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蘭
從地鐵9號線郭公莊站出來,沿著六圈南路往東,沿樊羊路往北,就來到北京首個“街區制”公租房項目——郭公莊公租房。整個路程約1公里,耗時約15分鐘。
目前,郭公莊公租房北部區域的12棟樓主體結構已經封頂,正在進行裝修樣板和外墻樣板的施工。項目預計明年上半年完成施工,隨后分批配租。
那么,郭公莊公租房的“街區制”是如何規劃的?與普通公租房相比有何區別?日前,記者來到郭公莊公租房現場進行探訪,并采訪項目設計單位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居住建筑事業部(現改名為:中國院裝配式建筑工程研究院)的相關負責人。
“開放式街區更適合高密度公租房”
記者探訪時發現,郭公莊公租房項目四周均為城市道路,東側是樊羊路,南鄰六圈南路,北側是規劃的郭公莊一號路,西側緊鄰規劃的小學、幼兒園和公共綠地用地。作為少數距城市中心較近的公租房項目,該地段交通便捷,除地鐵外,還有多條公交線路接駁。
中國院裝配式建筑工程研究院院長趙鈿表示,傳統小區之所以封閉,主要考慮安全以及管理上的方便,減少外來人員的進入。大社區采用封閉式模式,導致出行較為不便,小區若只有兩三個出口,有時需繞道很遠,社區里的活力也大為減弱。而一些高檔社區雖有很好的景觀,但公共空間不能為城市所用,導致一個城市的街道都被圍擋所隔。
“采用開放式街區,并非減少安全性,只是將管理邊徑從原來的大‘小區縮減成組團、院落。從組團、院落上設置管理界限,并將原來小區的公共空間由封閉改為與城市空間融合在一起,使社區環境更有活力。”趙鈿認為,高密度社區戶型小、人口密度大,封閉后管理不方便,因此,開放式街區更適合郭公莊公租房這類高密度社區。此外,記者了解到,郭公莊公租房還是北京在建規模最大的住宅產業化公租房項目,即所有住宅均按產業化要求建造。
S形綠化生活軸連接南北
記者了解到,郭公莊公租房在規劃上把21棟住宅樓分成6個獨立組團。南北出入口之間規劃出一條S形的綠化生活軸,連接南北兩個入口廣場和中心活動場地。并在項目南側,沿東西向規劃了一條商業步行街,連接項目西南側的公共綠地和東側的沿街綠地。這樣就形成了“十”字形的公共空間結構。以此為骨架,將社區分成9個直接與城市相連的開放小型街區。而街區之間的道路、公共綠地、步行商業街形成開放的公共空間,成為城市公共空間向社區的延伸。
趙鈿表示,郭公莊公租房項目的設計得到了中國建筑設計院名譽院長、總建筑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的指導。這一做法借鑒了國外的相關案例,其中的設計創意可歸納為三方面:開放街區、圍合組團、混合功能。通過這一模式,可破除大規模、高密度社區的封閉感,增強公租房人群與城市公共生活的聯系。其中的一個創新點在于,郭公莊公租房特別為租戶設計了百平方米左右的大堂。這一做法借鑒了酒店的前臺方式,在適中位置設計綜合服務臺,布置會客、休息、自動售賣機、快遞收寄箱、寄存處、兒童活動區、洗衣房等設施。這不僅可為居民提供方便,也可彌補公租房套內面積小的“短板”。
此外,社區里還規劃了15%的商業、辦公、社區服務設施,這些設施沿著南北向的十字形綠化活動軸和東西向的商業軸兩側布置,與每一個街區均有緊密聯系。
人車分流,生活軸設步道
今年年初,“開放式街區”話題引發關注的一個原因是不少人擔心人車混行,對老人小孩存安全隱患。但同時,很多專家指出,較普通小區,開放式街區對交通的正向影響較大,可提高城市通勤效率。
“城市的主要道路相當于動脈、靜脈,社區里的小路道路雖不寬,但路網密集,相當于毛細血管,有了毛細血管會通暢很多。”趙鈿說。
據介紹,郭公莊公租房內的機動車出入口共4個,其中兩個靠近北側郭公莊一號路,另外兩個設在南區商業的后面。機動車從汽車坡道直接進入地下車庫,步行人流在地面,自然形成立體人車分流。除北區西側道路外,其他的道路除臨時機動車通行外,平常只允許步行通行,這樣就在地面形成了安全宜人的步行環境。
趙鈿表示,設計時考慮到大部分承租人會使用公交和地鐵,因此,步行回家的路線就設在南北向的S形景觀生活軸上。每個組團的步行出入口,均與景觀生活軸直接相連。而地下車庫兩層,形成環線,與每一棟住宅都直接相連,使每棟樓的居民回家都很方便。
除此之外,出于步行安全的考慮,郭公莊公租房內的每個街區,都用兩到三棟住宅與配套公建圍合成院落,院落內是安全步行空間,而機動車行駛在街區外的公共道路上,這樣就實現了人車分流。
各單元均設門禁
采取開放式街區設計后,小區的安全性會不會下降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
記者了解到,未來,在郭公莊公租房項目,雖然非小區居民也可進入小區和各樓棟的一樓大堂,但每棟樓均在單元入口設有門禁。安全性仍然是有保障的。
在清華規劃院城市發展策劃研究所副所長彭劍波看來,街區制不等于街道化,不是一下樓就是街道。街區制有利于生活回歸街區,讓街區回歸生活的主場。
“通過街區化,鄰里增加互動,一定意義上增加有效的安全照料與關照體系。”彭劍波表示,管理是系統、綜合性工程,街區制只是物業管理的尺度減小,城市管理的尺度也更為精細。“只要物業管理的品質不降低,城市管理跟到位,安全就不是問題。”
不過,有關人士擔心,小區內是否會存在亂停車、黑車增多、治安不好的情況。
對此,趙鈿表示,既然采取開放式街區,管理也要相應增強,把公共空間與城市空間對接好,管理好亂停車、小販叫賣等行為。“不過,這牽扯出比較復雜的執法權問題。從國外的經驗看,只要管理得好,就不會出問題。軟件上得去,硬件才能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