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紅果
安陽師范學院,河南安陽 455000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報的優勢與劣勢
苗紅果
安陽師范學院,河南安陽 455000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使得高校校報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新媒體環境下,進一步認清高校校報的優勢與劣勢,才能更好地發揮高校校報的作用。文章從信息、育人、文化建設三個方面分析了高校校報的發展優勢,從發行渠道相對固定,受眾面相對較窄;版式版面相對固定,缺乏創新;發行周期長,時效性不強;互動性差,反饋不暢通等方面分析了高校校報的發展劣勢。
高校校報;優勢;劣勢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各種網絡應用技術層出不窮,新媒體已經成為傳媒行業重要的組成部分,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校報作為高校宣傳工作的重要載體,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為高校校報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新媒體環境下,進一步認清高校校報的優勢和劣勢,才能為高校校報更好地發揮作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1.1信息優勢
傳播信息是報紙的重要功能之一,高校校報與社會報紙一樣,都承擔著這一重要功能。校報將學校的方針政策、路線、發展理念等信息傳遞給廣大師生員工,同時將廣大師生員工的思想動態、工作狀況等通過新聞報道的形式體現出來,實現了信息的上下傳播。除此之外,高校校報也是加強學校與兄弟院校、政府單位、家長、校友聯系的重要橋梁,實現了這些單位、人員之間的信息溝通與交流。
高校校報在傳播信息方面還可以通過一些手段和方式盡可能多地傳遞新聞信息。近年來,《安陽師院報》在頭版壓縮會議新聞等硬新聞的篇幅,盡可能多地報道學校各方面的動態;二版將一些新聞用一句話或簡訊的形式簡要進行概括,為深度報道和新聞評論騰出更多的空間。另外,在一些重大活動和時間發生時,高校校報還可以以號外、增刊的形式及時向廣大師生傳遞信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結束時,《安陽師院報》專門刊發了一期四版安陽師范學院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的做法、成果,讓廣大師生更好地了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給學校帶來的變化。
1.2育人優勢
高校校報既是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堅強陣地,更是新聞宣傳人才培養的搖籃。在高校校報編輯部,常常聚集著一批充滿新聞理想、充滿青春活力的大學生記者,這些少則數十人、多則百余人的學生記者團是高校校報編輯老師的得力助手,是辦好校報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現在大多數的高校校報大學生記者團實行老帶新政策,即由上一屆學生記者帶新來的學生記者進行采訪、寫稿。高校校報編輯部老師對稿件進行評點、修改。此外,校報編輯部還會邀請相關專業老師對學生記者進行培訓。學生記者積極參與辦報實踐,采訪過程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交際能力,寫作過程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校報大小活動的組織培養了他們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等。在安陽師范學院校報編輯部,很多學生記者由最開始的不知道什么是新聞,到一篇篇有分量的報道變成簽字出現在報紙上,很多同學的作品還獲得了河南省高校校報好新聞獎,一些同學的作品被《中國教育報》《光明日報》等知名媒體采用,一些同學畢業后到知名媒體、企事業單位任職。高校校報編輯部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全面成長成才的平臺。
1.3文化建設優勢
校園文化是校園內所呈現的一種特定的文化氛圍,它是以校園內生活成員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①。《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報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高校校報是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開展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陣地,是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載體,是學校聯系師生員工、海內外校友、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要紐帶,是展示高校對外形象和塑造學校品牌的重要窗口”②。
高校校報是校園文化依托的重要的載體之一,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傳播者。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高校校報以“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內聚人心,外樹形象。首先,高校校報所反映的廣大師生開拓進取奮力拼搏的精神、學校發展的精神風貌等都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高校校報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和話語優勢,利用弘揚真善美,宣傳正能量,講好高校故事,傳播好高校聲音,闡釋好高校特色,提高廣大師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這為建立校園文化的宣傳體系奠定了基礎。再次,高校校報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內容和多樣的實踐形式,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為學生的成長成才起到了思想引領、精神引領、知識引領和服務成長的作用,也為校園文化的建設創新了組織形式,增強了校園文化的吸引力。
2.1發行渠道相對固定,受眾面相對較窄
高校校報是高校的主流媒體之一,其發行渠道相對固定,當前校報的主要發行渠道一是由學生記者等發放到學校各部門、廣大師生中,另一個渠道是通過郵局和兄弟院校間進行交流或者是郵寄到部分校友和學生家長受眾。在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快速發展的環境下,主動尋求閱讀校報獲取信息的讀者很少,高校校報在廣大師生中可謂“不受待見”。在遇冷的情況下,高校校報很難發揮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的作用。
2.2版式版面相對固定,缺乏創新
現在大多高校校報開版的形式多是四開四版或者對開四版,版式相對比較固定。第一版為要聞版,一般為學校的重大活動或重要事件。二版為綜合新聞,三版為大學生活版,四版副刊版。以安陽師范學院校報為例,近十年的校報除了校慶、第三黨代會等重大活動外,校報對開四版的布局沒有改變過。版面設計上一些校報還停留在上世紀的編排理念,沒有充分運用圖片、線條、色彩、留白等版面元素,版面設計相對呆板。
2.3發行周期長,時效性不強
據王世華的《中國高校校報及從業人員調查研究報告》中資料顯示376家高校樣本校報周期:半月報184家,48.93%;月報有92家,占24.7%;旬報有62家,占6.49%;周報有38家,占10.11%;半月報最多接近一半;周報很少,僅為一成。由此可見,高校校報普遍存在著發行周期過長的問題。對以“新鮮”為重要標志的新聞報道來說,過長的發行周期使得高校校報的新聞價值被大大削弱了。以安陽師范學院為例,2015年5月20日,河南省委對學校領導班子進行調整,安陽師范學院新聞網當天就對新聞事件進行了報道,文章閱讀數達6 000余人,而《安陽師院報》(半月刊)在5月31日的報紙頭版才刊發此消息,等報紙與讀者見面的時候,“新聞”早就成了“舊聞”了。
2.4互動性差,反饋不暢通
信息的傳播方式分為單向傳遞和雙向傳遞兩種形式。高校校報信息的傳播主要是由傳播者到受眾的單向傳遞形式,高校校報的受眾只能被動地接受校報所傳遞的信息。雖然偶爾有受眾給高校校報反饋信息,但這種反饋相對少、不及時,被重視的程度也較低。傳授雙方缺乏及時互動的交流。新媒體的互動性較強,反饋及時,傳授雙方可以進行及時的互動交流,這給高校校報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挑戰,高校的廣大師生作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較強的群體,往往更會傾向選擇互動性強反饋及時的新媒體。
注釋
①崔東云.對新時期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7.
②教育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報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05-06-15 )[ 2009-04-02] . http: //www. chinabaike. com/law/ 2y/ gw/ jtb/1341125.htm1.
[1]孔德靜.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報轉型路徑分析[J].中國報業,2014(20):30-31.
[2]王淑蓮.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報的創新發展[J].科技信息,2012(18):65.
[3]趙海霞.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報的生存發展探析[J].新聞知識,2014(6):92-93.
[4]沈春娥.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校報的發展困境及對策[J].傳播與版權,2013(4):50-51.
[5]崔東云.對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7):64-65.
G2
A
2096-0360(2016)17-0162-02
苗紅果,安陽師范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媒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