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元江
梁山武術與少林武術、武當武術、峨眉武術并稱為中國武術四大發祥地,梁山被稱為‘武術之鄉。現在,梁山武術以成功申報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梁山自古就是群雄嘯聚之地,當年梁山一百單八將及眾弟兄,個個武藝高強,各有絕活。因此,梁山武術不僅有古傳統拳術,還有現在普遍傳練的武術拳種及器械。
下面先講訴幾種主要在梁山習練的武術拳種,器械類以后再述。
一、子午門
子午門武術至今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在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將,由四面八方聚義于梁山,他們常到六功山建福寺,于寺內方丈圓通長老共同習練,互相切磋,逐步演練形成此功法。
所謂子午門,一是梁山好漢們在每天的子、午兩個時辰練功,二是此功法練先天之身軀,補后天之精華,練后天之精華,補先天之不足,二者相輔相成。先天為陰,后天為陽,陰為子、陽為午,功法練到一定程度在習練時身上就會出現一股熱流和一股冷流,熱流稱為火候,冷流稱為“精華之泉”。冷為陰、陰為子,火屬陽、陽為午,功法練到此種程度,也就達到了武家所說的出神入化、爐火純清的境界。武術界形容此功法厲害,也把子說成生,午說成死,寓意出拳擊腿即可決定對方生死,故名“子午門”。
子午門的功法特點是:大開大合、順肩、擰腰、合胯,蹦跳、捶打、鉤掛點圈、身法互長互短、氣勢兇猛,摔拿擒跌,快準狠穩,與內功相合,動靜相宜,練氣生力,練力生神,氣貫全身,變化多端,真可謂高深莫測,武林獨樹一枝。
二、掌洪拳
掌洪拳門內分有大洪拳、中洪拳、小洪拳、太祖長拳、太祖拳、洪拳、陰陽掌、曦陽掌、夕陽掌、西涼掌、掌拳、掌洪炮、紅拳,據傳為宋太祖趙匡胤所創。在梁山大家均稱神拳于純為地方師祖。該拳術講究剛、緊、隱、猛、小五字,有盤、法、勢、理四方面。動作機警、巧變,身法有扁身、雀身之變化,即側身換膀、擰腰護腕,在技法上要求;有膀不見膀、無膀卻有膀、手去復奈膀。可放長擊遠、俯身低勢以并柔,有直闖迎進、攻打中路、打里手爭中門、兩廂閃打、叼打倒取之法。掌洪拳有《掌洪拳打手歌五篇》、《打手要言》、《拳譜》等理法秘聞。
現在主要在于館里鄉鎮、楊營鄉鎮、馬營鄉鎮、后孫莊鄉鎮、前集鄉鎮、開河鄉鎮、梁山鎮、還有王府集、李端屯、徐集等鄉鎮及梁山縣。
三、燕青拳
此拳是梁山好漢流傳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在梁山縣及周邊地區廣泛流傳。
燕青拳又稱迷蹤拳。一說是此拳起源于唐末,傳到宋代時由梁山好漢盧俊義發展而成。盧收燕青為徒,并同上梁山。盧隱退后,燕青廣泛傳授此功,故名燕青拳。另一說是,燕青的門徒雖然敬佩老師的武藝,但因其投奔梁山,故隱去燕青之名,稱為迷蹤拳。又有一說是,燕青被官兵追逼到梁山時,雪上末留下足跡,致使官兵迷路,故又稱迷蹤藝。清代的孫通,在兗州跟張某學拳,后江湖行走。晚年隱居河北滄州教拳。在滄州以陳善為首的一派稱其為迷蹤拳,由滄州流傳到靜海縣霍家的稱為迷蹤藝,子孫代代相傳,后來出了個霍元甲,迷蹤藝聲名大震。
燕青拳動作輕靈敏捷,靈活多變,講究腰腿功,腳下穩固,功架端正,發力勁足。眼神集中一處、兼顧八方、身法強勁展氣力,腿法勁大力足干凈利索。燕青拳的技法,有甩、劈、斬、滾、截、纏跳等,在配合靠、閃、定、縮等身法,加上插襠套步、先戰騰挪、穿蹦跳要。組成了攻防性強的技擊術。
燕青拳套路有迷蹤拳、三步架等,器械有五虎斷門槍、青龍劍、明堂刀、春秋大刀等,還有器械對練、拳術對練、硬功、氣功、保健功法(主要以健身防病,延年益壽為目的的功法)。
四、二郎拳
此拳是梁山好漢武松所創,分三節、六段、一百零八式。其風格獨特、動靜結合、手腳齊用、剛勁有力、實戰性強。此拳著重講究接、近、纏、攔、拿、切,特適被圍之中,大開打四面八方,小則拳打臥牛之地。習練起來,手如流星、眼如電光、腰如銀蛇、腿如風轉,外猛內靜,機動靈活。
此拳術流行于鄆城、梁山鎮、李官對、梁山縣周邊鄉鎮。
五、佛漢拳
此拳術是兩人對練為主的功法套路。有七十二路殺武對,二十四路對打錘,分上、中、下三盤,習練起來不丟不頂,隨時而化,遇即而進,攻防嚴密,剛柔相濟,美觀大方。
此拳術流行于楊營、黑虎廟、劉家哇、趙自愛梁山鎮、梁山縣城及周邊。
六、梅花拳
梅花拳又叫梅拳、花拳,始創于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子。其拳術套路、器械,現在多在地面上練習,很注重實戰技擊,以膽、力、技的訓練,增強搏擊的實用性。
此拳流行于后孫莊鄉鎮、小安山鄉鎮、館里鄉鎮、岱廟鄉鎮、前集鄉鎮、梁山鎮、梁山縣城及周邊村子。
七、少林拳
主要在大寨鄉鎮、開河鄉鎮、木里鄉鎮、代廟鄉鎮、梁山縣城周邊村落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