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星
(廣西電視臺 廣西南寧 530000)
對于中國少兒電視科普節目的探討
辛星
(廣西電視臺 廣西南寧 530000)
少兒科普節目在兒童的成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少兒的智力、生長發育、動手操作能力都起著巨大的影響,少兒科普知識的普及也為我國國民科學素養的提高和科學技術提供可持續發展力量。但是,我們也的需要認清我國科普節目質量下降的事實。只有確定正確的主旨和方向,才能制作出觀眾的喜愛科普節目,從而得到觀眾的認可。
科普節目現狀;內容;形式;未來發展
少兒科普節目指主要以科學為主,運用多種傳播媒介,對少兒進行科學思想、科學知識的傳播的電視節目。其以弘揚科學精神和探索精神為主要目的,滿足孩子在童年時期的好奇心和進行科學知識的講解,提高少兒的理解能力和科學知識理論水平。
2.1 科普節目比例小
在對北京、上海、廣州這三個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中的幾個青少兒頻道中播放的少兒科普電視節目進行了統計,統計時間為期一周(2016年6月22日~6月27日),主要包括的電視臺有: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北京電視臺青少頻道;上海電視臺的炫動卡通;廣東省嘉佳卡通頻道、南方少兒頻道五個頻道。
這些電視臺的科普節目每天播放一次、晚間6點重播一次,總時長為535min,約為16h。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城市是我國文化、經濟最為發達的地方,在少兒科普電視節目上可以代表我國的現狀。因此,從以上統計數據可以知道,我國少兒科普電視欄目總量少,在節目播出中的比例少。
2.2 節目創新能力差
目前國內的少兒科普節目缺乏原創性和特色。以央視少兒頻道播出的青少兒欄目《芝麻開門》為例。
《芝麻開門》是針對8~12歲青少年推出的科普節目,隸屬中央電視臺科教節目制作中心,全年播出的節目分日常節目和特別節目兩大類。每期時長為25min,全年制作104期,每周一至周五播放。特別節目的時長根據節目具體內容和形式來定,在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的特別編排時段播出,集中在每年的寒暑假和五一、十一等假期。
在節目形態上,《芝麻開門》科普欄目運用真人主持+智力挑戰+微型情景劇的節目制作意識。這種節目形態事實上已經非常老化。首先用真人主持回答同學們各種古怪問題,與我們傳統的學校上課模式類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進行了啟發式教育,但是還是未能擺脫“填鴨式”教學的困境。主持人在某種意義上,是學校老師的化身。微型情景劇的模式,雖然將科學知識融入故事中,以系列故事的形式推出,在一定程度上能吸引學生參與和聽講,但是在與學生的互動性方面較差,不能夠在思維方式上對學生進行啟發。所以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未來只有將科學與故事進行緊密結合的欄目,才能拓展孩子們的科學視野,鼓勵兒童自己動手參與探究和學習,并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2.3 制作水平低
目前,我國的少兒科普電視節目主要有三大類來源:①電視臺自己策劃制作;②國外引進;③由節目公司制作。目前,以電視臺自己制播出為主,比如少兒頻道的《正大綜藝》、《科學泡泡》等。但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那就是電視臺與有關科技部門合作的節目制作模式。比如廣東電視臺與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省科普信息中心打造的青少年科學教育欄目《科學樂園》等。這種模式集合了電視與科技的優勢力量,值得探索和鼓勵。
少兒科普節目有許多必須了解和銘記在心的原則,通過總結得到以下幾點:①少兒電視科普節目的受眾群體特殊性。受眾大多是少年兒童,在身心特征、辨別好壞、收視行為、收視態度與動機等方面具有自身發展的特性。②播出媒介限制。科普節目主要以省級電視臺和地方電視臺播出為主。時長依據少兒需求和節目風格進行定位,首播階段主要依據孩子們的喜好程度和收視率決定,重播是為滿足受眾再次需求和提高觀眾的理解能力。③少兒科普節目的題材和內容主要涉及科學領域,因此選題需貼近少兒生活。④在節目策劃制作上:通過多種形式構建科學與少兒之間的橋梁;由電視臺、企業、高校或科研院所聯合制作節目,提高節目質量。同時少年兒童科普的內容應做到以下三個方面:①科普與重大科技事件結合,有利于提高兒童對電視科普節目的興趣,也有助于孩子掌握的科學知識能與時俱進。②把科普知識與動畫結合,有助于兒童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接受正確的價值理念。③科普類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與有趣味的科普競技游戲結合,擴大影響力和吸引受眾參與。
節目好壞主要以受眾喜愛程度和接受程度,對于少兒這一特殊群體,最能反應受眾喜愛程度的是收視率和在節目在少兒之間流傳的廣度。因此在制作科普節目時,需要注重以下幾個特征:
4.1 貼近性
科普節目貼近兒童的生活場所和生活特點才是好的科普電影。因此選材需要從少兒的視角出發,了解適應少兒口味的節目特性。符合少兒的興趣點,貼近兒童,盡量做到兒童感興趣。只有了解少兒感興趣的科普節目形式,對科普節目的需求和興趣點,才能夠制作出少兒感興趣的少兒科普節目,才有可能提高少兒科普節目的收視效果和科普功效。
4.2 科學性
少兒節目還具有重要的教導功能。例如以培養科學素養為目的,以提高受眾科學素養為宗旨。雖然很多的少兒科普節目中也存在物質性獎勵,但是只是輔助手段,它的目的在于鼓勵少兒思考、創新、探索。只有以科學為首要目的的節目才是真正的科普節目。
4.3 普及性
科普節目需要做到通俗、易懂,與少兒的知識水平平齊。符合少兒的心理特性才是真正適合少兒觀看的科普節目。另外,少兒科普節目要與少年兒童的知識水平達到一個動態的同步平衡,才能留住受眾。科普節目還需要普遍適用,城鄉生活的差異性、接受教育的程度、周圍的環境都會影響少兒的接受能力,因此對于少兒節目,需要考慮城鄉差異,做到適合每一個受眾。
5.1 少兒科普動畫片
動畫科普節目,主要以動畫的形式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的一種電視制作方式。科普動畫能夠較強程度的還原事物的真實性,詳細闡釋事物的規律,雖然色彩夸張,但是動畫片符合少兒的審美特性,能夠吸引少兒觀看,所以科普動畫在少兒的科學意識培養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5.2 少兒科普紀錄片
記錄片,指對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情景進行真實的反映。注重展現人物或者情景的原始風貌,其畫面具體、解說生動有內涵,因此紀錄片的真實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紀錄片很大程度上存在說教的現象,因此在對少兒科普紀錄片制作的過程中,需要在趣味性和互動性上下功夫,爭取能吸引更多的少兒觀看科普紀錄片。
5.3 少兒科普競賽
在綜藝類節目中經常會有科普知識競賽,這也是一種傳播科學知識的手段和方式。讓孩子們參與到科學知識的競賽中,能夠最大程度上激發孩子們的競爭意識,能夠不斷的激勵自己去學習科學知識。同時能與其他孩子進行互動學習,共同進步。
5.4 少兒科普網絡有獎競猜平臺
成立少兒科普競賽微信平臺,通過微信平臺進行科普知識有獎競猜,不僅利用了孩子的零碎時間,也鍛煉了他們的思考能力。同時也是對電視平臺播出節目的一種輔助和補充,彌補了電視平臺只能在規定時間內進行制作播出和收看的缺陷,利用網絡媒體可以不限時,不間斷的觀看和進行線上線下的交流活動,真正做到了有利于少兒的發展和科普意識的提高。
6.1 提高節目科學品質
科普節目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是吸引孩子觀看的主要因素。但節目中關于科學的品質是評價一個節目內涵和成敗的關鍵,也是對節目進行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錄制少兒科普節目時,需要各環節之間配合緊密,尤其是主持人的科學素養和知識水平。只有將分工細化,才能做出高品質的少兒科普節目。
6.2 組建優秀的節目錄制團隊
每一個成功欄目的背后都有一個優秀的團隊。因此,對于少兒科普節目的拍攝、制作都需要有專業水準的團隊和剪輯師。最好在團隊中有科學教育專家在團隊中進行后期內容的指導和前期有關科普的文字工作。
6.3 增強節目的趣味和活力因素
節目趣味性強,才能夠吸引少兒這一思想活躍群體。因此,趣味性是欄目制作的一個重點,具體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6.3.1 減少理論灌輸
在少兒科普節目中,盡量少用公式之類的解說詞,對于欄目中難理解的內容,最好采取實際操作或者以形象可感的畫面代替,這樣可以降低少兒在觀看過程中的理解難度。
6.3.2 實際生活選材
素材和理論來源于生活,才能貼近少兒生活的實際,才能增強少兒在觀看過程的互動性,同時對少兒思維能力也具有引導作用。因此,對生活中科學現象進行講解,可以較強吸引少兒的注意力。
6.3.3 互動游戲環節
相比于在教室中學習,孩子更喜歡在游戲中獲取知識。同時游戲也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語言,可以引導和刺激孩子學習和吸收新知識。根據少兒對科普節目制作偏好分析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少兒對科普節目制作偏好分析圖
在科普欄目中插入游戲,能夠吸引較多的少兒觀看,占據整個調查人數一半以上。因此,在少兒科普節目中巧妙運用小游戲能夠增強吸引力和趣味性,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
就目前情況分析,我國少兒科普節目題材較為豐富,能夠貼近少兒實際生活。在各省臺也都開設有專門的少兒科普頻道,因此,只要改進科普節目中不適合少兒的部分,同時增強吸引力和趣味性,就能取得較好的科學普及和宣傳效果。
[1]張然,路盛章.中國學前期兒童電視動畫片對策研究.現代傳播,2006(4)149.
[2]楊曼,王曉楠.少兒娛樂節目現狀尷尬:要教育?要娛樂?2006,11.
[3]李良榮.當代世界新聞事業[M](2002年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14.
[4]李浩鳴,陶賢都.科技創新與科技傳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282.
[5]崔建平.回顧《科普法》出臺的背景與過程(二)[J].科協論壇,2011,01:2~5.
[6]孫培強,張燕菊,楚 峰.電視科普節目的娛樂化生存[J].新聞知識,2008,08:67~68.
G222.3
A
1004-7344(2016)20-0300-02
2016-6-28
辛星(1983-),男,漢族,廣西南寧人,研究生,導演,主要研究方向為少兒電視節目的制作與少兒培訓及衍生產業的開發,網絡推廣,實體培訓機構,少兒相關產品的研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