴西總統盧拉激動而豪邁。
那天是2009年10月2日,在國際奧委會正式授予里約熱內盧2016夏季奧運會舉辦權后,里約的科帕卡巴納海灘上即興舉辦了一個聚會,人們狂歡跳舞,里約市政府宣布這一天是工人們的假日。盧拉也因這個消息喜極而泣:“現在我們將向世界表明,我們可以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p>
當地時間本周五,里約奧運開幕,然而到目前為止,巴西并沒有如愿向世界展示其“偉大”?!翱紤]到巴西形勢反轉如此之迅速,2009年和2016年的對比令人震驚”,雅虎體育專欄記者丹·韋策爾8月3日寫道,“2009年那天,那個慶祝重新定義這座城市和國家的機會的日子,好像是很久很久以前?!?/p>
巴西眼下的形勢確實不太好。美國《福布斯》形容說,經濟跌入陰溝,財政赤字和債務加深,失業率高企,政壇動蕩仍在持續。外國記者筆下,“小偷橫行”“搶劫不斷”“寨卡病毒流行”“瓜納巴拉灣出現浮尸”……有人甚至斷言這屆奧運將以“最混亂和最令人不滿”留名史冊。
當年里約被選中時,巴西并不是這個樣子。“那時整個巴西好事連連。經濟以‘亞洲速度強勁增長,民眾從較低收入向中產階層邁進,每年數百萬人口脫貧”,美國美洲委員會暨美洲協會副主席埃里克·法恩斯沃思7月29日撰文稱,“國家在世界舞臺上展現出新的自信,并期待在全球治理方面有更多話語權。海上發現巨量深海石油儲藏,成為奧運會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保障……在盧拉領導下,巴西的發展能力似乎終于趕上巴西人的期望。”
2009年的巴西經濟正經歷增長奇跡,第二年盧拉卸任時支持率高達87%,是巴西歷史上支持率最高的民選總統。但如今,奧運會的腳步臨近,他的接班人、同為巴西勞工黨成員的現任總統羅塞夫卻因遭彈劾而處于停職調查期,盧拉本人也深陷貪腐丑聞中。與此同時,多名政要涉嫌腐敗,經濟疲軟,曾經的“金磚”光澤暗淡。
不過,不管這些政壇風云變幻,拋開嚴峻的經濟形勢,記者看到,里約的科帕卡巴納海灘上依然熙熙攘攘,有人斜倚著曬太陽,有人三五成群打著排球,小販們舉著椰汁啤酒叫賣。而不久前,這里曾聚集著數萬人,他們示威游行,抗議腐敗。
海水似乎洗刷了一切?!袄锛s奧運會最能吸引人的,也許就是巴西人的熱情和里約的美景吧”,一名在里約奧組委籌備組工作的當地人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環球時報》記者近期采訪發現,雖然有不滿,巴西人面對有關奧運的吐槽整體顯得氣定神閑。對他們來說,能夠最后一分鐘做好所有籌備工作,奧運會就成功了一半。根據巴西智庫瓦加斯基金會聯合其他機構發布的最新數據,60%的巴西人認為奧運會一定能成功舉辦?!?/p>
II 由“自豪”到“怨憤”這里到底發生了什么
對成功舉辦2016年奧運會有信心的巴西人,本應更多。
2010年前,是巴西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的文章稱,羅塞夫2010年上臺時,巴西的未來仍顯得“格外光明”。2011年,美國國際開發署曾盛贊巴西實現“從饑荒到盛宴”的轉身,40年間GDP從450億美元發展到兩萬多億美元,“巴西的經歷不僅僅是成功故事,還是確保一個國家擁有未來的全球模范?!?/p>
2012年初,《環球時報》記者第一次到里約時,載記者前往市區的出租車司機熱情地向我描述巴西的好處,從飲食到風光,滔滔不絕。途經一座高山,他突然指向窗外:“看,那就是羅西尼亞貧民窟!”當時正值夜晚,整座山布滿星星點點的燈火,輝煌壯觀。時至今日,那名司機充滿自豪的表情和語氣仍讓我印象深刻,仿佛他為我展示的不是貧民窟,而是一個巨大寶藏。
今年3月,當記者跟一位巴西朋友聊天時,聽到的是無盡的抱怨。當時正值開啟對羅塞夫彈劾程序前夕。她說,窗外到處是喇叭聲、汽笛聲、游行聲、警車聲,幾方政治勢力的支持者你方唱罷我登場,一片混亂讓她的生活都受到了影響。她的話讓記者猛然發覺,短短幾年,那個“自豪的巴西”似乎已經變成“怨憤的巴西”。
有這種變化不難理解。2012年到2013年期間,這個國家給記者的感覺是8個字:“生機勃勃,蒸蒸日上”,很符合新興經濟體中“新興”二字。有當地記者對我說過一個有趣的比喻:“巴西就像一個風頭正勁的‘新富人,他的鄰居南美老牌大國阿根廷被襯托得倒像是一個‘沒落貴族?!碑敃r巴西市場上的物資非常豐富,民眾可以從政府處得到優厚的福利和補貼。在南美的風景旅游區,看上去最有錢的游客往往都是巴西人。
更讓人矚目的是巴西在國際政壇的崛起,每次拉美峰會,巴西領導人的言行往往是媒體最關注的重點之一,而當時總統羅塞夫的“導師”盧拉雖已離開總統寶座,但仍是拉美政壇最活躍、最受人尊敬的“左派老大哥”,其在外交領域的縱橫捭闔一度大大減弱美國在拉美的影響力。2013年查韋斯去世委內瑞拉重新選舉時,查韋斯的接班人馬杜羅特意從巴西請來盧拉“站臺”。當時恐怕誰也不會想到盧拉眼下的境遇,更不用提那時候巴西采石油、買潛艇、購戰機、造飛機,“大國之夢”仿佛觸手可及。
最興盛的時刻往往蘊藏著危機。其實當時就有不少分析人士提醒,巴西經濟發展“去工業化”太嚴重,也太依賴外部。巴西的出口產品很大一部分是牛肉、大豆等農產品,其他就是資源類產品,本身制造能力薄弱,有高附加值的工業更是弱小,制成品幾乎只能依賴進口。記者購買過一個打印機墨盒,這個在中國十幾塊錢就能買到的小物件,在那里卻需要100多元人民幣,就是因為依賴進口的緣故。
誠然,羅塞夫和盧拉在任上用出口外匯培育出了一個強大的中產階級,但他們需要持續的經濟發展來支撐,一旦外在動力欠缺,中產階級的萎縮立即會帶來巨大的社會矛盾。有批評人士稱,羅塞夫政府經濟政策乏善可陳,甚至在經濟下行期間仍在社會福利領域大肆揮霍,何況巴西還存在難以解決的結構性問題。
中國社科院拉美研究所巴西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周志偉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說,2009年巴西的經濟增長率在7.5%,去年是-3.8%,五六年來一個“跌停板”,自然令人驚異,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巴西的經濟走勢和全球經濟的普遍下行相吻合,也符合新興經濟體目前整體的發展軌跡。另一方面,巴西自身存在諸多深層次的問題,如產業結構單一、出口初級產品化、自身投資能力不足、對外部資金過度依賴、工業對經濟貢獻率不足等,這些問題長時間沒有得到解決?!?/p>
III 奧運能凝聚巴西民心嗎
奧運會似乎一直跟“大國”目標相關,巴西亦然。按照巴西政府幾年前的設想,無論是2014年足球世界杯,還是即將開幕的里約奧運會,都將奠定巴西一流新興大國的地位。外媒數年前也多認為,里約奧運會將預示著巴西大國時代的到來。
巴西有這個資本,而且相當厚。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一名奧地利作家游歷巴西后,寫了一本書,名叫《巴西:未來之國》。從此,“未來之國”成了巴西的一個代名詞。2003年,巴西拍過一部電影,名為《上帝是巴西人》,這個名字也被用來形容巴西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論國土面積,巴西全球排第五,僅次于俄、加、中、美;論人口資源,巴西約2億,僅次于中、印、美、印尼。此外,無論誰到巴西,都會為這里豐富的自然資源驚嘆:廣袤的雨林,世界上最寬廣、流量最大的河流,無數綿延的海灘,質量上乘的鐵礦資源以及儲量豐富的石油資源。與中印等新興大國不同,巴西所處的地緣環境也更清晰,其大部分時期內保持的和平彰顯了這一獨特優勢。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巴西經濟增速上兩位數,被稱作“巴西奇跡”。1980年,巴西成為世界第八大經濟體。2001年,巴西被列入“金磚四國”。2003年盧拉上任后,巴西呈現蒸蒸日上之態。也許正是這些因素讓盧拉說出“19世紀屬于歐洲,20世紀屬于美國,21世紀屬于巴西”的豪言壯語。
但有分析稱,豐富的自然資源在巴西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并不都起好作用。當歐洲的殖民者來到巴西時,他們看到的是如何用這里肥沃的土地種植他們想要的咖啡、甘蔗,為自己賺取錢財;當他們發現了當地的礦藏資源時,想的是如何利用這些資源為自己積累個人財富……而這一切一切的后果,就是最終土地的大片荒廢和貧瘠。上個世紀最后20年,巴西還陷入著名的拉美“中等收入陷阱”。
巴西人民族性格的一些特點也被吐槽過。在國際媒體圈、巴西政治圈,流傳著一個說法:法國前總統戴高樂曾用“不靠譜”來形容巴西這個國家。巴西記者、小說家尼爾松·羅德里格斯(1912-1980)被認為最諳巴西國民性,他曾在上世紀50年代創造出一個詞——“雜種狗情結”(ocom?plexodevira-lata),用來形容被認為是巴西民族基本心理特征的自卑感。而7年前里約“中簽”后盧拉表露的“心聲”,也被認為是一個佐證。
《環球時報》記者在巴西采訪發現,巴西人的民族性格比較隨性,他們為自己的國家感到驕傲,為巴西的民族融合和包容性自豪,但他們很少說自己國家一定要多么強大。巴西原本是一個民族團結的國家,眼下的危機使民意出現了對立,一場成功的奧運會或許能夠在凝聚民心的同時,為巴西帶來經濟推動力。從歷史看,最近幾屆奧運會事前都被唱衰,但最終都獲得成功。
“一個國家的崛起是一個長期過程,并非五年十年就能完成?!敝苤緜フf,即使曾經生機勃勃、風光無限,巴西依舊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轉型的階段中出現問題也屬正常,這算是“成長中的煩惱”?!伴L期來看,我對巴西的前景依然抱有信心。巴西具備再次崛起的實力。”▲
環球時報2016-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