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如
摘 要:結合具體案例,研究如何引導教育具有不良行為的學生。同時,采用漫畫等貼近學生心理、生動活潑的教育形式,用“春風化雨”代替“劈頭蓋臉”,用“旁敲側擊”引導學生彌補,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心理疏導;漫畫;溝通;責任感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1-0011-01
一、案例情景
H,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一頭烏黑的頭發,每天都戴著一頂橙色的帽子,在班里格外顯眼。那天午休過后,H哭著來到辦公室,說:“老師,我中午睡覺時,有人在我帽子上寫了‘光頭強。”我拿出紙巾幫他輕輕擦去淚水,邊擦邊安慰他。經過調查,發現是L寫的。L,一個喜愛胡言亂語的孩子,時常在班里弄得大家一片哄笑。怎樣才能讓L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又不傷害兩顆幼小的心靈呢?思索好久,想起自己和L有個共同的愛好——看漫畫。于是,把H的故事畫成三幅漫畫。第一幅:H躺在病床上,“當我面對手術時,很害怕,但我沒有哭”。第二幅:H光著頭坐在教室,“當我脫下帽子時,我很不自信,但我依然堅持上學”。第三幅:一頂寫著“光頭強”的帽子,“當好朋友叫我光頭強時,我很難過,好想哭”。征得H的同意,發作業時,把漫畫悄悄夾在了L的作業本里。我看到L翻開作業本,陷入了沉思。第二天,意外的事情發生了,L居然也戴著一頂橙色的帽子來上學。L摸摸腦袋說:“以后就叫我‘光頭龍吧?!笨粗麄儬N爛的笑臉,風波悄悄消失。但我知道,僅僅讓L在這件事上心里有所感觸是不夠的,為了讓他以后不再犯錯,同時讓他學會用行動去承擔一定的責任,便找來了L?!癏好可憐啊,那個戲弄H的孩子真不應該。”“老師,不是我戲弄他的?!彼拥卣f?!拔抑啦皇悄?,H是你的同桌,更何況你們平日還玩得這么好。但如果你是H,被這么戲弄,你會怎么想呢?”“我想我會很傷心?!盠顯得有些尷尬?!澳莻€孩子為什么要戲弄H呢?我真想不明白啊?!薄八皇窍攵憾核?,想讓大家開心地笑一笑。”L的目光不自覺地四處逃避。“如果你的帽子被人畫了,你最想對方怎么做呢?”“賠一頂帽子?!薄笆前?,如果那位同學能這么做,相信H肯定會開心起來的?!薄胺判?,我馬上去告訴那個人?!盠像箭一般沖出了辦公室。其實,我并沒有告訴他這件事是哪位同學做的,班里也并沒有人知道。過了兩天,H興高采烈地跑來告訴我,“我突然收到一頂全新的帽子,還有一幅漫畫……”漫畫里畫著兩個帶著橙色帽子的男孩,旁邊留下了三個字“對不起”。
二、問題與對策
作為班主任,在處理此類問題時,一般先會千方百計找出“真兇”,然后對“真兇”進行道德教育,最后“真兇”不情不愿地承認錯誤就完事了。而我的做法是學會換位思考,站在該年齡段學生的角度去考慮。首先安撫好受傷的同學H的心,讓他知道老師是能理解他的,繼而想方法轉移H的不滿情緒,將這個受害的情景轉化為一個游戲情景(受害者變成了名偵探柯南)。站在L的立場上,L作為一個學生,他有頑皮任性的時候,然而他的一個無意識的惡作劇或許會傷害到另外一個同學。同時,L內心深處也不愿意把這件事公開,于是我采用了他最喜歡的方式——漫畫進行溝通,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簡·尼爾森認為,孩子行為不當時需要鼓勵,因為發生不良行為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是一個缺乏歸屬感和價值感的孩子。在這件事中,我通過與L的后續談話中得知L有這樣的舉動的原因并不是心理問題,也不是道德問題,是惡作劇,就對L進行了行為的塑造,以避免以后再次發生類似的事情。
三、體會感悟
(1)用“春風化雨”代替“劈頭蓋臉”。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孩子是在犯錯中長大的,孩子犯錯的時候,往往是教育的最佳時期,因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面對孩子惡作劇的行為,如果采用橫眉冷對的方式,在班里大肆發泄道德義憤,對于H而言可能僅得到一絲的安慰,而對于L而言可能左耳進右耳出,毫無觸動。同時,如果劈頭蓋臉地對L進行批評繼而懲罰,很容易傷到孩子的自尊,還會弄僵師生之間的關系。因此,倒不如在尊重學生、保守其秘密的前提下略施小計,結合L喜愛看漫畫這一特點,設計側面對話,這三幅漫畫的背后隱藏的是對孩子的信任,是對孩子的寬容,就如包裝后的炮彈直擊L的內心,從而喚起他靈魂深處的善良本性?!按猴L化雨”,有時會有讓人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2)“旁敲側擊”,引導學生彌補。簡·尼克森曾對彌補的意義作出深刻的闡述:“做出彌補是鼓勵,因為它教給孩子社會責任感。孩子在幫助(彌補)別人時,會對自己的感覺更好。以非懲罰性的方式讓孩子們做出彌補是鼓勵,孩子們從中知道他們能夠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而不必擔心受到責難和痛苦?!盠看完漫畫后,內心受到很大的震撼,用戴帽子的行動證明了他對自己錯誤的認識,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于是,我從隨后的“旁敲側擊”中得知L并非有意識傷害同學,便引導L用同理心的方法去理解H的心情,感受一個受傷害的同學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樣的幫助,進而讓L用實際行動進行彌補。
四、結束語
總之,當今社會需要既能承擔社會責任,又對自我負責的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教師只有抓住一切機會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有效引導,才能促進他們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石國興,陸運清,王紫微.青少年學生心理和諧問卷編制及信效度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3(02).
[2]張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培養的整合研究[J].心理科學,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