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建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活動單”導學模式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用導學案,容易出現哪些問題?又該如何進行有效改進呢?本文就該話題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進行分析,望能有助于課堂教學實踐.
1 “活動單”導學教學容易存在的問題
“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立足于“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力圖將學生以往的被動式學習轉化為在主動探究中建構認知,這樣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因為教師在理論認識和實踐經驗上的不足,容易導致導學案教學效率偏離預期,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1 學生的自主學習難以落實到位
筆者從教學經驗來看,用活動單組織的課堂教學有很多學生的課堂表現不佳,為什么?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在課前沒有進行充分地預學和思考.
“活動單”導學教學的有效開展立足于學生能在課外積極進行自主學習,而學生繁重的課業負擔是這一點無法達成的關鍵原因.此外,自主學習的進行還包括學生在課堂上的各項活動,這需要借助很多教學資源,而教師的課堂設計沒有與之匹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思考,使得學生的互動不能流暢進行,這也直接導致課堂效率低下.
1.2 “活動單”導學作用的缺失
縱觀當下的“活動單”導學模式組織的物理課堂教學,有相當一部分老師將活動單當做課堂練習使用,教師在處理完 “導學提綱”之后,就引導學生處理“課堂訓練”,并進行解析思路的講解,將新授課轉化為習題課.整個課堂立足于“活動單”的問題(習題),只注重于知識的講解和習題的解析,而忽視學生對知識探究過程的體驗,忽略學生科學方法的培養,這完全違背了新課改的理念.
1.3 小組活動流于形式
小組學習是班級授課制中兼顧個性差異的有效教學手段,在小組內,學生之間相互研討,相互幫扶,共同成長.“活動單”導學也應該細化任務的完成指導,而實際情況如何呢?
我們的班級內部學習小組組建非常隨意,或者說并沒有精細化分組(如各門學科的學習小組是同一個),成員能力水平層次缺乏考慮,小組分工也不夠明確,更沒有組際交流,并且小組活動的時間也很少,因此很多學生沒有在小組互動中獲得認識的進一步提升.這種流于形式的小組活動是對課堂時間的浪費,同時也是對學生學習激情的一種摧殘.
2 優化策略研究
如何應對教學實踐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呢?筆者認為應該積極回歸“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的本質,即積極轉換師生角色,教師由以往的灌輸者變成教學活動的策劃者和推動者,學生也應由接受者轉變為具有獨立自主意識的探究者.同時課堂也不能僅僅被定為為學生的訓練場,而應該演變為師生積極互動,相互協作,共同發展的場所.具體的操作有以下幾點.
2.1 科學編寫“活動單”是教學的前提
教師在編寫活動單時,要充分理解教學內容,立足于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習慣,有效整合已有教學條件,系統化、標準化地設計活動單.其具體內容包括:學習目標、自主學習、課堂活動、課堂訓練、課堂總結和反饋等等,尤其是在教學難點的處理上要細化,充分發揮活動單的“導學”作用.
例如,“生活中的圓周運動”教學,針對“火車拐彎”這一教學難點,可以這樣來設計“活動單”.
活動1 圖1所示為玩具四驅車的軌道,請和有經驗的同學交流一下,什么力提供四驅車在拐彎處運動的向心力?
活動2 光滑的漏斗內壁,一個小球在其側壁做水平面上的勻速圓周運動(如圖2所示),什么力提供向心力?
活動3 火車車輪有什么特點?請描述其在軌道上行駛時,車輪與鐵軌間有怎樣的關系?
活動4 火車軌道如果是水平架設,那么什么力來提供向心力?這會帶來什么結果?怎樣改進?
活動5 請分析場地自行車賽道(如圖3所示)傾斜的原因.
對應難點,就要依托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來創設情境,上述活動1源于大多數學生童年的最愛,對部分對此沒有經驗的同學,活動單以圖片的形式進行適當地引導,更重要的是提醒學生在相互討論中明確模型——軌道對車體的擠壓提供向心力;活動2是剛剛所學內容的復習,同時也是火車拐彎直接的模型對應——重力和軌道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活動3和4都是引導學生對新課內容的一種自主探究;活動5則是引導學生在相對開放的問題中進一步理解相似模型中的向心力來源.
2.2 協調好“導”與“學”的關系
“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下,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都不可或缺,我們在教學設計和活動組織上,應該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例如,“生活中的圓周運動”很多模型取材于學生的生活,教師的“導”更多地借助導學案的使用,引導學生進行規范化的受力分析和模型構建,對于相關難點提供鋪墊式支架讓學生能更加輕松地在自主學習中突破難點.在這一節內容中,學生的“學”主要就是針對“火車拐彎”、“拱形橋”等模型進行系統的受力分析,以及積極的思維遷移,將“火車拐彎”與“水平路面的汽車拐彎”、“漏斗側壁小球的圓周運動”等模型進行對比,明確隱藏在其中的異同點;將“拱形橋”模型進一步推廣到“近地衛星”模型,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在這一系列“學”的過程中,學生的遷移能力獲得提高,同時對物理情境進行圖形表征和數學表征的能力也得到培養.
2.3 優化課堂的多維互動
有效的課堂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生本之間多維互動的結果,師生互動是知識傳遞的過程;生生互動是情感碰撞的過程;生本互動是知識沉淀和準確化的過程.我們的“活動單”導學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學應該注重課堂上多維互動的優化.
例如,“生活中的圓周運動”中可以就“四驅車模型的拐彎特點”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這是小組同學交流時很好的素材,有過經驗的發燒友能侃侃而談,未曾接觸的同學則在交流中明確模型的特點.同時由實物到模型,再由模型拓展到相似的模型,這就使學生在彼此交流中互相啟發,促進知識的遷移,進而形成認知.
2.4 有效評價和反思是教學的升華
富有智慧的評價應該具有啟發性、激勵性,它能促進教學進程的發展,引導學生走向成功.因此,課堂上營造健康的探究氛圍,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就需要教師以欣賞的目光來對待學生的探究成果,要用充滿耐心的聆聽來給予學生鼓勵,更要能及時把握學生發言中的閃光點,給予高度的肯定.此外,教師也要積極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不斷地反思,這有助于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策略進行調整和優化,從而促使教學質量的提升.
從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兩個維度來看,我們的物理教學不僅僅應該注重知識本身,注重知識本身其實就是傳統教學的窠臼,它所強調的是讓學生養成機械化的記憶型思維,讓學生在不斷地重復中熟練知識的運用,長久下去,學生的思維就會退化,探究意識就會趨于僵化,只會以套公式的形式來應付作業和考試,學習激情無法持續,最終導致學生排斥學習、厭惡學習.為此,我們應該用“活動”來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活動單”導學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除了前文所述,筆者認為在將“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運用于高中物理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還需進一步研究活動單編寫的科學化和標準化策略,并繼續探索改進小組學習的方式,幫助學生改進自主探究的方法,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物理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物理課堂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