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引領發展,出版業要發展就要進行創新。創新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出版工作實際中遇到的問題,提升出版社的整體競爭力。 本文以一本科普書的再創作為例,談編輯實踐中的創新體會。
【關鍵詞】創新;編輯;再創作
【作者單位】吳杰,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創新是引領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1]。當前,創新已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深刻地影響著新形勢下文化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出版業要發展就離不開創新,創新是發展的動力,推進出版創新已成為出版行業的共識。
創新是一個全面的概念,在出版領域,大到出版體制和理念創新,小到出版物內容形式和傳播手段創新,不同的人對創新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實踐。作為一名編輯,筆者在工作實踐中的體會是,創新不是什么難以企及的事情,它就實實在在地存在于我們日常的工作中。創新是為了解決出版工作實際中遇到的問題,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出版物的質量,促進出版社的發展。
一、創新的動力源于編輯實踐
對于出版行業來說,創新應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是為了解決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實踐才是創新的源泉。其實,我們編輯運作出版項目(選題)就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每一次的過程并非是簡單的重復出版,而應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因為每一個項目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編輯一定要結合項目的要求有所創新。
書稿的編輯加工中存在很多我們見過和沒見過的內容和問題,雖然之前有一些相關的經驗和解決方法,但不一定能很好地解決現實問題,而恰恰是這些有待解決的問題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創新的機會。
例如,《走近神奇的干細胞移植》(以下簡稱《神奇的干細胞》)是筆者曾經接到的一本科普書稿,其內容豐富,資料主要來源于報紙、網絡、電視和書刊等,文體不一,內容深淺不等。如果按照常規簡單的做法,編輯只要對文稿進行文字編輯加工處理就行了。但筆者認為,如果這樣簡單地處理,就會廢了該書稿,出版的效果不會好。面對這樣一本有價值但尚有缺陷的書稿,筆者必須想辦法解決問題,用以往的編輯加工方法顯然是不行了,必須用與以往不同的方法來處理。這種與以往不同的處理方法就是“再創作”,是一種創新的嘗試。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給編輯提出了需要創新解決問題的要求,這種創新是為了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創新的動力源于編輯實踐。
二、創新寓于再創作實踐中
《神奇的干細胞》書稿中存在的缺陷給我們創造了一次創新的機會。由于書稿是作者提供的,編輯只是在原稿的基礎上進行一種再加工,因此,這種再加工其實就是一種“再創作”,這種“再創作”就是創新。既然這是一種科普書的再創作,那么編輯就應遵循科普寫作的最基本原則——科學性、通俗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等。
《神奇的干細胞》的作者對科學性和通俗性雖然把握得較好,但由于干細胞移植是一項很嚴肅的科學研究,其所涉及的研究內容專業性較強,有的研究內容還是會讓沒有醫學背景的讀者覺得復雜、難理解,同時,嚴肅的專業內容敘述也會讓讀者感覺枯燥,失去閱讀興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嘗試將較復雜的研究內容用“科普語言+卡通圖”的方式表示。
例1:我國科學家通過艱難的試驗證明了表皮干細胞在特定條件下會發生逆分化(含有類似胚胎干細胞核的誘導多潛能細胞),我們將這一試驗配以圖1,把恒河猴的表皮干細胞注入小鼠胚胎中,隨后誕生的帶有恒河猴基因小鼠的個頭比普通小鼠大,且在三只小鼠身上檢出了恒河猴的DNA。該圖略去了一些復雜的試驗過程,將其簡化,使內容簡明扼要、通俗易懂。
例2:近年來研究發現,臍血干細胞移植以其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和資源優勢彌補了骨髓及外周血干細胞移植的不足,已發揮出越來越巨大的潛能和作用。臍血里所含比骨髓細胞更原始以及擴增能力更強的造血干細胞具有多種分化潛能和作用,若用文字表述清楚其復雜的分化和作用,則文字篇幅較大。為便于讀者理解其主要內容,我們選擇用簡單的圖示來向讀者介紹(見圖2)。該圖省略了臍血造血干細胞分化過程和作用機制的細節,僅勾勒出主要輪廓。
例3:近些年,國內外對干細胞移植的研究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從血液病治療到臨床多器官系統疾病治療,范圍越來越廣。這些信息體現在書中就是信息量大,涉及范圍廣,內容跳躍。為了配合內容,吸引讀者閱讀興趣,使讀者能容易讀懂科研和臨床治療的內容,我們根據書稿內容設計了相應的卡通插圖,如介紹美國的科學家將人類的胚胎干細胞植入實驗鼠,使鼠腦中長出了人腦細胞的實驗,使人們質疑小鼠擁有人類的腦細胞后是否會變得異乎尋常地聰明?此文配圖3。
《神奇的干細胞》僅僅是筆者在科普書編輯加工中的一次創新實踐。在科普書中加入插圖不是創新,但編輯面對干細胞移植這樣一個復雜的高新科技研究領域,僅使用文字和普通的插圖難以說明其中復雜的專業理論、繁復的試驗和多學科臨床試驗。編輯必須在插圖中加入一些科普元素,將文字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后,再借用卡通圖的形式簡明扼要地呈獻給讀者,這是一個小小的創新。而我們正是通過這些科普形式的卡通圖對書稿內容進行創新性再創作,不僅使科學內容的表達更通俗,降低了閱讀難度,而且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活躍了版面的表現形式,很符合科普書寫作的最基本原則——科學性、通俗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等。作者對該書的創新嘗試給予了肯定,對書中的二十余幅科普形式的卡通插圖很滿意。該書出版后也得到了讀者的好評,還有某些干細胞資料庫購置該書作為向大眾宣傳干細胞移植科學知識的資料。
三、創新需要有勇有謀
出精品書、出好書,這是國家對出版行業的要求,也是我們出版人的職責所在。一本好書不僅應是內容好,而且也應是形式美。內容好主要由作者負責,形式美則主要是我們出版者的責任。編輯應在形式美上下功夫,大膽創新,通過恰當的再創作提升作品的內容表現力。
如今,一談到創新,有些人就會出現為難情緒,不知該如何創新。實際上,創新就在我們工作之中,就是為了解決工作實踐中的問題。那些新涉及的領域中、工作中需要改進的方方面面,都是我們創新的目標。我們要在日常的編輯工作中善于發現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要從實踐中尋找創新的目標,在實踐中進行創新。同時,在創新工作中,我們不要太刻意追求“高精尖”,有些很普通的技術方法改良和新理念的應用也是一種創新。
當然,創新僅有愿望是不夠的,是需要能力的。在再創作中,編輯的出版知識固然重要,但是與內容相關的專業知識更重要。如果編輯不懂圖書內容的相關專業知識,如何能對內容進行總結概括并勾勒出簡明易懂的示意圖;又如何能抓住內容核心而畫出形象易懂的卡通圖呢?所以,再創作的過程對于編輯來說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創新實踐要求編輯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編輯要在實踐中創新,在學習中創新。創新最重要的前提是能力,如果我們編輯沒有扎實的基礎,沒有掌握好基本功,一味盲目地追求創新,為創新而創新,就會得不償失,導致工作弊端的出現,就會喪失創新的真正意義。
出版是經驗科學,是實踐學科。編輯應勤于實踐,勇于創新。創新并非高不可及,在出版編輯工作中,我們只要能改進原有工作中的弊端,解決工作中的困難,促進技術發展,更好地為作者和讀者服務,就是出版編輯工作中的創新。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25/c_1287439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