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盧昊


日本是軌道交通大國,尤其東京擁有全世界里程最長的、客流量最大的軌道交通網,每日穿梭不息的地鐵和輕軌列車成為這座大都市繁忙生活的縮影。東京的軌道交通線密如蛛網,龐雜如迷宮。讓初來乍到的外國人經常“迷失東京”,不知所歸。軌道交通的發展反映了東京大規模城市化乃至日本經濟迅速起飛的過程,其經驗值得借鑒。
看著地圖都會坐錯車
東京首都圈(包括東京都及周邊部分城市)的軌道交通總里程超過2500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其核心區域(東京23區)的軌道交通里程也達到1000多公里。其中,東京地鐵公司(由政府和東京都聯合控股)與都營地鐵公司(東京都直管)兩家地鐵公司共運營13條線路,全長超過310公里。除嚴格意義的地下鐵之外,東京還擁有大量地上輕軌。其中JR(日本鐵路)東日本公司的山手線、中央線、總武線等鐵路干線均經由東京,發揮市內輕軌的角色。另外,東武鐵路、西武鐵路、京王電鐵、京成電鐵、東京急行電鐵、京濱急行電鐵、小田急電鐵等私營鐵路公司也在東京運營著輕軌線路,并與地鐵和JR干線形成互聯,構成極其龐雜、密度很高的軌道交通網絡。在東京首都圈,地鐵、輕軌、新干線及短途聯絡線等有50多條。當你看東京的軌道交通圖時,“你會懷疑自己是在看迷宮地圖”。JR東日本公司出版的東京區域軌道地圖需要用幾十個數字標號來區分各種線路,“顏色已經不夠用了”。很多剛到日本的外國游客在車站“即使看著地圖和指示牌也會坐錯車”。“東京市民,也不可能記得清幾十條線路和幾百個車站”。
“最容易讓人迷路的車站”
東京軌道交通讓外國人感到迷惑和頭暈的,除了線路還有車站。由于線路密度大而且反復交錯,在東京都內有很多的樞紐站,這些車站規模很大,站臺很多,平時人流密集,高峰時段旅客更是“如潮水般奔涌”,一不小心就會在人流中迷失方向,連日本人自己也搞不清站臺、通道和出口在哪兒。在日本人評選出的“最容易讓人迷路的車站”當中,位于市中心的東京站以及位于商業和居民生活中心的新宿、澀谷和池袋等站排名居前。東京站是全日本最大的車站,一天列車進出站超過3000列,共有普通列車軌道18條(9個站臺)、新干線軌道10條(5個站臺)和地鐵軌道2條(1個站臺),占地總面積為著名的東京巨蛋體育館的3.5倍。新宿站擁有8個大型出口,JR東日本、京王電鐵、小田急電鐵、東京地鐵和都營地鐵等5家鐵路公司的十幾條線路在這里進出站,2013年曾創下平均每天旅客335萬人的世界紀錄,一日旅客數接近橫濱市人口數,一年旅客累計人數則超過了印度全國人口數。外國人在這樣的“巨無霸車站”里,迷路似乎是難以避免的事情。筆者最初在日本讀書時,一次去東京大學駒場校區看導師,結果在澀谷換車時,在車站的多層建筑中“找不到北”,最后不得不求助警察才得以“從迷宮里脫身”。
戰后東京繁榮的最關鍵因素
東京軌道交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1872年第一條地上鐵路開始建設。1919年,日本政府批準建設東京地鐵。1927年12月30日,日本乃至亞洲的第一條現代地鐵線在東京開通,這段地鐵從淺草到上野,全長僅2.2公里,站臺簡陋得像個工棚。但通車首日,東京市民紛紛身著盛裝,前來“體驗新奇的地下旅行”,當天乘客量居然達10萬人。盡管不少保守人士批評修建地鐵“破壞東京風貌”,影響風水,但新地鐵線引發了官民聯合投資地鐵的熱潮,1939年,從淺草到澀谷的東京地鐵銀座線全線通車,至今仍在運行,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地鐵線。乘坐該線“如體驗厚重的城市歷史”。作為“日本地鐵之父”,早川德次的銅像也被立在銀座站內,見證了東京地鐵戰后時代“由線到網”的高速發展歷程。
東京軌道交通的最大特色之一是與周邊商業的一體化。東京站的下層擁有日本最大規模的車站地下商業街,旅客不出站即可吃飯、購物、觀光和娛樂。事實上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精明的日本人就意識到了這一模式的巨大商機。在銀座線修建之初,日本老牌百貨公司三越百貨就愿意出巨資修建線路和車站,于是就有了今天銀座線的三越前車站。日本一些經濟學家表示,發展“與商業社會及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城市鐵路”,是戰后至今東京城市化迅速發展,城市經濟繁榮的最關鍵因素,“值得被廣泛借鑒”。▲
環球時報2016-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