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靜,鄒歡歡
煙臺廣播電視臺,山東煙臺 264000
電視調解幫扶類節目要踐行和諧社會主義價值觀
鄒文靜,鄒歡歡
煙臺廣播電視臺,山東煙臺 264000
電視媒體呈現的是特定背景下的社會價值觀,以及在這種價值觀引領下,民眾的精神和心理需求。調解幫扶類節目的應運而生,應以民生為立足點,以調解為形式,發揮電視媒體獨特的社會效應,踐行和諧社會主義價值觀。
和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調解幫扶;社會效益
電視媒體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載體,它呈現的是特定背景下的社會價值觀,以及在這種價值觀引領下,民眾的精神和心理需求。當下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一方面,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和諧成了其中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加大,各種矛盾糾紛開始凸顯。如何來協調糾紛,平緩矛盾,更好地契合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的要求,這就需要電視媒體充分發揮社會溝通和社會援助的服務功能,于是調解欄目應運而生。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頒布實施,也促使調解幫扶類節目迅速崛起,融合法律、心理和道德,以民生為立足點,以調解為形式,發揮電視媒體獨特的社會效應,踐行和諧社會主義價值觀。
和諧作為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重要內涵,它包含了多重含義和社會期待,它是一種社會文化,而文化的建立和發展需要推廣,電視則是必不可少的宣傳載體。傳播學家伊麗莎白·諾埃勒提出過 “沉默的螺旋”理論:經大眾傳媒強調提示的意見由于具有公開性和傳播的廣泛性,容易被當作“多數”或“優勢”意見被大眾所認知[1]。也就是說,節目的傳播導向會在潛移默化中成為社會文化建立的契機,調解幫扶類節目顯現出的社會功能與和諧的社會價值觀相吻合。
和諧的基礎是以人為本,關注百姓生活,維護百姓權益,這與調解幫扶類節目的落腳點是相通的。幫忙解決百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難題,給百姓提供話語權和情感訴求的平臺,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推進力。
另外,和諧是一種持續增長的正能量,正能量是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和諧就是基于這種心理衍生出的社會狀態。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說過,通過適當的方式激發出正能量,可以讓人更加自信,社會關系更加融洽[2]。調解幫扶類節目的深層意義,就是通過對事件本身的引導處理,逐步建立大眾積極正面的心理意識,激發正能量,讓它成為和諧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
調解幫扶類節目可以分為以化解矛盾糾紛為目的的調解類節目和以幫助困難對象走出困境為目的的幫扶類節目;而調解類節目又分為演播室調解和新聞采訪現場調解,比如江西衛視的《金牌調解》屬于前者,而齊魯電視臺的《小溪辦事》和煙臺電視臺的《特別調解》就屬于后者。
演播室調解中,由主持人和調解嘉賓,包括律師、情感專家、心理專家等,對問題進行多角度剖析,進行調解。但有些節目為了滿足觀眾刺探隱私的快感,刺激事件的解決,提高節目收視率,嘉賓或主持人會利用自己的口才學識,用一些尖銳的問題,咄咄逼人的語氣,將當事人逼入無法反駁的境地,這時當事人可能會迫于壓力,達成某種和解。對于節目來說,事件圓滿解決,觀眾的獵奇心理得到滿足,收視率得到提升,但這種表面的成功,往往是以犧牲當事人的尊嚴為代價。例如:曾有一期節目,說的是一個孩子需要換腎,母親腎源合適,但她拒絕了,因為家里很窮,負擔不起幾十萬手術費,尤其家里還有一個孩子,醫生也告知,即使手術成功,孩子也最多活三年。節目中,嘉賓和主持人情緒非常激動,質疑母親的責任,認為無論如何,都該全力救孩子,最終在各方壓力下,孩子母親哭著同意了換腎的協議。事件似乎得到圓滿解決,孩子有救了,走失的道德和責任回歸了,媒體的調解力量得到了充分展現。可實際上,我們想一下當事人本身的苦楚,當在媒體的“綁架”式的輿論的壓力下,她同意了換腎,但節目后,有誰會為她高額的醫藥費負責;而且換腎手術存在風險,如果她發生意外,幾十萬的費用又只能換來孩子不足三年的生命,這種雙重的悲劇又該讓這個家庭如何面對。從這些方面來看,這種調解只是迎合了媒體的利益,卻違背了和諧價值強調的切實維護百姓利益和尊嚴,只會給社會增加更大的壓力和負面效應,也背離了和諧社會價值觀的初衷。
而幫扶救助類節目,傳遞的是愛心,弘揚的是美德。此類節目為了起到明顯的對比效果,會刻意凸顯家庭的困境和愛心的捐助,但這種刻意有時會帶來過于凄慘哀愁的情緒,會讓觀眾對整個社會現狀的認識產生偏差,與和諧價值觀倡導的正能量相違背。
如何來修正這些失范的行為,讓它們更好地契合和諧價值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進行。
第一,提高主持人、調解員以及嘉賓的綜合素質。作為調解的主要力量,他們不僅要有優秀的口才、隨機應變的能力,還需要有周密的思維和長遠的眼光。調解者必須深刻地認識到,這個節目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多么優秀,而是切實幫助解決問題,所以調解過程必須把握尺度;另外,調解欄目是為了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表面應付式解決,因此不要為了收視率、面子工程,壓制當事人的真實意愿,強求現場表面解決的成功率,卻給后期真正解決帶來反面效果。
第二,涉及隱私問題的現場調解,注重報道方式;不涉及隱私的現場調解,理智對待和處理。這里涉及隱私的,主要是指一些情感糾葛或者采訪地點是家中等,這種情況最好說服當事人接受采訪和調解,調解過程要盡可能,保護當事人的隱私,讓對方感到尊重,才能建立信任,也才有利于事件的解決。而對于一些大眾利益糾紛的現場調解,記者可以適當適時采用暗訪,但需要注意的是,片子的剪輯以及立場,要客觀要公正,不能受情感左右。比如作者曾報道過一期《購房定金“變身”記》,在最初采訪時,開發商因為記者的介入非常抗拒,也有一些不好的言辭和行為,但后期經過記者的努力,對方最終同意一周后退換定金。這期節目在制作時,記者選擇剪掉開發商不理智的部分,最終促成了事件解決。如果記者將這些內容原樣播出,觀眾的確會樂于觀看,收視率也會升高,但這可能會加深開發商和業主間的矛盾,完全違背了調解的初衷,出現負效應。因此,將社會效果納入考慮的范疇,是一種成熟媒體應該具有的思維方式。
第三,幫扶類節目要挖掘受助對象堅強樂觀的生活態度。和諧是正能量的體現,獻愛心是外在的社會正能量,受助對象堅強樂觀地面對困境和生活,則是內在的精神正能量。馬克思主義哲學講,外在因素促進事物發展,內在因素決定事物發展,和諧社會形態的最終實現,依靠每一個人內在精神層次的攀升,因此我們要挖掘內在正能量和疊加效應。
第四,加大跟蹤報道的力度。調解類節目的出發點是解決問題,而不是簡單講述事件,因此問題是否得到了切實解決,節目需要追蹤報道,既對觀眾有個交代,也對當事人負責,推動事件徹底解決,避免敷衍式的表面和解。而幫扶類節目追蹤報道,一方面體現社會對困難群體的持續性關懷,另外就是記錄他們的轉變,當他們走出困境時,樂觀的精神和堅強的生活態度,可逐漸轉變成另一種激勵人心的正能量。在《用愛點亮希望》中,記者先后四次跟蹤報道,記錄了當事人從痛苦到感恩,從憂慮到坦然,雖然兩個孩子已經殘疾,他們卻笑著開始新的生活規劃。這種成長蘊含的能量可以影響到觀眾的生活態度,這就是正能量的傳遞。
調解欄目的出現適應了和諧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制作調解節目,必須以和諧價值觀為基礎,不能侵犯法律底線,也不能觸及道德底線,不要隨意挖掘隱私,不能片面追求調解成功率,將意愿強加于人,要從根本上化解矛盾。
調解欄目必須考慮社會效益,因為從傳播效果的分析來看,媒體傳播中隱含的意識形態,代表了社會輿論的走向,它作為一種潛在力量,可以不斷影響受眾的觀點,進而形成一種價值體系。因此,要挖掘聚焦正能量,讓和諧社會價值觀不僅是一種口號,更要融入并指導媒體的實際工作,共建和諧社會。
[1]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理查德·懷斯曼.正能量[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3]支庭榮.媒介管理[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
G2
A
2096-0360(2016)17-0189-02
鄒文靜,煙臺廣播電視臺。