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榮偉
?
堅持建筑的綠色設計與發展
文/高榮偉
隨著綠色理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將綠色設計的理念融入產品設計之中,建筑行業也不例外,建筑產品的開發應該從產品的綠色設計開始,這已逐漸成為越來越多的學者的共識。
綠色設計是20世紀80年代末出現的一股國際設計潮流,反映了人們對于現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環境及生態破壞的反思,同時也體現了設計者道德和社會責任心的回歸。綠色設計之所以被人們稱為生態設計,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內要符合特定的環境保護要求,對人類生存無害或危害極小,并且是一種資源利用率高、能源消耗低的產品設計,這是一種著重考慮產品環境屬性的設計。
現代產品設計,如果僅注重產品的功能性和審美性,而忽視節能與環保,那么它就不能被稱為優秀的設計。因此,設計者進行構思時應將“綠色意識”融入產品設計中。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如果不重視環境保護,不考慮產品本身是否對環境造成污染和危害,不考慮“利他”的因素,而一味地關心它們的造型是否具有十足的創意,成本能否十分低廉等,從長遠的角度看,不僅會給消費者和企業帶來損失,更會給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界帶來不可逆轉的災難。

對綠色設計產生直接影響的是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他認為:設計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創造商業價值,也不是包裝和風格方面的競爭,而是一種“適當的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元素”。他同時強調,設計者應該認真考慮有限的地球資源的使用問題,并為保護地球的環境服務。對于他的觀點,當時能理解的人并不多。但是,自從70年代“能源危機”爆發以來,他的“有限資源論”得到人們普遍的認可,綠色設計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和認同。
綠色設計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第一,安全性。設計不能危及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以及正常的生態秩序,這是“綠色設計”的前提。材料的使用要充分考慮到對人的安全性。
第二,節能性。未來的設計應以減少用料或使用可再生的材料為基礎,這也是“綠色設計”的一個原則。
第三,生態性。“綠色設計”應努力避免因設計不當和選材的失誤而造成的環境污染與公害,“綠色設計”應提倡使用自然環境下易降解的材料和易于回收的材料。
以上幾點是綠色設計的主要特征,是時代發展對于設計提出的必然要求。
綠色建筑設計指的是根據建筑的設計要求考慮人和自然的可持續協調性發展,綜合分析建筑的能耗、水電、材料、環境、功能,令建筑竣工后同時具備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有效保護生態環境。
(一)綠色建筑的理念
綠色建筑的理念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能源危機,如今,“綠色建筑”、“有機建筑”、“生態建筑”以及“零能源建筑”已成為全球建筑界、能源界越來越流行的術語,同時,這些名詞也成為現代建筑的一種標志。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節約能源:充分利用太陽能,采用節能的建筑圍護結構以及節能的暖通空調系統。根據自然通風的原理設置風冷系統,使建筑能夠有效地利用季節的主導風向。建筑采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平面形式及總體布局。
2.節約資源:在建筑設計、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選擇中,都要考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要減少資源的使用,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節約水資源,包括綠化的節約用水。
3.回歸自然:綠色建筑外部要強調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和諧一致、動靜互補,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4.舒適和健康的生活環境:建筑內部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裝修材料。室內空氣清新,溫濕度適當,使居住者感覺良好,身心健康。
綠色建筑的建造特點包括:對建筑的地理條件有明確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質,地溫適宜,地下水純凈,地磁適中。綠色建筑應盡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竹材、石塊、石灰、油漆等,要經過檢驗處理,確保對人體無害。綠色建筑還要根據地理條件,設置太陽能采暖、熱水、發電及風力發電裝置,以充分利用環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世界各國對建筑節能的關注程度正日益提升。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建筑使用能源所產生的CO2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在此背景下,節能建筑成為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綠色建筑也應運而生。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積極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大力發展鋼結構和裝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標準和質量。”這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發展鋼結構建筑。目前我國城鄉建設增長方式仍然粗放,據悉,建筑能耗已占到全國總能耗的近一半,傳統建造工藝和建材生產也給環境帶來較大污染。專家指出,鋼結構是一種綠色建造技術,具有節省人力資源、提高生產效率、確保品質功能的優勢。在建設領域廣泛應用鋼結構,會有效推動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化解鋼鐵產能過剩。
(二)走出綠色建筑的誤區
必須指出的是,在積極推廣綠色建筑的過程中,要走出“高價格”和“高成本”的“兩高”誤區。近年來,綠色建筑節能技術廣受推崇,綠色建筑讓居民的居住空間更加舒適高效,但是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至今,人們對其仍存在一些誤讀。有學者指出,綠色建筑是一個廣泛的概念,綠色并不意味著“高價格”和“高成本”。比如:延安窯洞冬暖夏涼,把它改造成中國式的綠色建筑,造價并不高;新疆有一種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墻壁由當地的石膏和透氣性能好的秸稈組合而成,保溫性很高,再加上具有當地特色的屋頂,頗受當地人歡迎,不過,其造價只有800元/平方米,可謂價廉物美。目前,各大中城市樓盤銷售過程中,廣告轟炸和概念炒作盛行,“綠色建筑”也毫無例外地成為房地產商們掛在嘴邊的新名詞,仿佛建筑一被戴上“綠色”、“節能”的牌子,便會身價倍增,光環無限。
在當今社會,人們從媒體上看到關于所謂“綠色建筑”的各種鋪天蓋地的報道:陽光下布置整齊、閃閃發亮的太陽能光電板與追蹤太陽的光纖照明;晶瑩剔透的玻璃幕墻與嗡嗡作響的風力發電;零排放無污染的生產廠房與軟水密閉循環冷卻系統,以及高度智能化的摩天大樓。這些花樣翻新的“措施”在一些設計者與經銷商的心目中就是建筑節能的典型標志。然而,這樣“設計”的結果導致所謂的“節能商品”有時會帶來巨大的浪費和破壞環境的后果。實際上,這些開發商甚至一些建筑設計者都片面強調了其節能的方面,而歪曲了“節能建筑”、“綠色建筑”的真 ,以至于讓人們誤以為綠色建筑就是高檔建筑。
臺灣成功大學的林憲德教授認為,“綠色建筑”并不是昂貴的高科技產品,而是一種“住小一點的房子,簡樸的建筑外形、無華的室內設計、簡單的結構系統、重復使用的家具建材、最少管理的自然庭院景觀”的生活智慧。當然,我們并不是說一定要按照林憲德教授的觀念去生活,但這畢竟是對“綠色建筑”理念的一種通俗易懂的解釋,它告訴我們,遠離了高科技的建筑并非不能成為“綠色建筑”,真正的節能建筑應該“源于自然”。
綠色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內,可以實現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以及保護環境、減少污染。在剛剛召開的“兩會”上,住建部部長陳政高指出,綠色發展分兩方面:第一,建造過程的綠色發展;第二,使用過程的綠色發展。只有這兩個過程都實現綠色發展,才能真正把中央有關綠色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至今,相關技術的應用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能耗方面,我國建筑單位能耗是發達國家的2至3倍。與同我國氣候條件類似的國家相比,我國的采暖耗能超過同類型國家3倍,建筑設計、通風設計、資源再利用、環保材料使用、綠化配置等問題還有待解決。
(三)綠色建筑的實踐
據悉,我國現有建筑430億平方米,每年新增25億平方米,建筑施工仍是粗放式現場濕作業,建筑質量通病多、施工周期長、資源消耗高、生產效率低、舒適程度低,房屋開裂、滲漏、揚塵污染重,事故多發。有學者指出,在大力推廣綠色建筑方面,首先應盡快出臺有關技術和產品的地方標準。其次,研究制定鼓勵支持政策,盡快研究出臺省級層面的政策文件,從財政資金支持、示范工程建設、產品指導目錄等方面,提出鼓勵和支持綠色建筑技術及產品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此外,還要加強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系統宣傳綠色建筑對改善民生、經濟社會發展、節能降耗、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導廣大群眾和各類企事業單位不斷增強應用綠色建筑技術及產品的自覺性,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綠色設計思維是21世紀設計的主題。推動綠色發展、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十三五”時期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項戰略任務。在深化改革的今天,綠色設計不應僅僅是一個倡議或提議,它更應成為現實文明和未來發展的方向,它切切實實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這對我們的子孫后代,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影響都是不可估量的。面對當前全球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浪費、溫室效應和資源殆盡,每個地球人都應感到生存的危機。“綠色設計的話題其實非常重要。”清華美院工業設計系主任蔡軍說,在中國現階段非常缺少綠色設計意識,這是一個新的問題。
綠色設計是人類智慧與自然的完美結合,是當今世界潮流和未來發展的方向。當下,綠色設計產業在國內正蓬勃興起,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深刻認識到設計是科學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手段,是實現自主創新的必由之路。綠色設計越來越成為新常態下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助推器和發動機。
綠色設計,承載了人類心靈的慰藉,給設計者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方向。這些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讓我們懂得了“只要堅持,夢想總是可以實現的”。對于社會發展過程中環境與生態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堅持,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夢想,也是可以實現的。”
作者單位:(河南社旗縣城西天平街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