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向前
李小龍一生在很多場合說過的有關武術的語言,以及他的手稿《截拳道之道》中,都強調簡單、直接的功夫原則,而且把簡單、直接的進攻技術當作其創立的截拳道的中堅技術。李小龍對此的解釋是:真正的打斗是簡捷的,而不是花俏的,所以功夫原則也應該是簡單、直接。這個理由沒有錯,但其實這還只是表面的,李小龍的簡單、直接的功夫原則還有著更深刻的內涵。
我在自己撰寫的關于李小龍的文章中,都在強調李小龍的關鍵技術是中國的國粹——“內勁”。內勁是一種運動條件反射產生的“反應力量”,而這種條件反射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姿勢下才能引出,也只能用于一些特定的動作的發力,以增加動作的速度和力量。而這些特定動作只能是簡單的進攻技術,比如“前手直拳”、“前腿”等簡單的進攻技術。
為何內勁只適合簡單的進攻技術?內勁的原理是“彈力條件反射”,這種反射只有在特定姿勢下用力引出時才能產生彈性勢能,但這種彈性勢能的使用范圍是有限的,彈性勢能只有在肌肉彈性成分的彈性限度的范圍內才能蓄積和釋放。后手拳法需要大幅度地擰腰,運動幅度會很大,而軀干后側肌肉的彈性限度達不到出拳的那個幅度的要求,彈性勢能就發揮不出來。但前手直拳擰腰的幅度小,還可以利用前側腰肌的彈性勢能發力,所以能充分運用全身肌肉產生的彈性勢能發力的進攻技術。而且內勁前手直拳要打出最大力量,就得強手置前,這就是李小龍把前手直拳定為截拳道的中堅技術以及要求強手置前的原因所在。
而且,內勁前手直拳用刺拳(立拳)的方式出拳,會發力更順暢、速度更快、力量傳遞效果更好,比旋臂出拳更有優勢。我曾經做過教學實驗,要求3個學員在訓練內勁前手拳時旋轉前臂,而不是像刺拳那樣立拳(拳眼向上)打出去。持續訓練3個月后,我發現內勁前手直拳旋轉拳心向下的出拳方式,與普通的出拳方式相比并沒有明顯的優勢。因為內勁拳需要一個蓄力動作,從蓄力到出拳還有一個過程,如果旋臂還會讓出拳速度降下來,但如果按刺拳的方式直接打出去,速度會很快,也很有力量,只要利用肱三頭肌的彈性勢能,用一個簡單的肘關節伸臂動作彈出去。這就是李小龍在截拳道中要求前手直拳用沖拳(立拳、拳眼向上)的方式打出去的原因。
很顯然,前手刺拳、前手直拳相比其他復雜、花俏的技術,是一種簡單、直接的進攻技術。加上內勁的前手直拳,打擊力會更大。而強調以內勁前手直拳技術為中堅進攻技術的截拳道,自然會以“簡單、直接”為進攻原則,這就是李小龍強調“簡單、直接”的真正目的。事實也是如此,真實的打斗也沒那么多花俏,動作不會像雜技、舞蹈、體操那樣繁瑣漂亮,而是簡單的。這些簡單的進攻技術再加上內勁反應力量,會使力量更大、速度更快。如果能將這些技術練好,就會練成殺手锏,就如猛虎添翼,會令你的功夫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李小龍掌握了中國的國粹——傳統武術的精華技術“內勁”,又在其弟子的輔助下,以“內勁”為核心,融合現代搏擊術,創立了一個新的拳種“截拳道”。截拳道的技術是建立在“內勁”的基礎之上的,掌握不了“內勁”,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和運用截拳道。認識李小龍的簡單、直接的功夫原則,就必須掌握截拳道的核心技術“內勁”。李小龍的關鍵功夫也是內勁,而截拳道要求的“簡單、直接”的打法更是以內勁為基礎的打法。
在李小龍的那個時代,搏擊技術和訓練不像現在這么完善、系統,搏擊比賽也沒有現在這么成熟,而各門各派的武術則傾向于花俏。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提出“簡單、直接”的打法,他的思想是超前的,是智慧的,也代表著中國武術的方向。遺憾的是,李小龍在有生之年沒有對這一簡單、直接的功夫作最后的注釋而突然離世,致使其超前的截拳道停滯了近半個世紀,這是中國武術,乃至世界格斗的損失。如今,國家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各種搏擊賽事競相上演,搏擊產業蓬勃發展,因此截拳道的技術和打法應該早日為人們所挖掘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中國搏擊做貢獻,這才是中國武術、中國文化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