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市場,和萬科股權爭奪戰相似的案例是2013年圍繞上海家化控制權產生的“平安集團和葛文耀之爭”。
2012年改制之前的上海家化,是國資委絕對控股的純國有企業。其董事長葛文耀是政府任命的國資股東代表,也是企業經營管理一把手。為了突破體制機制束縛,葛文耀力主企業改制,引入戰略投資者。

但當2011年11月平安成為家化新東家之后,平安卻和家化拉開了公司內斗的序幕。由于平安信托處置家化資產急于套現、反對葛文耀并購海鷗手表等一系列行為使得矛盾不斷激化,最終迫使葛文耀等一大批上海家化高管大量離職,引發其股價波動和社會廣泛關注。有媒體近日采訪葛文耀,請他說說對萬科的看法,他只是稱:“我是沒什么后悔,我走不冤枉,資本是厲害,我沒有和資本搞好關系,走就走了。時間會給出一個結論。”讓人感慨唏噓。萬科股權大戰歷時將近一年,但并未隨著萬科A股的復牌落下帷幕,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王石、郁亮等公司管理層和寶能系、華潤三方的局面云譎波詭,稍微處理不慎,萬科可能會像上海家化一樣大批管理層出走。
這一場斗爭,正在從情懷與資本的論證,到法律與規則的較量,如今正在一步一步指向內幕交易和操控,稍有不慎,萬科及股東都有可能墜入萬丈深淵。
萬科大戰到如今這個地步,其中是否存在私底下黑箱操作個人利益輸送,需要司法部門趕快介入調查,否則,這場戰爭不但傷害萬科,也將對資本市場殺傷巨大。
如果監管部門查清后,依據法規處理,且三方能妥協,這將是萬科大戰唯一共贏的一線生機:既保留現有管理團隊,并盡最大可能保持現有企業文化、經營機制,同時改組董事會,組成一個符合股東現狀的新董事會。
在這樣一個經典企業案例中,給予外界的啟示非常多,要避免出現下一個萬科大戰,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如何優化,職業經理人與控股股東如何溝通并面對利益波動,如何應對破門而入的資本,都應該是所有上市公司管理者的必修課。
更重要的是,從寶能發出罷免萬科全體董事及管理層公開要求的一刻起,這一事件已上升到社會利益和資本市場的發展建設問題。萬科事件接下來更重要的是,從此事重新反思現有的金融監管政策和證券法規是否有不完善處,以推動證券市場制度建設的進步,別讓萬科事件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